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9009500000019

第19章 教育管理(2)

发现问题,还必须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起因,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在班级管理中所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总的来说,上述问题的成因如下:

在高等教育体制深化改革、招生并轨、就业双选的今天,大学生呈现出自主性强、务实性强的新特点,他们张扬个性,追求独立,渴望摆脱对他人的依附,反感他人的说教和强行管制。市场经济更强化了大学生的务实观念和竞争意识,他们勇于追求自己的合理利益,重视培养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个人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但他们对于自我选择、自我奋斗的崇尚容易冲淡传统的集体观念,导致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缺乏,集体观念日趋淡化,他们不再囿于统一的群体性活动要求与规范,而是更多地表现为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使以班级为单位的交往活动越来越少,给大学生班级活动的管理增加了难度。

针对当前高校的班级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我们非常有必要改进高校班级管理,因此笔者在本文中力求就寻找一种适合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成长的班级管理模式做出分析和探索。希望通过这种高校班级管理模式,深化发展班级建设,努力解决当今高校班级管理中的问题。

二、管理模式的探析

我们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倡导建立学校与家庭、社会等方面的联系机制,整合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的力量,实施多位一体的高校班级管理,使学生在班级载体中健康成长。多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将有利于加强班级凝聚力,增加管理人员数量,建立管理者之间的合作机制,使家庭、社会对高校班级管理更加关注,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沟通,解决班级管理中的困难,使班级充满活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一体化管理

在高等学校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在管理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进行班级管理工作的得力助手;学生辅导员是班级管理的宏观调控者,也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而学生干部是联系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班级管理的桥梁,他们的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影响着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高校的班级管理队伍建设与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有着极大的关系,因此要发挥好管理者的作用,在高校的班级管理中,需要不断提高班级管理者的业务素质,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进行“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一体化的高校班级管理,加强班级管理者之间的合作,相互协调,收到管理的效果,促进高校班级管理系统化。

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与其他类型学校相比有其特殊性。在高校只做好日常班级工作的班级管理者在素质教育下的要求中是不合格的,在班级管理中很被动。班主任对管理班级缺乏科学的认识,致使部分学生干部对自身职责和岗位认识不足,组织纪律自由散漫。高校辅导员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与班主任、学生干部之间缺少交流,忽略彼此的合作,致使班级管理工作效果不明显。因此在高校,班级管理者需要掌握班级管理科学性和技巧,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发挥好自己在学生全面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敬业精神,在熟悉自己职责深知工作艰辛的基础上热爱自己的工作,切实培养艰苦深入的工作作风。同时,针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需要和特点,高校要对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进行培训,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提高整体素质。在高校树立并推行实施“辅导员工程”,充分发挥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同时完善班主任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干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机制。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把培养学生干部工作当作重要任务去抓,辅导员要认真做好各类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对班干部的工作进行指导,支持班委和团支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班级凝聚力。从而实现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形成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一体化格局,创设自主的管理氛围,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以学生干部为主体,班主任进行指导,辅导员协调管理,应成为新型班级管理的追求目标。这样的模式有利于丰富管理角色,让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在不同的管理岗位,积极推动班级管理与建设工作,提高管理效率。

(二)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参与高校班级管理

一个优秀班级的形成,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的合力作用。因此,我们要努力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对高校的班级管理推行协调一致的措施。

在传统的观念中,家庭、社会与高校的班级管理好像没有密切的联系,其实不然。在高校班级管理中,学生接受的影响,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高校的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处于主导地位,它采取的是不定期的管理方法对学生的发展施以积极的影响。家庭给一个人的教育和影响最早、最持久,这种影响甚至包括了人的一生。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作用随着他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就是社会的各种关系、各种规范、各种行为方式同化的过程。所以,高校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不能忽视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因此在高校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共同对学生实施管理,使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从而改进高校班级管理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首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之间联系沟通的机制,将高校班级管理融入家庭、社会的大系统,并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并参与班级管理的风气,主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沟通渠道,为高校班级管理提供最优化的条件。如通过家长委员会或社会人士座谈会等形式让大家参与高校的班级管理,争取家长、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加强宣传和咨询,让家长和社会更多地了解并关注学校的管理,建立学校——家长、社会书信联系和电话联系,校长接待日,互联网等,及时互相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高校的班级管理水平,形成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氛围。

其次,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参与高校班级管理的多种渠道。学校作为班级管理的主阵地,我们要进行组织文化建设和规划,发动学生,抓好班级建设。积极征询任课教师、学校领导、同事同行、职能部门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建议,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可以有针对性的邀请家长和社会知名人士到学校来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邀请他们做学校的特邀辅导员,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访问社会团体,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增强实践能力,从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参与高校班级管理的多种渠道。

三、对高校班级管理的展望

在高校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管理教育活动的载体和基地建设正不断拓展和延伸,但班级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和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基本场所,仍是高校开展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加强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的合作,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力量,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推出适应时代的管理模式,使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更加合理化,向全方位和开放型的模式发展,有利于建立健全班级管理的组织,形成共同参与的“全员推进”的新格局,建立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立体化的班级管理网络,将为大学生锤炼自我、展示才华、健康成长构建更加广阔的舞台。

高校班级管理是一个重大课题,仍有许多不尽完善的地方,尚有必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但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思想做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改进班级的自身建设,完善班级机制,创新班级特色,不断革新班级管理思路和方法,班级管理工作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1]蒲绿荷.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的思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2]钟启泉.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胡麟祥.班集体的自我管理及指导.中国德育,2007(9)

[4]张宏如.当代大学生心理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育人对策

何永红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认清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较低的现状,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设立创新基金,为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提供平台,大力培养创新型教师等育人对策,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探索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育人对策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其核心在于创新,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否实现的核心问题,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地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才能使我们有能力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且保证我们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重视并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较低的现状,给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工作者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探索有效途径。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把它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的任务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都重要”。创新能力,简单来讲就是指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信息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具有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能力,它包含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个方面,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发明和发现。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精髓,创新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打破思想禁锢,打破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勇于探索,勇于开拓。创新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而言,就是要学会辩证的继承,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生特别是一般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是较低的。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许多大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往往只是牢骚满腹,唉声叹气,自己缺乏行动的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细致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是具有创新潜能的,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相反,如果不进行创新教育,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很可能萎缩以至消失掉。

二、制约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方针的执行者和学生知识的先行者,其教育观念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在传统的教学环节中,一部分教师的知识面狭窄,创造实践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的创新思路混淆,阻碍实践操作。

(二)学生本身求知欲不强,知识面单一

知识是创新的根基,没有丰富、扎实的知识作基础,创新能力根本无从谈起。尤其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我国学生所具有的知识多为现成的定论,即便有的大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知识的积累,但他们的行为却存有很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这样,势必导致知识链条的单一、基础的薄弱,成为创造能力培养的一大障碍。

(三)缺乏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需要多种思维的综合,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和非逻辑思维能力,而现在许多高校大学生由于知识面较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因而造成知识迁移能力的欠缺,思维方式也呈单一、直线型的特点。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完整性,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