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
19009400000042

第42章 大学生素质培养与就业(3)

(三)组织管理能力

管理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尽管不是每个毕业生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可以肯定地说,每个人在将来的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也就是说,管理能力已不仅是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而且是每一个专业人员都应该具备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化、社会化,科研规模日益扩大,科研中的协作趋势日益增强,一项科研项目必须由许多人,甚至是不同学科的人合作完成。如何使这个集体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是管理的问题。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如何发挥群体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都是一个管理问题。可以说,管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到:毕业生中的学生干部一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同期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中,学生干部多数能很快适应环境,较快胜任本职工作,成为本单位的骨干;在做出突出成绩者中,学生干部所占比例也明显高于一般毕业生。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干部在校期间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了锻炼。因此,每一位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锻炼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以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四)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

面对庞大的人才群体,市场如何评价?方正数码一位人力资源总监说:“从总体上讲,方正数码需要这样两类人才:一种是比较有经验、成熟型的人才;另一种是年轻、有活力、有很强学习能力的人,虽然这类人在经验上会有所欠缺,但是他们的可塑造性很强。”对于应届大中专毕业生来说,应该更多地思考怎样与他人合作,怎样更好地帮助别人,同时也获得别人的帮助,这对于积累工作经验和提升交往能力很有好处。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比较看重人才的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所以招聘时在面试、笔试之外,还要进行一些测试,只有这些全部都能通过,才有可能被录用。值得一提的是,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越来越为用人单位所看重,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当中应该做好有的放矢,针对用人单位的这种需求,更多展现自己在这些方面的经历、特长。平时在学校参加社团、策划组织过某些活动的毕业生最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而且这些毕业生到了新的工作环境后很快就能适应,不久就能承担一些重要工作。

(五)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指出,大学应该教给学生的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创新应是大学的办学理念,也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创新能力是毕业生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最有效的通行证,它包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树立新观念的能力、预见未来发展的能力、创业能力等。在我国改革进入纵深阶段的时期,新概念、新体制、新方法、新思想的出现已经成为十分常见的现象。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适应不适应,它作为一个时代的新特点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毕业生来说,只有适应这种变化的时代才能适者生存。要做到这些,不但要经常汲取新知识,完善自己的思维结构和思维方式,并且要将所学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如河南安阳大学四名应届毕业生在2003年创办了“企业策划工作室”,自主创业的毕业生用勤工俭学赚来的钱购置了打印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电脑等办公用品,该工作室与一家节能炊具公司联合经营节能炊具,目前发展趋势良好。

(六)学习能力

在2003年一次大型人才招聘会上,某家公司的总经理对一位前来应聘的毕业生说:“你的文凭代表你应有的文化程度,它的价值会体现在你的底薪上,但有效期只有六个月。要想在我们这里干下去,就必须继续‘充电’,并对你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一张文凭的“保鲜期”还有几年?若干年前的大学文凭也许能保证一辈子捧上“铁饭碗”高枕无忧,然而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今天学到的知识也许明天就会被“刷新”。现代人的标准不再是简单地会电脑、会开车、会外语等,而是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更新知识结构,使观念不落伍。一些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IT行业等新兴产业很看重员工的学习能力,他们认为只有学习能力强的员工才能为企业持续不断地创造价值,同时这样的员工永远不会失掉工作,永远是企业不可缺少的主力军。

第五节身心素质与就业

身体是工作的本钱,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健康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在很多人看来不经意的概念,在用人单位的眼中已经成为对毕业生进行取舍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身心素质的内涵

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部分。身体素质是指身体的基本状况,包括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正常的发育、良好的体能及健康的体质。这是适应和改造环境的需要,是人的其他各项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生理基础。虽然现代社会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大大减少了人们的体力劳动的负担,但无论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强健的体魄。而且,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我们所说的身体素质是指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意志坚强、不怕疲劳、有连续作战的作风。

所谓人的心理素质是指人在感知、想象、思维、观念、情感、意志、兴趣等多方面的心理品质上的修养。它是一个内容非常广泛的概念,涉及人的性格、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是毕业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制约和影响着毕业生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即指心理健康或具备健康的心理。毕业生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自信心。自信心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锻炼、学习得来的,是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的一种良好心理素质。②平常心。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作为一名毕业生要一颗平常心对待周围所发生的一切。③抗挫力。现代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人生要面对很多机遇、挑战,同时也会面临不少挫折、失败,因此要求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抗挫力。④自控力。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面对形形色色的新世界,要求每个毕业生都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对自己的行为要有完全的控制能力。⑤宽容。宽容是一个人的美德,是文明的标志。一个人能胸襟宽广、不计前嫌、豁达大度,他就有了宽容之心。

随着经济的逐步市场化,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使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面临不少机遇、挑战,甚至挫折、失败。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难经受住竞争中的心理压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事业的需要,因此现代社会越来越要求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身心素质的要求

(一)对毕业生身体素质的要求

希望自己的员工身体健康、精力旺盛,能够承担繁重的工作,是用人单位的心愿。用人单位在签订协议之前的最后一道手续是查阅学生档案,其中两项重要内容就是审查体检表,看是否有影响工作的疾病。一些特殊的用人单位还要自己组织毕业生进行体检,每年都有一部分毕业生因为身体原因失去工作,遗憾之余,也给在校学生提出了警示:埋头学习之余,勿忘锻炼身体。专家的结论是“81>8”,即8小时都用来进行学习的效果,与7小时学习加上1小时体育锻炼的效果相比,后者大于前者。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11条标准:①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够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②心胸开阔,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物的巨细;③身体各部分发育正常,功能良好,各主要器脏没有疾病;④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⑤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⑥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疾病;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无炎症;⑧体重适当,身体匀称;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颜色正常,无出血症状;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感到轻松。这些标准可以作为大学生进行身体锻炼时的参考,除了先天遗传的疾病外,要达到或接近这些标准,需要个人做的工作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积极参加各种锻炼活动,二是掌握一种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法。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其对锻炼身体同样适用。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跑步、做操、打球等活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各部分功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除此之外,在校期间还应该利用师资和场地的有利条件,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爱好,选择和学会一种以上的健身方法,如打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及踢足球、武术、健美操等,可以使自己一生受用无穷,用良好的身体状况迎接大工作量的挑战。

(二)对毕业生心理素质的要求

心理素质的内容很多,对毕业生来说,最重要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个人与环境之间具有和谐关系

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个人与环境的和谐体现在生活的周围环境与内心之间能保持平衡,即社会对成员的要求都可以在个体身上得到体现,个体的各项需要都可以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具体地说,就是对社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主动地去适应;对来自工作中的压力,可以从容地面对,与领导和同事之间保持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做到了这一点,就为工作中的成功创造了一个基本的条件。许多人心理上的不适应和工作上的不幸,其问题就出在这个环节。如有的人不能正确认识改革,触及个人利益时,就会认为改革是冲着自己来的,思想上想不通,行动上不适应。如目前改革中出现的与个人利益联系比较紧密的住房制度改革,从福利分房到商品化住房;医疗制度改革,从国家全包到个人与国家共同分担;减员增效,一部分人面临下岗的可能等。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些改革的必然性,就会成为改革的绊脚石,同时引发自身的心理疾患。还有的人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以狭隘的个人私利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依据,如拉帮结派、嫉妒同事取得的成绩等,无谓地增加许多折磨自己的因素,同时又对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2.正确认识自我

“人贵有自知之明”,正确认识自己是最困难的一件事情,但又是保持心理健康所必不可少的。它包括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实事求是的评价,尤其是对自己的潜能有清醒的认识。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在工作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就不会在关键时刻产生怯场现象,就不会在危机时刻犹豫不决,就不会为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工作而困惑,就不会为遭到的一时挫折而灰心丧气,在与环境出现矛盾和冲突时,就会主动从自身寻找原因,进行心理调整,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在正确认识自己方面经常出现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造成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二是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造成盲目自卑,潜能发挥受阻。这两种倾向都会对个人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事例,有的人平时工作很好,甚至是出类拔萃的,但一到比赛或者竞争时,经受不住心理压力的冲击,水平发挥大打折扣,出现不该出现的失误,这就是没有正确认识自我造成的。

3.完整的人格

所谓完整的人格,是指个人内在的需要、动机、目标等与外在的行为能够协调一致,以一个有机的整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这种协调表现为认知能力、情绪反应、意志力三方面的协调,需要与目标的协调,动机与行为的协调,行为与环境的协调。如果这些协调是自然和谐的,个体的人格就是完整的;反之,就是一种病态人格。病态人格的实质是理智、情感与现实的矛盾问题。个人与环境发生作用的一般形式是:外界刺激产生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个人用完全的思想化的标准进行要求,而不考虑现实情况,就会以情绪化的标准进行要求,而不考虑理智的成分,就会偏离正轨,从另外一个方向与环境出现冲突。病态人格既不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不利于自身工作的开展。

4.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

个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可能事事称心、处处如意,总有不理想的事情出现,对个人来说就是心理学中说的挫折。如何面对挫折,显示的就是心理素质的差异。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甚至走向结束自己生命的极端;有的面对挫折,却从容以对,很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与环境保持一种新的和谐。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里,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变革的迅速,各种意外的原因都可能引起个体需要的无法满足从而造成一种心理障碍,打破了个人与环境之间业已建立的平衡。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失衡关系,轻则形成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等,重则形成心理疾病,造成难以愈合的身心伤害。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当代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面对各种心理压力,都可以从容地找到心理能量的释放方式,很快建立个人与环境之间的新的平衡,始终保持一种乐观、进取、豁达的心态,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从而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思考题

1.大学生就业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政治思想素质的要求有哪些?

3.道德素质的内涵有哪些?

4.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素质?

5.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