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9009500000041

第41章 助困工作与心理健康(8)

3.网络可以满足某些心理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求是本能的需要”,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一是寻求自尊感:网络游戏的逼真性、征服性、虚拟性能使游戏者获得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易获得的成就感、满足感和自尊感。二是满足性的需求: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很自然地会产生性的冲动和欲望,有强烈的性心理需求,但在现实世界中很难正当获得,所以一些大学生便通过浏览黄色网站的途径来追求感官的刺激,满足自己的心理生理需要。三是满足玩乐心理:大学生普遍精力旺盛,表现欲强,喜欢追求刺激和挑战,大量虚拟网络游戏的出现极大地迎合和满足了大学生潜在的玩乐心理。

三、网络成瘾的危害

网络成瘾症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诺丁汉大学的心理学家麦克·格里弗斯博士是最早研究网络病的专家,他认为:“过分迷恋上网有损身心健康,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危害程度不亚于酗酒或吸毒。”他在调查分析网瘾患者时发现:“患者的行为与吸毒成瘾者类似,一接触因特网就兴奋异常,没机会接触就寂寞难耐,他们高兴时肯定是在因特网虚拟世界中冲浪;情绪低落焦躁则在上网不得之时。”伯兰特医学院一名心理学教授在对277名学生进行的调研后发现,有72%的学生遇到彷徨、苦闷、沮丧、失落等负性心理障碍时,往往求助并依赖于互联网络寻求刺激、慰藉,以求摆脱心理困境。他们认为:“在互联网上找朋友更易得到亲切与顺应的感觉”。但网络世界毕竟是虚拟的世界,网络痴迷者所获得的满足也只是虚幻的、暂时的,它对于烦闷与不良情绪的消除不能产生实际的效用,却会给现代人的学习、工作和正常的人际交往带来更大的损失。这具体表现在:

1.影响学业与生理健康

游戏开发商和网吧经营者为了吸引和留住人,在游戏中设置了好多关口和陷阱,使得游戏者步步沉迷其中,甚至通宵达旦,废寝忘食。有些人连续几十个小时上网,把应该学习的时间浪费掉,并且影响正常的休息与饮食,身体受到戕害。上网成瘾的学生往往会有许多功课不及格,产生愧疚感、负罪感,进而继续上网追求解脱,造成恶性循环。

2.浪费金钱

上网不是免费的,作为一名没有收入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无疑将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我系有一名学生,省吃俭用,留下钱上网。还有的同学,把学费拿来上网,对学校说家庭贫困无钱缴费,对父母则隐瞒不报。

3.危害心理健康

青少年一旦沉迷于网络,会更加忽略人际交往,产生自闭倾向。青少年人长期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左前脑发育受到伤害后,会进一步影响右脑发育,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

4.人格异化

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长期玩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游戏者模糊道德认知,淡化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他们一旦形成了这种错误观念,便会不择手段以求达成目的,欺诈、偷盗甚至对他人施暴。目前,由玩电子游戏引发的道德缺失、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现象正呈逐年增多态势,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也日益扩大。故而,有人将暴力、色情游戏称为电子海洛因。

四、网络成瘾的调适

面对网络,大学生首先要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既然不良的个性特征容易导致网络成瘾,大学生就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增强抵御网络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二是要养成良好的网上生活习惯,要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和生活规律安排上网时间。三是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人际交往,增加社会阅历,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自身抵御焦虑、抑郁、孤独等各种不良情绪侵扰的能力,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中,自觉摆脱网络控制。

其次,政府、社会和学校要加强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净化网络环境,尽可能杜绝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一是要加强对高校周边社会环境的治理,规范网络经营活动。二是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尽可能控制信息源头,做到正本清源,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严密监控和检测国际互联网入口,过滤虚假、色情、反动等信息。三是大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德育网站,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为其提供一片融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络天地。

再次,社会、家庭、学校要给予网瘾学生更多的理解和帮助。网瘾是一种心理疾病,大多数网络成瘾的学生认识到了网络的严重危害,精神上极度痛苦,主观上非常想戒瘾,并且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是控制不了自己,不自觉地走进网吧,因为只有在网吧,他才感觉到有成就感,感到有朋友,不孤独。如果我们用异样的眼光,用排斥的心理来对待他们,他们会感到更加孤独无助,这必然会使其在网络里越陷越深,越走越远。因此,教师应注意加强正面的引导和教育,鼓励他们参与到正常的社会实践和人际交往活动中来,使其逐步融入社会群体,让他们在现实中得到更多的心理满足,从而逐步摆脱网络控制。

[1]颜世富.信息时代与心理调节.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九州出版社,2003

“同心圆”的突破

——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工作案例分析

翟雅媛

摘要:随着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子感到自己所处的人际环境不尽如人意。为此,作者结合自己的高校学生工作实践,对做好大学生中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的教育工作,努力引导他们实现以道德约束的良性人际交往提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同心圆人际交往特殊学生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国人的人际交往是一种“差序格局”,即以自己为中心,社会关系层层往外推,离自己血缘关系越远,人际关系越薄,正如“把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形成的一圈圈推出去的同心圆波纹”。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各种“同心圆”。

然而,随着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子感到自己所处的人际环境不尽如人意。为此,结合自己的高校学生工作实践,对做好大学生中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的教育工作,努力引导他们实现以道德约束的良性人际交往提出一点建议。

案例一

音乐学院08级××同学来自某大城市一个富裕家庭,是独生子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入学近一年,感到了大学生活的诸多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是难以和同学,尤其是同寝室同学和睦相处。目前,同寝室的其他5位同学均已和她发生矛盾,她感到孤独、寂寞和巨大的精神压力。她也试图改变这种现状,但均已失败告终,只能天天给父母打电话倾诉。

辅导过程

首先,我让她尽情地倾诉其与室友相处产生的问题:比如有同学未经她同意就使用她的水杯等物品;或者是有同学晚上睡觉打呼噜,她向同学提出了意见并发生了口角;还有一次同学午休时打电话,影响了她休息等,但总体看来,都是些非原则性小事。我对她目前的处境表示深深地理解和同情,并保证尽一切努力帮助她与同学恢复良好关系的信心;然后和该同学一起讨论了适应环境和个人发展的关系问题,反复强调环境适应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很好地适应环境是个人社会智慧的重要表征。并指出,她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不能适应自己周边的人际环境;最后和该同学一起讨论了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条件,让其回去后用这些条件认真自我对照,寻找自己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的原因。

该同学回去后对自己一年来与同学相处的全部过程进行了认真反思,认为与同学相处不好的主要责任还在自己,在于自己不良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在于自己不能宽容别人的态度。我对该同学能够如此深刻的认识自己表示赞赏,并指出:一个人如果不能与同寝室的同学很好相处,责任可能在对方也可能在自己。接下来要求该同学回去后,先从和同寝室同学打招呼开始做起,主动多与室友沟通,争取相互理解,并从小事做起,主动地关心她们、帮助她们,用实际行动表示自己想重归于好的愿望。现在该同学与同寝室的同学相处得很好,并且在之后的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反思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上,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很多的人际交往。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学习的重压,他们迫切需要走出家门,走进公共场合,结交更多的朋友,交流更多的信息,接受更多的思想。但是,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强,在人际交往中多小心翼翼,已不是“交友要交心”,而是注意“留一手”,真正“交心”的并不多。

对大学生而言,首先要处理好寝室人际关系,这不仅是其大学四年休息睡眠的场所,更是沟通交流、生活娱乐和学习的场地。然而目前高校中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比较普遍。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导致的个体差异在同一寝室内,部分学生过分强调自我,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忽视群体和其他个体的需求,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甚至是冲突。

同时,不少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环境评价不高,有的人不懂得怎样尊重他人,怎样与他人交往,缺乏与人交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他们想做好,又不知道该怎么做。因此,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等,引导他们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积极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寻找知心朋友,向同学敞开心扉,倾诉心声,宣泄情绪,既可以消除他人对自己的偏见,也可以消除自己对他人的偏见。

同学尤其是寝室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要引导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照顾、相互包容,即使同学间出现了某种隔阂,也要注意“着眼长远、面向未来”,有意去弥补。“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大学生离开父母远行后,逐渐明白不能依靠父母一辈子,自己要打破传统家庭人际交往圈,去结交更多的朋友,要从依赖父母转为依靠自己,要为自己营造一个新的值得依赖的环境。

案例二

音乐学院08级××同学来自农村,是我校认定的经济上的贫困生。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一心只读圣贤书”,长期以来既没有人教他怎样与人交往,又没有时间去学习交往,交际能力不强。“没有钱”成为他经常发出的感叹和用来逃避人际交往的托词,除了和同寝室的同学交流外,他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很少和其他同学或老师接触,即使与他们交往,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

辅导过程

在我充分了解该同学家庭情况的基础上,首先对其进行转变观念教育。让他学会接纳自我,学会接受城乡有差别、贫富有差异这个现实,同时认清贫困不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怨天尤人。同时,要求他学会真诚地对待自己,从思想上自立,勤工俭学,改善生活、学习环境,体现自我价值。

其次,对他进行集体观念教育。让他通过集体活动建立自信,坦然接受别人,克服与人交往时的敏感,慢慢地放弃自己的不安全感和戒备心理,走出孤独的自我,不再把自己看成另类,慢慢地与更多人交往,克服自卑心理,以坦然豁达的心态在竞争中发展自己。嘱咐他多学一些有关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把问题看开一些,贫困、痛苦、逆境对年轻人来讲是一种财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卑不亢,保持独立完整的人格。走出封闭的自我,有什么问题主动和老师同学谈心。

反思

由于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敏感性较强,他们交往的对象也有较强的选择性。他们将社交圈子局限在较狭小的范围内,一般是同班少数同学、宿舍同学或老乡。他们人际交往的频度明显低于其他同学。由于经济上的原因,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形式也比较单一,请客吃饭、旅游等形式的人际交往形式很少问津。贫困大学生交往朋友的数量少、频度低,且主要是同性朋友。经济问题不仅制约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局限了他们的人际交往圈。

因此,要努力为贫困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友好、互助的班级氛围。让贫困大学生在良好的交往氛围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减少猜忌敌视,减轻精神压力,在合作为前提的良性竞争中,共同进步。贫困大学生不仅需要物质的帮助,更需要心理上的帮助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