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模式
1.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需要转变观念
创业被很多人误认为是自己创办企业、开公司,因此让很多大学生不敢触及。其实,创办公司或企业只是创业的一部分,成功者也只是少数。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是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活动,使其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使他们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管理能力,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
2.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仅是依靠专业教师实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必须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而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心还是在强调对学生的政治方向引导,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者——辅导员,在基于学校管理体制和自身职位的要求,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更多是以安全稳定为中心,停留在管理学生层面,其教育方式偏于制度化,具有束缚性。所以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在《创造性教育新论》中提到:“从一些成功经验来看,无论是智力素质或是非智力素质的培养,都不是靠教师的灌输或辅导员的严格管教而能获得的。”在刘老先生的观点中赞成“改革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方法,取消政治辅导员制度,代之以实行导师制。”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中国高校几十年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模式还需要改革,还需要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注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二)以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为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以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为目的。让学生从被“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日常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性思维。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教学模式
1.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课程体系
以我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为例,我校《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纳入到各专业教学计划后,全程覆盖各年级:一年级重点抓职业生涯规划;二年级重点抓素质拓展,创业教育;三年级重点抓实践环节;四年级重点抓就业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在大二年级时才开展,这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在时间上相对较晚,内容也相对较少,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是全程化的过程。其次还需要简历专业的创业导航室,为创业学生提供相应的政策指导和创业咨询服务。
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还需专业化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首先自身应具备创新创业精神。而在创业教育这块,实施更具有难度。因为该课程教学的许多教师自身缺乏系统理论知识和创业经验,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也只能纸上谈兵或者涉及皮毛。因此高校还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培养一支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3.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根据各个专业需要,有针对性的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一是偏于低年级学生实践锻炼,二是偏于高年级学生实习,在实施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应与相关专业教师相配合,让学生从进校开始都能将创新创业思维运用于实践,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邀请校友中的成功人士为在校生开展讲座,讲述创业经历。学生能更直接了解创新创业思维的重要性,了解创业需要从哪儿着手,该做如何准备。同时也可组织学生到优秀的创业基地进行参观,触发学生的创业梦想。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大学生以及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1]胡锦涛.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5
[2]刘道玉.创造教育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
[3]南昌教育学院课题组.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2010
[4]贾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与实践.2009,8
试论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
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2009年乐山师范学院校级教改立项(项目编号:JG09-YB023)]
马力强
摘要: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改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通过重新认识学生就业能力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特别是实践教学对就业能力的目标、途径、结构、内容、质量的影响,来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知识能力行为能力情势能力意志能力创新能力
一、关于就业能力的思考
就业能力是影响学生毕业就业质量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学生就业能力是指特定个体与特定职业相对应的、能满足自身需要和社会需求相匹配的、获得岗位并在岗位中保持发展和重新获取新岗位机会的综合能力。就业能力概念使用的主体不同,其意义也不同。
就业能力结构是分析就业能力的关键,国内较多专家把它分为内在就业能力和外在就业能力,也有按作用大小分为核心就业能力和一般就业能力。笔者认为从就业能力的形态可以分为知识能力、行为能力、创新能力、情势能力、意志能力。知识能力包括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的知识,工具类、思想政治类知识的能力;行为能力包括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完成岗位职责的行动能力;创新能力包括科研能力和在实践中的创造力;情势能力包括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意志能力包括对职业的热爱、职业认同、意志品质等精神层面的并影响其他能力发挥的能力。在这个能力体系中,在不同阶段能力的重要性不同、个体差异不同、能力形态的重要性也不同。一般而言,针对旅游专业讲,知识能力是基础,在初期获得岗位时,意志能力和行为能力显得更重要一些,在岗位保持发展中情势能力更重要,在管理岗位中创新能力和情势能力起主要作用,在重新获取新岗位时行为能力和情势能力作用更大。
二、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1.自身因素
自身因素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高低的内因,个人的学习欲望、理想追求、意志品质、兴趣爱好、职业规划、性格等都成为影响自己就业能力水平的内在因素,直接影响学生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的程度。其他外在因素也通过内因起作用,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行为能力、情势能力、意志能力、创新能力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2.社会因素
学校不是封闭的环境,而是与社会密切相连的开放系统,学生的思想、言行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思潮、社会的价值趋向、人际关系、职业环境、文化模式、创新环境等对学生的情势能力、行为能力、创新能力、意志能力都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在一定阶段甚至对学生就业能力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引导作用。
3.经济因素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是决定就业岗位多少和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关键因素,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对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的社会需求标准,这也就必然传导到学生对自身就业能力与社会契合的预期水平,从而间接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经济发展结构和增长方式的不同,对学生就业能力结构需求影响也不同,劳动密集型和粗放性增长方式对学生就业能力高的需求就不大,相反技术、资金密集型和内涵式增长方式对学生就业能力高的需求就迫切,这造成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更高与社会实际对学生就业能力需求不同步和匹配的矛盾。这种矛盾必然影响学生创新能力、行为能力、知识能力的内在提高。
4.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家长对学生行为标准的要求、家长的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对学生就业能力高低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对学生行为能力、意志能力、情势能力的认知和发展上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5.教育因素
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家庭因素和教育因素都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外在因素,但教育因素同时又是连接学生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桥梁和纽带,让各种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对主体就业能力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贯穿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对主体就业能力影响最大的外在因素,尤其是学生知识能力、行为能力、创新能力,对学生的情势能力和意志能力则有隐性影响。
三、实践教学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一般讲实验实践教学是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从而消化理论知识,培养专业实践行为能力,同时在整个过程中提高情势能力和意志能力,在经过实践后再上升到理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条件,这一过程决定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5种能力提高都有很大作用。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多学科和多专业交叉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与此专业对应的社会就业需求岗位也呈现出应用性、技能性、管理性并存,初级岗位操作性强与中高级岗位管理性强的特点。旅游实验实践教学能有效地解决学校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一)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方向和总体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一个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办学特色等来设计教学内容的,规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关系,理论教学中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关系,公共基础课程与通识课程的比例关系,专业课程中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与拓展课程的比例关系。这几大关系直接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状况,尤其是就业能力结构状况,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根本性问题,因此他决定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向和总体目标。
(二)实践教学计划影响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方向和结构
1.实践教学计划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具体实施的子方案
实践教学计划要服务和服从于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了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实践教学的方式、内容和管理的原则,规定了实验课程与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思想理论课实践教学、军事训练和社会调查等的比例关系,规定了常规实践与创新性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的比例关系,规定了教学次序和各门实验课程的教学量等重大问题,是实践教学的总纲,因此它进一步决定和细分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方向和具体结构。
2.实践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实践教学方式有课程实验、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实践、模拟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不同方式,创新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过程中培养学生意志能力、情势能力、知识能力和行为能力,是对学生就业能力的综合培养途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情势能力和意志能力,能巩固知识能力;专业见习和模拟实践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意志能力、情势能力;课程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行为能力,一定程度的情势能力、意志能力和创新能力。
3.实践教学内容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具体内容
实践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直接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广度和深度,传统的围绕理论课程设计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行为能力,对目前社会需要的情势能力、意志能力、创新能力,从实践过程和内容安排中都较少考虑,结合不同方式安排实践内容,比如在实践过程中安排人际交往、沟通、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职业认同、创新性实验、学生科研课题研究、参与教师研究课题的研究、专业技能竞赛,思想教育等内容就可以让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培养更加科学合理。
4.实践教学的管理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质量
加强调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来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计划是最主要的管理,把控好方向;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案例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模式”“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等,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建立覆盖教师和学生的准确、科学、完善的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建立科学的运行机制来保证教学质量;加强教材建设,更新实验实践内容,增强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5.实践教学师资是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双师型应用研究型教师能很好地把理论与实践应用、创新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保证,通过实现“两个结合”即把教师的教学与育人结合起来、实验实践教师与思想政治辅导员教师结合起来,全过程共同作用,以大师资配合大实验,全方位提高旅游专业的学生的就业能力。
[1]陈岩松.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2]时勘,刘长江,张淑华,于文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指导对策.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