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9009500000042

第42章 助困工作与心理健康(9)

同时,要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其乐观豁达的人格特质。其次,不断加强和提高贫困生的自我修养和综合素质,增进其人际吸引力。再次,帮助贫困生掌握人际沟通的技能技巧,学会放松并努力缩小与他人的差距。最后,鼓励贫困生大胆主动地与人交往,尽可能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拓宽自己的视野,培养自己的能力,愉悦自己的身心,并在活动中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不断突破人际交往范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人际间的交往不能局限于亲缘群体之间,人际交往的范围随之扩大,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也被大大强化了。这种交往方式的变化,在当代大学生中得到了明显体现。交往的对象由以前的亲戚、邻居、成长伙伴转向大学同学和在社交场合认识的其他人,又以同学间的交往为主。而良好的同学关系,是大学生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顺利完成学业的必然要求。目前有较多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之间正常的交往、学习和生活。若不及时调适,将直接有关系到大学生以后的就业、创业和人生发展轨迹。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对待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不仅难以建立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承受能力特别差,看似平常的小事也可能成为他们思想上的包袱,甚至产生一些过激行为。要了解清楚有哪些人,他们“特殊”是因为心理问题、还是贫困问题、或者是学业等问题,都要弄得一清二楚,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辅导教育工作。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学生活的锻炼,有的“特殊”学生可能不会再特殊,或者原来没有纳入视线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特殊”的情况,需要及时重点关注。

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思考

彭杨

摘要:本文从学校心理咨询的服务性质、制定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计划的途径、学校心理咨询的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科学有效地开展实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

关键词:心理咨询实施途径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进入高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各级教育部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予以重视并有相应的指导性文件,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已基本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普遍开展时间较短,学界也较缺乏对其相应的理论及技术指导,使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实施出现了一些偏差,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实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本文试从学校心理咨询的服务性质、制定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计划的途径、学校心理咨询的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校心理咨询的服务性质

学校心理咨询发端于上世纪初美国的职业指导运动,从其诞生开始就奠定其服务性的基调,其对象是学生、家长和教师,其目的是通过形成某种关系来帮助求助者增加应对困难情景的能力。

学校心理咨询具有服务性质,咨询中的问题主要是求助者面临的困难局面,也即是说咨询中不存在咨询员预设的问题,一切问题都是自下而上产生的,求助者具有很强的自主选择性。咨询最大的价值取向在于尊重求助者的价值观,通过问题的澄清,让求助者看到自己面临问题情景时的责任,最终自主选择行动解决自己的问题。相反,学校德育工作有较强的预设,是需要受教育者接受社会认可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德育工作的关键就在于接受,而不在于受教育者的选择。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具有服务性质的学校心理咨询具有的一个根本特点是价值无涉。德育工作则是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等方法,让学生接受由学校、社会等所预设的价值。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

因此,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应该有区别于德育工作的途径。

1.学校咨询工作计划应建立在对学生普查基础之上

普查不仅仅是出于稳定的角度去考虑,将“问题”学生分离出来,加以“特殊”照顾。更重要的是,通过普查去了解学生面临什么样的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需要,通过普查(抽样)可以利用统计技术将学生的问题进行聚类。针对不同类别的问题,提供不同形式的咨询服务,进而提高学校咨询工作的效率。

2.学校咨询工作应将眼光聚焦于学生的发展,增强学生对自己问题的控制感,而不是聚焦于个别学生的“问题”

总体上看,学校心理咨询主要有四个大方向:一是发展性(适应性)问题,二是学习性问题,三是生涯问题,四是人际关系问题。如果把注意力完全放在防止学生极端行为的产生上,必定会弱化,甚至完全忽视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与发展,也会降低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和地位。这样必将使得学校心理咨询成为堵漏工作,而不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出抉择,发展自己。[1]

3.学校咨询工作应该有层次性

目前,学生与咨询员人数的比例偏低,即使在美国,也只能是1∶530。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决定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必须有层次性,课堂的、团体的和个体的咨询相结合的方式。但是就目前情况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收效有限,其原因在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发不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而更多的是学校认为学生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概念本身就会让人产生不健康的人才接受这种教育的想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并不符合,违背了学校咨询是服务性工作的根本前提。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并不能完全收到预期的效果,意味着预防性质的服务的失效,这样势必加大团体咨询和个体咨询的数量、批次,从而进一步加大供需之间的矛盾。

4.学校咨询工作应该建立咨询员与班主任(辅导员)定期交流制度

建立该制度的假设是班主任(辅导员)更多地了解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但这一假设必须有这样一个前提,即班主任(辅导员)应对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所了解,否则容易将道德、学习兴趣、价值观等问题与心理问题混淆。因此,建立该制度的目的在于增加班主任(辅导员)对心理咨询的了解,掌握基本的心理咨询常识,同时也有助于学校咨询员了解到学生的状况、学生的需要。由咨询员和班主任(辅导员)共同构建起的服务网络,能够保证学生的需要得到及时的发现、澄清和满足。

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计划的制定途径

(一)评估学生(以及老师)的服务需求

评估咨询对象的需求是拟定咨询工作计划的前提,主要是通过问卷收集相关信息获得:

第一步是利用访谈的方法,初步探寻学生的需求。访谈法的优势在于深入,通过与不同年级、性别、专业、民族、生源地学生的沟通,从性别角色、社会地位、个人特点以及文化层面把握不同性质的信息,为下一步的调查工作打好基础。

第二步是在访谈的基础上,初步拟定学生需求信息的方向和种类,由此作出开放式的调查问卷,尽量多地收集信息项目。合理的抽样才能使得收集信息反映总体信息,因此在抽样缓解尤其应该注意尊重学生志愿,避免行政命令化,避免抽取方便化样本。

第三步是数据分析阶段。组织专业人员对信息进行编码、分类,并作出频数统计,以期获得各类型问题所占百分比。为保证分析的严谨性,必须对专业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并且要计算评分者信度,最大程度上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如果有必要,可在开放式问卷基础上形成更具有测量学特征的结构式问卷。问卷可采用“是否”式,也可根据学生的“迫切程度”而采用李克特式。结构式问卷的优点在于有信度和效度的保证,更具有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