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
绝大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这个概念都很陌生,对职业生涯设计的能力还很弱。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筹划未来,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因此,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优势、劣势等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给学生进行指导时,最好能请一些优秀的高年级学生结合自身的成功经验做现身说法,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
3.全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执行情况
一份再好的职业生涯设计,如果不能变为现实就没有实际意义。辅导员、班主任、班导师要认真了解自己每一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及时地把握学生落实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对学生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提供帮助;要全程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和培养,否则,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以上就是我们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中所做的一些探索和采取的一些措施与方法,就业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的就业率至关重要,是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措施,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1]赵国霞,李山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平台构建与机制创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
[2]黄巧荣.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教育策略思考.职业时空,2009(9)
[3]覃红燕.社会实践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大学生有业不就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成必成
摘要:当前就业市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本文从校园双选会的招聘单位、岗位数量与质量、毕业生应聘、签约等方面阐述了毕业生有业不就的原因,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双选会岗位质量,加强就业指导等对策,为促进毕业生就业提供依据。
关键词:校园双选会岗位质量有业不就
当前就业市场出现了“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的尴尬局面,一边是充裕的就业岗位,一边是巨大的就业压力。受经济、教育、社会、个人等因素影响,[1][2]大学生有业不就普遍存在,使得就业难雪上加霜。在对待有业不就的看法上,也是见仁见智,更多的人似乎对毕业生有业不就表示宽容与理解,将有业不就的“业”统统视为实在是无法可“就”。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陈传德在2010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上称,部分学生过分关注薪酬和就业区域,有业不就,频繁挑选岗位、毁约、岗位资源流失等现象时有发生,令人痛心。陈副厅长的“痛心”,立刻引来众多网友“口诛笔伐”,说这是“政绩思维作祟”,有业不就不能怪大学生,有业不就的真相是什么?原因何在?
校园双选会是以高校毕业生为对象的一种招聘形式,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选择,双方满意则签订就业协议。因其可信度高、针对性强、岗位多、成本低,成为毕业生求职的主要渠道和途径。透过双选会参会单位、岗位类型、岗位数量与质量及毕业生应聘、签约等情况,不难发现毕业生有业不就的原因。本文以乐山师范学院2010年11月双选会为例,分析毕业生有业不就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各级各类部门促进毕业生就业提供决策依据。
一、校园双选会概况
1.招聘单位及岗位
2010年11月底,乐山师范学院召开2011届毕业生双选会,三台县教育局、三星堆博物馆等272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5900个岗位。按单位性质分,有事业单位10家、国企4家、民企210家,民办学校48家,提供岗位数分别为136个、71个、4900个、793个,分别占岗位总数的2.3%,1.2%,83.1%,13.4%。从岗位类别看,销售、非公办教师、餐饮最为“给力”,其岗位数分别为1101个、793个、589个,其岗位总数达2483个,占总岗位数的42.1%。苏宁电器集团四川公司、成都望子成龙外语培训学校、北京眉州酒店管理公司眉山办事处等六家单位都提供100个以上的岗位,其岗位总数达1132个,占双选会岗位总数的19.2%。
2.薪酬待遇
272家招聘单位中,92家单位有明确的薪酬标准,其他或者“待遇面议”,或者“按公司规定执行”。这92家单位共提供了248种岗位,如果按月工资标准分成1500元以下、1500元至2000元、2000元至3000元、3000元以上四档,其比例分别为36%、44%、14%、6%,80%的岗位薪酬在2000元以下。保险方面更不容乐观,明确提出购买“五险一金”的单位仅有5家,笼统地说“有保险”的单位也不过15家。
3.毕业生应聘情况
从双选会现场来看,性质不同的单位、岗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迥然不同,事业单位、国企深受毕业生青睐,知名民企也吸引着大批求职者。主招销售、招生人员的金融保险及民办学校等单位则应聘者少。三台县教育局、中国移动乐山分公司、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恒邦集团乐师附小翡翠实验学校等招聘展位前均排起几十米的长龙,招聘销售人员的小企业则门可罗雀,冷冷清清。双选会后回访用人单位得到了进一步证实:三台县教育局、乐山移动、恒邦集团等单位皆有一二百多人递交求职材料,某小企业仅有3人咨询。
4.签约情况
双选会签约150人,其中事业单位9人、民企119人、民办学校22人。现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对签约都很理性与务实,一般要经过宣讲、初试、复试及毕业生到单位察看等环节才签约,这也是双选会当场签约率低的一个原因。
二、毕业生有业不就原因分析
此次双选会3500多名毕业生分享5900个岗位,签约150人。同期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的双选会岗位数与毕业生人数之比都高达3∶1,签约情况都不理想。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毕业生有业不就是普遍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岗位质量不尽如人意,毕业生有业难就
行政事业单位凡进必考,校园双选会上越来越难觅其芳踪,能多来几家国企、外企或大型民企就很不错了。众多知名度较小,又无省城地缘之利的地方高校,更难有让毕业生心仪的招聘单位与岗位。事实上,如今的校园双选会,岗位数量倒是很充足,时常“粥多僧少”,这并不意味着就业难的缓解,更说明有业不就的窘境。因为众多就业岗位的质量确实“不屑与人称量”。数量高居各种双选会前列的市场营销岗位,需要应聘者有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与较好的人脉关系,这让绝大多数毕业生望而生畏,就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几个人愿意从事这个行业。放眼双选会,营业员、收银员、前台接待等无需较多知识与技能的岗位在双选会上随处可见,一些农民工都难以招到的岗位来招大学生了。笔者双选会前几天收到某商贸公司招聘营业员的招聘简章,其岗位要求为“高中以上学历,三十五岁以下……”,地道的招聘农民工口吻。
2.毕业生自身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为应对就业危机,有的毕业生能顺应潮流,调整就业期望,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卖猪肉、掏大粪、当月嫂、做居委会大妈、铺床叠被扫马桶之类的就业新闻时有所闻。虽然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但毕业生这种愿意从最基层干起,有业则就的态度与精神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仍有相当多的毕业生求职时对薪酬待遇、单位性质、工作地域、发展空间等要求较高,稍有不如意,决不“俯身低就”。一些毕业生对双选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满意,认为热闹的双选会仅仅是“看上去很美”,对校园双选会失去应有的兴趣。[3][4]如此这般不知放弃了了几多就业岗位,失去了几多就业机会,也不知因此产生几多职场“剩男剩女”。实事求是地说,双选会上有不少含金量较高的岗位,毕业生照样看不顺眼,这就是毕业生自身价值观念、就业期望等有问题了。
乐山师院毕业生80%来自省内,择业有着不一般的地域倾向,向往大中城市,但又不愿意去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心想在成都及其周边就业,由此导致的有业不就现象极为常见。本次双选会上,有3名学生与川西宁南县教育局当场签订了就业协议,是众多毕业生渴望的有编制教师岗位。未料墨汁未干,第二天便有2人要求解约。同年4月,广东某市教育局来校计划招聘带编制的教师66名,前来应聘者不到60人,签约10人,后有5人违约。还有西藏自治区国家安全厅来校招聘,经过层层考核拟录用3人,签就业协议时有1人退出。另有某男生参加其家乡泸州市教师公招考试,一路闯过笔试面试,最后通知他去体检时,他断然拒绝了。原因是泸州离省城远,他想在成都周边谋一公办教师岗位。须知成都及周边地区的公招岗位竞争是何等激烈,结果该生直到毕业离校时也未能找到工作。诸如此类的事件并非个案,如此重地域、轻工作,有业不就,往往让学校与招聘单位很为难。陈副厅长的“痛心”,不与毕业生就业打交道的人是难以理解的。
三、毕业生有业不就的对策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就业质量
促进毕业生就业既要注重就业数量,也要注重就业质量。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走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道路,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主要是低技能、低工资的岗位,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并不多,这是双选会岗位整体质量不高,毕业生有业不就的重要原因。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视培育和发展高端产业,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金融、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行业,创造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促进高端就业,这是可持续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否则,纵然以“非常时期、非常决心、非常举措”全力以赴,[5]也难解有业不就等毕业生就业难题。
2.对低端岗位进双选会说“不”,保证岗位质量
受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双选会邀请招聘单位也是一件很费神的事,为了有足够数量的招聘单位进场,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或是出于礼貌,双选会主办方对招聘单位的态度虽不是多多益善,却也基本上来者不拒。双选会上用人单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毕业生不满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北京理工大学拒绝前台接待等和学校档次不相符合的岗位,对低端岗位与单位大胆说“不”,不让低端岗位“滥竽充数”。某地人才市场为单位设置入场门槛,要求注册资金达到100万元且提供三险的企业才可进场招聘,与前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3.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引导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毕业生就业难,有业不就,既受适宜岗位数量短缺制约,又与毕业生不当的就业观念密切相关。高等院校要对学生从大一到大四全程加强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形势,认识自我。让学生明白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大学生早已褪尽了“天之骄子”的耀人光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早已风光不再,要从自己的素质、能力、学历等实际条件出发,合理看待薪酬待遇、工作地域、发展前景,把握就业机会。
[1]杜理才.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刍议.人民论坛,2010(5):194~195
[2]张承平,姜丽丽,刘延杰等.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集体经济,2008(10):125~126
[3]聂婷.中国企业校园招聘的甄选公正研究.南开大学,2007.
[4]刘晓华.大学校园招聘会亟需“洗心革面”.教育与职业,2010(4):80
[5]原春琳.教育部:把大学生就业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中国青年报,2009,1
高校师范生就业问题探析
张晓玲
摘要:通过对高校就业问题现状的调查研究,指出了高校学生,特别是师范院校学生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师范就业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教育主管部门显示,200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待业人数为52万人,2005年达到75万人,2007年更达到144万余人,而2008年高校毕业生待业率已达到15%。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历年递增,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11万,2010年达到630万,今年高校毕业生比2010年净增20万,为历年最高。“就业乃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也是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探索。认真探索和分析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