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9009500000033

第33章 大学生就业(11)

由此可看出大部分学生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能合理定位,对初次就业后期望的月薪标准是适当的,对于能发挥自己才能、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基本上都能接受,反映了我校学生的就业心态趋向理性化;对于月收入达不到期望值的岗位,为了能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部分学生愿意把薪金期望值降到1000元以下;但仍然有不少学生的期望收入超过了市场上的工资标准,对当前就业前景及人才市场的行情了解不够,月薪期望值高于实际,需要加以引导。

3.就业地域回归理性,以西部和支援家乡建设为主

从就业首选地域来看,选择西部地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支援家乡建设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30.83%、22.87%、22.80%。通过此次调查发现,选择到西部和支援家乡建设的学生明显多了,就业首选地选择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已经不是学生的首选去处,说明毕业生就业观念在逐步改变,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就业,看到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服务西部,地方也给予了相应的配套支持,激励学生到基层、到艰苦环境中去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学校也加大这方面的政策宣传和教育力度,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父母对就业决策的影响最大,老师的影响最小

调查显示,择业时受父母影响最大的学生比例占25.33%,而29.95%的人觉得受亲朋好友的影响最大,12.78%的人觉得受恋人的影响最大,8.47%的人觉得受媒体的影响最大,而觉得受就业指导老师影响最大的仅占11.61%,不受他人的影响的人占11.84%。与往年相比,家人影响学生择业的比例有所下降,亲朋好友同学和就业指导老师影响的比例有所上升,主要是由于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依赖性较强,对学生择业的冲击主要来自于毕业之前的就业应聘和同学之间交流而得的相关信息,学生的自我调整还有待于进一步关注。

(三)学生求职中的问题

1.对就业压力的认识喜忧参半,工作经验的缺乏成为就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近一半的学生对目前的就业情况认识是积极的,并自信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28.85%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24.74%的学生在不断充实自己、积极应聘,16.58%的学生还是希望一步到位、有固定的收入,11.37%感觉到茫然。应该说,绝大部分的同学能够正确的面对就业压力,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先就业后择业,但仍有27.95%的同学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不能理性应对。

对于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依次是:相关工作和实习经验、不了解就业市场、就业信息量少、难以确定就业方向等,这也与近年来不少单位在招聘中“有经验者优先”有关,由此可见,学校应该提早开展学生的就业实习的引导,让学生尽早了解就业市场,确定求职目标。

对就业是否对口的问题,学生已经相对淡化,59%的同学表示如果职位与所学专业不多口,不会放弃该职位。这与前面反应的专业化倾向有所出入,这可能是由于学生的专业矛盾引起的。当然,也可能是由于部分学生四年来仍未投入自己的专业,抱有无所谓的态度所致。53%的学生愿意到基层单位去就业。对毕业后是否会创业,普遍表现“看情况,不一定”,比较迷茫。

2.校园招聘会是学生就业信息的主要来源,学生对学校帮助其就业的期望值很高

调查显示,在求职过程中主要就业信息来源于学校园招聘会的有57.61%,来源于社会招聘会的有52.06%,利用互联网搜寻招聘信息的占51.32%,学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提供的占47.61%。由此可见,校园招聘会仍然是学生成功就业的主渠道,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和各学院在结合我校学生专业和求职意向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展就业市场,要积极动员教职员工关心和参与学生就业工作,同时要鼓励学生自己利用各方面有利因素主动寻求就业机会;通过就业政策、就业形势、择业技巧的指导,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使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合理定位。

(四)基层就业

1.对基层就业的认同感较高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学校也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并划拨专项经费鼓励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2.创业教育亟待加强

关于是否自主创业问题,50.62%的学生觉得看情况,不一定,感兴趣且有意向的只占29.55%,19.83%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感兴趣、没有意向。如果选择自主创业,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积累社会经验”和“工作不好找,就业困难”。希望学校给予创业的支持占比例最高的选项为给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辅导。从这些数据看来,学生对创业的热情不高,可能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且对自己能力不够自信的因素。近年来政府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环境,而多数学生之所以不选择自主创业,是因为创业意识和创业基础都十分匮乏,准备不够,缺少挑战精神,只有少数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为此,我们应重视对学生的创业教育,以拓宽就业渠道。

二、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思考

(一)认真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要认真做好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与就业观,构建合理的价值取向,倡导艰苦创业的精神,把个人愿望与国家需要、与就业现实结合起来,引导他们自觉服从神会需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多渠道就业,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二)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增强毕业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首先,要加强就业指导师资的培训,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其次,在抓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组织开展就业专题讲座和就业咨询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逐步实现“从帮学生找工作向教会学生自主择业”转变。

(三)要认真做好国家和地方组织的基层就业项目工作

加强基层就业项目的政策宣传,帮助毕业生了解西部、了解基层、了解农村、了解部队,积极动员,引导和鼓励毕业生投身西部、服务基层。组织基层就业的相关培训,为学生答疑解惑,同时要做好报考研究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招的动员及考前培训等工作。要认真做好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报名、选拔与推荐等工作,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四)积极拓展就业市场,强化服务意识,为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加大就业市场建设力度,积极拓宽就业渠道,优化我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立足乐山本地市场,加强与省内其他地市州教育、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联系,同时积极拓展四川周边地区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市场,逐步建立运作良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要积极举办各类专场招聘会、企事业单位校园宣讲会,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搭建交流的服务平台。

(五)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合理定位,主动树立与当前就业形势相适应的择业观与成才观

1.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

学生应把择业看做是他人不可替代的自己的责任,通过学校、人才市场、媒体、亲友等多种途径主动了解大学生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积极主动地联系单位、推销自己。要把自己的专业、特长等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切忌盲目攀比,不切实际地追求高薪和热门职业。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在校期间的考试成绩、专业、文凭和各类证书固然是用人单位考虑的重要条件,但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用人单位更需要的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因此,应先到基层或艰苦的地区锻炼几年,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条件以后,再寻求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职业。即使毕业后的初次就业不理想,以后还可以有多次的择业、就业机会,因此要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克服由此造成的思想压力与心理负担,以平常心对待第一次就业。

3.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成才观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流动是一种普遍现象,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在任何地方、任何职业都是可以有所作为。要认清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就业形势,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志存高远,勇于接受挑战,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1]王艳,缪颖章,田存刚.通过昆明理工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

[2]羊健,苏永红.大学生就业意向和职业观念调查.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3]胡凯林,韦宏.师范类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教育与职业,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