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思想贫困探因与思想脱贫
黄昀
摘要:大学贫困生群体已趋于庞大,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存在困难,而且在思想上出现了贫困,本文对思想贫困的现状与原因进行了诊断与剖析,进而提出了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贫困群体思想贫困思想扶贫对策
一、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逐步实行了交费上学,而随着高校收费措施的普遍推广,高校贫困现象日益突出,并呈上升趋势。贫困生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家长操心、学校担心、学生忧心的社会性问题,甚至影响到当前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比例已达到在校生人数的20%~30%,其中特困生占贫困生的比例为5%左右。这客观地形成了一个生活水平达不到社会和学校可接受的最低标准,缺乏必要的学习、生活资料,生活处于困难境地的大学生贫困群体。应该看到,绝大多数的贫困学生人穷志不穷,好学上进,诚信守法。但也有一些现象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有的贫困生在拿着银行贷款和学校助学补贴后大花特花;个别贫困生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与其他同学相互攀比能拿多少补助款,对班级、学校的义务不闻不问;极少数贫困生心理不健康,仇视他人和社会;部分贫困生毕业后,缺乏基本的诚信意识,银行贷款成了学校的挂账;个别的贫困学生面子观念很强,他们对自尊异常敏感,感情非常脆弱,在强烈的自尊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中,心理慢慢扭曲变形,逐渐形成了自尊与自卑、坚强与脆弱相互交替、易走极端的双重性格,如此种种。这些现象说明,少部分的贫困生不仅经济上贫困,思想上、精神上更加贫困,出现了双重贫困的状况。当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以奖学金、贷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杂费减免为主的困难生资助体系。可以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实际困难,但是,笔者认为,在以前的工作中,高校一般比较注重经济资助,对高校贫困生思想贫困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尚显不够。贫困生问题不仅是简单的经济解困问题,如果我们仅是从经济上给予帮助,忽视他们的思想工作,不注意根据其特点加强思想教育,也势必影响他们正确的发展路途。
二、贫困生思想贫困的主要表现
我校地处西部老区,贫困生占有很大比例,贫困生问题日益突显。对贫困生的思想贫困经历贫困生工作及其相关事务的亲身体验,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责任意识不强
每个人、每个阶段,都担负着相应的角色责任。大学生的角色责任可分为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个人责任就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父母亲负责;而努力学习,掌握先进科技,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主要社会责任。有些贫困生由于经济压力,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抱着随遇而安的思想,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甚至不愿意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最后不是因为贫困而辍学,而是因为不愿意学习而辍学。更有甚者,由于经济压力,有些贫困生导致心理上存在较严重的问题,进而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还有一些经济困难学生拖欠学校学费,当老师对其进行劝说时,还理直气壮地回应:“又不是我不想交,家里没有钱,我能怎么办?”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都严重缺乏责任意识。
(二)缺乏感恩之心
在多年的学生工作中,笔者发现,有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由于长期接受别人的帮助,养成了经济上依赖、等待,在学习、生活上缺乏上进心、吃不得苦,甚至有的贫困生在得到经济援助后,未充分认识到这是国家、社会、学校、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爱,反而觉得自己理所应当得到帮助,有的贫困生将受资助的钱用于购买化妆品,用于请客吃饭,用于谈情说爱,有的贫困生甚至抱怨得到的补助太少,抱怨为其提供的勤工助学工作太累,当资助名额有限不能照顾所有经济困难的学生时,一些学生还怀恨在心,如此种种,而对他人的爱心,不懂感谢,缺乏感恩之心。
(三)自立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们告别了公费生时代,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学生并未为此而确立“自立上学”的新观念,对父母、国家仍然存在着较重的依赖心理,一些贫困生抱着上了大学就该有人管的心态,“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靠自己双手劳动求生存的观念,即使是参加了勤工助学工作,也不愿吃苦,不愿做脏、累和不体面的工作或者对工作敷衍了事,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而更多地指望学校减免学费,或从政府企业、社会好心人那里得到各种资助,缺乏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甚至把“贫困”作为资本,四处伸手,而且把得到的钱用在与自己经济条件不相称的消费上。
(四)悲观消沉,自我封闭
部分贫困生对于生活道路的艰辛和坎坷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能正视自己的困难,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情绪低落,心理灰暗,意志消沉,自卑自贱,自认为“低人一等”。对学习、对集体活动、对正常的人际交往没有兴趣,自我封闭,有的甚至性情怪异。也有的贫困生把贫困归结于家庭,乃至于国家现行政策,产生埋怨情绪,更有甚者,为了解决暂时的困难而自甘堕落。
(五)思想孤寂
贫困生往往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求学的。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挑灯夜读,两耳不闻窗外事。长期以来,他们没有时间学习交往,也没有人教他们交往,以至于造成他们交往能力不强。同时,由于缺乏信心,贫困生怯于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他们很少与同学、老师接触和交往,即使别人主动与他们交往,他们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另外贫困生由于囊中羞涩,便有意识地减少了人际交往。加之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挫折,便产生了贫困生的孤独心理和寂寞思想。
三、贫困生思想贫困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关于贫困生的思想贫困的表现论述,我们不难发现,目前贫困大学生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已成普遍问题,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精神“扶贫”是高校贫困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笔者曾对我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过调查、统计和分析,也对部分贫困生思想贫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一)依赖思想严重
一些贫困生认为,学生仅仅因为贫困,学校不可能把他们怎么样,并会尽力解决其经济困难,这样,有些学生就不愿意努力学习去争取奖学金或参加勤工俭学,“等、靠、要”的思想比较普遍。
(二)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个别贫困生受“大款”学生和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不思上进,吃喝玩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缺乏远大理想。
(三)悲观情绪和消极思想严重
家境贫寒确实给大学生贫困群体带来了许多困难乃至精神上的沉重负担,一部分贫困生不是鼓足勇气战胜困难而是手足无措,认为自己无依无靠,甚至失去了学习、生活的信心,悲观厌世,“破罐子破摔”,进而心态和行为举止失常。
(四)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完全到位,重视不够
这是贫困生思想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目前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出许多新变化,大学生贫困群体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老一套,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对大学生贫困群体思想道德状况缺乏研究和有效对策。
四、贫困生思想脱贫的措施与对策
高校在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工作上必须两条腿走路:既要从经济上资助他们,使他们衣食无忧,维持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水准,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精神帮扶,着力解决贫困大学生的思想贫困问题,因为经济上的资助对学生而言是短暂的,而思想上的帮扶对学生才是受益终身。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思想脱贫措施。
(一)增强自立自强意识
对于贫困生来说,他们没有能力选择家庭和出身,但有能力选择自己的明天和未来。我们应在贫困生中开展自立自强精神教育,树立通过自己勤奋努力来完成学业的自立意识。自立自强对贫困生而言有其特殊的意义:它是贫困生克服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思想保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高校贫困生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外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贫困生的奋斗自救必不可少;自立自强教育是防止贫困生思想滑坡、产生“精神贫困”的思想保证。对一些思想认识上和心理上有偏差,如依赖懒惰、悲观消沉、空虚麻木的贫困生,一味地给予经济救助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甚至会助长精神贫困的发生;自立自强是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保证。正视现实,转变观念,自立自强,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二)加强责任意识教育
责任感是人的核心素质,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反映一个人素质的高低。责任感强的人爱岗敬业,一丝不苟,其专业技能也会因此在社会劳动的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其素质不断优化发展。责任感强的人能迅速打开工作局面,被上下左右的人接受和赞扬,因而能为其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氛围,开拓更大的空间。相反,一个责任心差,对工作消极怠工,马马虎虎的人,不仅会降低劳动质量,损害劳动效率和效益,而且还会因此限制其自身已有能力的发挥和潜在能力的开发,对自身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勤工俭学对培养贫困生的责任心有着独特的作用,在安排勤工俭学或发放困难补助时,就必须加强责任心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使其真切地体会到国家和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勇气,培养起强大的责任心,坚定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
(三)加强对大学生贫困群体的诚信道德教育
诚信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核心内容是指诚实守信。所谓诚实也就是表里如一,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所谓守信也就是言行一致,讲信誉,重信用,守承诺。大学生诚信观念的形成,关键在自律和加强培养,核心在建设。我们应借鉴国外高校诚信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构建我国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体系,尤其是构建贫困生诚信道德体系。首先,加强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高校在新生入学后,必须对贫困学生进行助学贷款的诚信教育,举办信用教育讲座,举行贫困生承诺仪式,对自己在校期间必须达到的学习目标和德育实践目标等进行承诺,从而增强贫困生的自律意识。其次,建立贫困生个人信用档案。诚信观念的确立关键在自律,但必须有刚性措施,增强贫困生的诚信意识,建立具有强制力的约束是很重要的。贫困生必须认识到,市场经济是一种规则经济,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一旦违反了规则,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一旦辜负了信用,这个人的道德污点就难以轻易抹掉。欠费不缴、贷款不还、偷盗诈骗的信用档案记录会使失信者在将来的就业中付出高昂的成本,使未失信者引以为戒,从而为高校诚信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诚信环境。
(四)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人生观
人的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总有它客观存在的现实依据。大学生贫困群体多属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常受到老师的忽视和同学的冷落,加上固有的一些不良习惯的影响,使部分贫困生对学习感到失望,对学校生活感到厌烦,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自卑、孤僻、自暴自弃、怨天尤人。大学生贫困群体的处境,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倾向和特点:大多只顾眼前利益,较少考虑长远利益;看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较少考虑集体和国家利益;注重现实满足而淡化理想追求。我们对此应有正确认识,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要教育贫困生从大局着眼,把个人命运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把国家、学校、班级利益放在主体位置上,把个人利益放在次要位置上,不能只顾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学校、班级利益,不能仅仅注重社会和学校对个人利益的满足而忽视个人对社会和学校的责任与义务。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才是个人对社会、对国家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才是人生价值的真实表现。教育贫困生只能从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中去理解社会对个人的满足,把个人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当然作为学校也要最大限度地维护大学生贫困群体合理、合法的自身利益,不能侵害他们的正当权利。这样,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入脑入心,才具有实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