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校企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杜理才
摘要:文章研究分析了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校企合作的参与方(政府、企业和高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校企合作问题对策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就业的引导。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已逐渐成为可以实现高校与企业双赢的合作模式。
一、校企合作的概念
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通过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各自优势,整合学校教育和企业资源,使学校和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互补递进的合作方式,校企合作强调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与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二、加强校企合作的意义
1.校企合作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技术人才荒”,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荒”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若不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必影响全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和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缓解甚至化解“技术人才荒”,无疑是当前企业和高校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2.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是教育制度的创新
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制度是否科学、有用,或者教育体制改革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学校毕业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是社会就业环境困难,二是高校培养问题。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能够实现就业,是中国的高校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而校企合作制度下,培养的高技能人才的高就业率这一事实证明,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是科学的、有用的,作为教育制度的一项改革,它无疑是成功的。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3.通过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储备优秀的可用之才,企业要发展需要人才作为未来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技能,使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行业、社会的需要,缩短员工和企业的磨合期,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能有力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所以,校企合作于学校、于企业是一种双赢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一项多方参与的社会行为,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合作的成败,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发展至今,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发展,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政府主导作用缺位,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完善
在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中,政府的主导作用缺失,校企合作变成单纯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行为,以至于政府、高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规范标准,造成在合作过程中责、权、利不分。大部分的校企合作项目由个人靠人脉关系或者社会影响力来推进,这种合作缺乏运行完善的监管机制和长期发展的评级制度,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2.校企双方对校企合作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不少高校与企业达成了校企合作协议,但许多项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专门的机构、人员和经费来联系和跟进这些校企合作项目,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另外,企业忙于技术革新和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忽视对企业未来发展有利的科研,缺乏对未来市场竞争的分析,真正将高校科研项目转化为实际应用的不多。
四、校企合作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1.政府重视,加强引导
一是政策支持,国内外的校企合作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如美国政府在美国的校企合作中发挥了积极地引导和协调作用,如1991年6月美国劳工部成立了“获取必要技能部长委员会”,美国总统克林顿1994年签署的学校至职场机会法案等,对规范、促进美国的校企合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我们的政府也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高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教育中的责任与义务。政府要做好合作的“推动者、利益的协调者、过程的监督者、成果的评估者”等角色,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二是资金到位,政府除了创造有利于合作的政策法规大环境,还应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英美等国对校企合作都十分重视,政府为此有专项拨款,英国的HEIF和美国的NSF都对本国的校企合作项目予以资金支持。三是宣传引导,加强对校企合作成功项目的宣传,通过正面典型来引导校企合作朝良性发展,鼓励更多的企业和高校开展校企合作。
2.企业积极参与
企业要进一步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的人才对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实现为企业培养优秀雇员的目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学校发挥能动性,积极拓展与企业的合作
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进行全方位合作,由目前的订单式培养,到科研项目转化,建立产、学、研基地与企业学院模式,实现校企双赢,互惠互利。学校通过与企业的联姻能够对劳动力市场需要迅速做出反应,及时调整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整个人才培养方案,跟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伐,投入相关的人力、精力和财力,发展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4.校企合作双方要保证项目的质量
学校和企业都应充分认识到,只有保证合作项目的质量,双方才能各取所需,从中受益。双方从人员的配备,教学实践内容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技术技能鉴定标准的设立,以及项目评估标准的实施等方面密切配合,从而确保了合作项目的质量。要保证项目质量,必须建立起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校企双方要紧密合作,相互支持;合作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征求企业意见,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企业要为学校发展提供人员、设施等全方位的支持,实现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3]褚景春,吴素华.华北电力大学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08(2)
[4]袁玮.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多赢合作机制.经济师,2010(1)
浅析大学生西部志愿者的就业问题
左莉
摘要: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共同组织实施下,2003~2009年累计已有10多万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从事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然而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却面临种种就业困难。
关键词:大学生西部志愿者就业企业高校政策
大学生西部志愿者作为广大高校毕业生中的一个群体,和其他普通毕业生一样,面临同样严峻的就业环境,但是1~3年志愿服务西部的经历又让他们面临着新的就业优势和困难。怀揣着梦想的志愿者如何寻找成才支点,这不仅关系到他们的一生,也关系到整个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实施和发展,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进程。
一、大学生西部志愿者的就业现状
1.大学生西部志愿者的思想观念特征
在西部志愿服务期间,大学生志愿者们居住在较为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们直击和接触了许多没有经历过甚至从未想象过的贫困和落后。在这期间,许许多多的震撼和感动开始令他们无论从思想,还是动机上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就使得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这个群体相较于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生而言,更懂得团队协作,更具有责任心,更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他们普遍具备较为强烈的自我成才意识以及更有规划、更具可操作性的就业观和更成熟的就业心理。但部分人同样存在一些因逃避就业而选择西部的心理误区或者为赚取政治资本的功利心态,对其志愿服务期间的成长和之后的再就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企业对大学生西部志愿者的认知评价
据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软实力正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但是,现在许多企业负责人表示“招不到理想的大学生”,很多普通高校毕业生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对职业的忠诚度低甚至未到岗即毁约,致使企业招收的应届毕业生流失率很高,有些毕业生存在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缺乏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精神,个性强但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等问题。
虽然志愿者在品质修养、职业道德等方面能够赢得用人单位的肯定,但是在专业技能这一问题上,志愿者并不占据必然优势。“专业技能是就业的硬条件”,是大学生内在的资本,不能被其他条件所取代的一项关键要素。因此,许多企业在被问及在招聘中是否会优先录用大学生西部志愿者时,纷纷表示他们将按照实际情况择优录取。同时,大多数企业只是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一知半解,更有甚者还没有听说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而以实际行动帮助志愿者再就业的企业更是有限。因此,大学生西部志愿者的就业形势忧喜参半。虽然说西部志愿者计划“不唯就业”,但是其再就业的情况和形势却直接影响到西部计划的发展。
3.政策上的不完善之处
在志愿者就业方面,还存在时间不对称的问题,每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多安排在当年11月至下一年3月底,而志愿者服务期满时间多是8月底,此时就业的“黄金时间”已经过去,绝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工作已经结束,大学生志愿者很难立刻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大多数志愿者只能选择准备考研或参加第二年的毕业生招聘,由于这段时间里没有固定收入,对于家庭贫困的志愿者影响较大。
再者,与同龄人相比,大学生西部志愿者在西部参与了1~2年服务工作后,无论是从知识的更新、工作经验的积累及信息的获取上,都存在着一定的滞留,这两项政策上的不完善之处,使本来就比较困难的志愿者就业情况更加雪上加霜。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造成大学生西部志愿者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志愿者自身的思想误区、不正确的择业观、社会企业对志愿者再就业的“硬实力”方面的不认同和政策上的不完善之处是其众多原因中最主要的部分。
二、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一)西部志愿者应以健康正确的心态走向西部
大学生西部志愿者的服务动机直接影响到他们最终就业成才的结果,也间接影响到整个西部计划的成效。抱有功利想法的志愿者往往把就业形势看得过于简单,把个人前途压在“政策”二字上,抱有这种思想必定会导致其竞争力下降,同时也使服务西部建设的质量大打折扣,更扭曲了西部计划的初始目的和社会效应。因此,高校在落实大学生西部志愿者人员名单时应严格把关,从多方面对报名学生进行考查,宁缺毋滥。尤其要重视对其动机的考察,尽量消除“把志愿服务西部当做一年后落实好工作的平台”的想法。学校应在志愿者服务期内通过各种途径定期与其进行思想交流,对他们的一些错误观念要早发现、早纠正,同时,学校还应鼓励志愿者在工作之余继续巩固和深入学习所学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志愿者冷静、理性面对就业这一问题。西部各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志愿者的学习教育和创业培训,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服务阶段。在我们对志愿者的调查中发现,地方政府只对志愿者在开始工作前进行培训。所以各地方政府要积极为志愿者创造学习条件,各地项目办应建立志愿者定期交流学习制度,促进他们学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学习团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其他志愿者的成功经验。志愿者只有不断学习和接受培训,才能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志愿服务本领,创新工作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志愿服务精神得到弘扬。
(二)拓宽就业范围,鼓励志愿者们走向基层
1.拓宽志愿者的实践空间
部分到基层工作的大学生都找到了发挥个人才能的舞台,但在一些地方,由于基层认识不到位,造成大学生的才能在基层不被重视,导致求职和用人错位,并且使得走向基层的大学生理想受挫。留不住人才的关键,是当地政府没有为志愿者提供良好的平台,不能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所以,当地干部应该因地制宜地为走向基层的大学生安排岗位,给予他们指导和关注。成长舞台的拓宽不仅仅使志愿者获益,更是一种效应,一种长期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