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9009500000024

第24章 大学生就业(2)

2.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保障措施

一些专门从事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认为,既然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就应该用市场手段来引导大学生留在西部。而西部与东部基层,与中心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思想观念上的差距短期内还难以缩小。因此,政府还需考虑给予到西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以更高的待遇。所以为鼓励这一部分人群深入基层就业或在西部地区创业,建议相关职能部门需给予其一定奖励和补贴,平衡其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的心理状态,对于创业的那部分群体更应给予其最大限度的关注和帮助。

3.企业应对西部志愿者建立合理的录用制度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伟业,祖国的西部大开发需要大学生志愿者的前赴后继,而志愿者却需要有更多企业的参与和关心来切实解决他们服务期满后的就业问题。因此,企业应量体裁衣为大学生西部志愿者提供一些合适的工作机会,解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对他们的行为表示肯定和支持。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志愿者能更加安心地在西部地区服务奉献,而且也是更多大学生投身西部的前提保障。

(三)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创造再就业机会

1.将“西部计划”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要性

从长期来看,为解决“大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去,不愿到西部去的问题”,将“西部计划”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非常必要。各高校的相关方面也需采取相应的办法,消除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对基层的错误认识,如高校可以将西部计划列入学校任选课,让广大高校学生认识到西部计划的重要意义。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办有关讲座,邀请西部志愿者给在校生讲述他们的西部之行、重大收获和宝贵经验,或邀请那些走向基层的大学生来畅谈他们的所思所想,把西部建设贯穿于高校日常思想教育,尽早纠正大学生对基层的错误观念,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整个西部计划,并且引导大学生树立服务西部的意识和去基层就业、创业的观念。这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工作,也是端正志愿者服务态度,积极接受锻炼、努力成才的前提。

2.建立各相关部门宣传西部的长效机制

为鼓励推动西部志愿者计划的继续进行,同时促进志愿者就业问题的解决,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使得更多企业了解这一计划、参与这一计划,切实解决大学生西部志愿者在就业时面临的困难。政府职能部门可将每年为志愿者联系举行专场招聘会纳入部门常规工作,为志愿者提供与企业面对面的平台,弥补其因错过就业潮和缺少就业信息所造成的就业机会错失和就业难等问题。

与此同时,社会各类传媒应加大对西部计划的宣传频率,对辛劳工作的大学生西部志愿者予以褒扬。可通过对大学生西部志愿者的跟踪报道,拍摄其在西部生活工作的纪录片,加强全社会对大学生西部志愿者的关注度,让社会各界真正认识到西部志愿者的伟大与无私,从而为他们今后的择业提供更大的空间。若能将“西部计划”的宣传贯彻实施演变成为一种特有的高校文化,必将有利于促进西部计划的顺利实施,解决西部志愿者的再就业困难。

三、结束语

大学生西部志愿者的就业问题到现在为止还比较严重,需要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单位的重视,这关系到整个“西部计划”的实施和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前景。我们相信通过教育、宣传和政策方面的努力,以上述几点为突破口,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西部志愿者的就业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1]王处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实践效果与建议.江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吴薇,刘继亮.健全就业服务工作机制,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

[3]巴玉玺.论引导大学生为西部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政策激励与措施保证.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6)

[4]周华蕾.大学生志愿者西部支边后的就业困惑.杂文选刊,2008(12)

浅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和做法

赵清

摘要:结构型就业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所在。就业能力不足是社会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最深层次的内在矛盾,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

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学生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学校的稳定、生存和发展。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曾经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对高等教育来说就是‘以学生为本’,就业是学生发展的头等大事,把学生最关心的事当成学校的头等大事切实做好,学校的发展才能有保障。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关键问题。”

我国高等院校自2000年开始扩招以来,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陡增,如今的大学生已今非昔日的天之骄子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全国高校就业率为72.6%。而2007年的就业状况更不理想,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就业率相比2006年下降5个百分点,其中,“211”工程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80%,而一般专科院校只有59%,平均仅为64.2%。到了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余万,同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预计到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6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毕业生就业的困难更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2011年2月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当前乃至整个“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

可以看出,结构型就业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求职面临困难,而很多需要人才的岗位又找不到合适人才。结构性矛盾实质上反映的是高校办学目标与市场需求的错位。换句话说,高校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完全切合市场需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学生就业能力的问题。就业能力不足是社会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最深层次的内在矛盾,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紧迫而又长期的任务。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概述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或Employability skills):Employability英文原意为:受雇者的就业的能力,为经过就业技能/技巧训练过后,受雇者所具备或者拥有的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Employability skills英文原意为:受雇者的就业技能/技巧,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属于“方法”的一个范畴,主要指对一种生活或工作方法的熟练和灵活运用。

我们认为:就业力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寻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能适应环境变化及时调整自己从而胜任工作的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几种能力:工作能力、求职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适应力。

二、制约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技能缺乏,综合素质不高

专业技能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训练,所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以及对其运用的能力,是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在能力方面的具体化。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对专业的前景不明、对行业动态缺乏基本认识,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技能掌握不牢,这对大学生的就业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因素。

同时,就业能力不单纯指与应聘职位对应的某一项专业技能,也是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目前,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等情况,综合发展不全面、素质不高、就业能力不理想。

(二)就业准备不充分、定位不准确

就业要求大学生掌握必要的就业技能,能够做到充分准备、准确定位、主动出击、果断决策。部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职业意识模糊、自我定位不准确、自荐材料无特色、职业心理准备不充足,出现缺乏自信、过于理想化、盲目从众、高不成低不就等现象。

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营造浓郁学风,夯实专业基础

1.加强浓郁学风的营造,培养良好的学习风气和习惯

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更多的不是靠严格的管理,而是需要我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管理中至少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的作用。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参与状况,对不积极参与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的、耐心细致地引导和关心,真正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成才的引路人。第二,充分发挥班团组织、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学生寝室、班级的风气在院(系)整体氛围的营造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通过创建优良学风班、一帮一、多帮一等多种途径,充分发挥班团组织、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班风建设、学风建设的作用,团结班级每一个同学共同进步,带动班级整体前进是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关键。

2.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

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学生在就业竞争以及今后工作中脱颖而出的基本条件,我们高度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要求任课的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做好表率。在教学中既要严谨认真,又要让学生学有所获,要以精彩的讲解和精心的训练指导吸引学生。同时,我们要求中文专业的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组织各类活动如背课文大赛、背诗词大赛等,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了,就业能力才能提高。

(二)强化技能训练,增强综合素质

学生的就业竞争,归根结底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竞争。为此,我们要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下工夫,在强化学生技能上下工夫。

1.强化技能训练、拓展学生素质

横向来说,要拓展学生能力培养的受众面,学校培养的不仅仅是少数的学生精英、学生干部,更多的是普通的学生,在开展各种活动、提供各种锤炼机会、进行课外活动时,更多地应关注普通学生的参与度,而不只是将眼光放在活动效应上;纵向来说,就是要积极开拓学生能力培养的渠道和方式,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学生活动、教学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的模式,从实际出发,引进一些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拓能力培养创新模式,完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要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力度,全方位地提高学生应对社会的能力。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校的独特的校园文化,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进先进的心理教育理念与模式,如工作室制度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有效灵活的课堂教育,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吃苦精神,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2.拓展渠道,努力为学生能力锻炼及展示搭建平台

环境对人的能力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就业能力的形成及发展,离不开学校、社会、就业环境的影响。学校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宣讲、参观、实习、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解体验当前社会就业情况的桥梁;人的各种能力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起来的,就业能力也不例外,高校要积极了解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状况,并针对性地设计、组织多种实践活动,按需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保证,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和培养,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1.努力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意义的认识

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很容易自我迷失的阶段。长期以来,我们多数中学、家长、学生把考上大学作为学生十几年寒窗苦读的唯一目标。受“苦高中,耍大学”错误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以为到了大学就该休息了、该享受了。其实,大学仅仅是梦开始的地方,为了不使这个梦在毕业时落空,为了不上演毕业即失业的惨剧,新生进校的第一件事,就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生活,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让学生看清形势,认清自我,明确责任,确立目标,奋发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