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功能
学生行为规范的约束功能是对广大师生的行为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校园文化是通过不成文的行为准则与强制性的规章制度,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学生通过周围舆论和规章制度来衡量并自我调节,从开始的“别人管自己”发展为“自己管自己”,自觉地服从学生行为准则,最终达到规范的目的。其功能实现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衡量的标准。使大学生能自觉地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维护了校园的秩序和规范。
(二)美育功能
美育又叫审美教育,它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思想、感情与能力的教育,即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和感受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生活美,掌握美的知识,发展鉴赏、创造美的能力,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美育是我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也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对美的认识,却不尽相同。大学生由于接触社会不多,理解能力有限,加之西方文化大量冲击我国文化市场,使得他们中许多人不知什么是美,常把稀奇、古怪的事物认为是美,对外在美的追求重于对内在美的培养。实现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要从改善学校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学校美的环境、美的风气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
(三)实践能力培养功能
1.培养竞争意识
中国加入WTO,市场人才竞争越来越严重,青年学生面临着人才市场和优化劳动组合等种种考验。因此,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以创建活动、达标活动、争先创优活动及各种竞赛活动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参与精神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既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学生在争创活动中受到锻炼,提高竞争能力。
2.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未来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娇生惯养,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在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了情操外,也让学生有了一个较广泛的接触外界,离开班级小集体的机会,增强了个人交际能力,同学间较单纯的友谊亦有利于培养学生面对社会的自信。
3.培养实践社会的能力
校园是社会的缩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既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及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多种技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还可以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素质教育功能
1.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教育是人自我发展的过程,要保证学生才能的显露与成器,必须让大学生清楚的认识自我,包括认清自己的思想动力、人格个性以及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深层次的呼唤,而自我意识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心理活动,是学习创新的动力之一。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重视开展各种典型榜样教育,以激发学生自我设计,塑造自我的激情和动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同时通过竞选学生干部、素质拓展活动、个人才艺展示等使学生的不同特长和才华得以施展。
2.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的内涵揭示出教育的着眼点已投向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校园文化活动中多以学生志趣为主,可自愿参加、自行选择、自己创作,一般不定名额、不必选派、不拘形式、不限内容,由学生自己进行计划设计,组织筹办,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创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3.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
校园文化建设代表着学校的集体形象。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注意相互间的协作。如果缺乏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就会受到来自集体的人际压力。这种压力和学生的自身发展息息相关,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建成一种友好互助的群体氛围。因此,该功能的实现必须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性和广泛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团结协作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
4.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功能
大学生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多彩的校园文化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形象,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应当以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载体,通过心理咨询、个别交流了解学生状况,将健康教育和富有吸引力的活动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心理适应能力的培养。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感到心旷神怡,增强进取心;富有吸引力的活动扩大学生的交往圈,使内向孤僻的学生合群并找到知心朋友,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1]丁青.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学习月刊,2007(12)
[2]赵杰.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内蒙古宣传,1999(12)
[3]张海莹.刍议校园文化的功能及建设.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
高师院校学风建设途径探索[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项目(编号:CJF09054)]
徐秀云何光普张建平
摘要: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志,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一所大学的中心工作,直接关系到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的规格。本文基于以学科建设推动学风建设,以教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以第二课堂推进学风建设,创新学风建设新思路并付诸实施,探索、构建并实践“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依托”的学风建设有效途径,强化了学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学风建设探索构建有效途径成效
学风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文化,是一所学校人才质量的重要标志,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学风建设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的重要标识,是一所大学的中心工作,直接关系到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加强学风建设是关系一所学校发展的大事,关乎学生成人成才的大事,尤其是在当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激烈的生源竞争阶段,加强学风建设更是关乎一所学校的存亡。
自2005年以来,本文作者所在学院在新形势下坚持以学科建设推动学风建设,以师范技能训练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为载体,不断探索和寻求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及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途径
经过近5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了“一个目标、两条主线、三个依托”的学风建设新途径。
(一)一个目标
一个目标指“立足学生成才,深化素质拓展,提高育人质量”的学风建设目标。明确这一学风建设目标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明确了学风建设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才培养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有利于将学院各项工作统一到学风建设上来,以优良的校风、教风促学风,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1.以学科建设推动学风建设
学科建设是学风建设的基础,加强学科建设是优化学风建设的前提,是强化学风建设的助推器。只有紧紧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确立“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理念和意识,才能促进学风建设,真正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人才市场是社会需求的指挥棒,高校应主动面向人才市场,大胆加强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结构,调整专业布局。对专业建设要更新理念,对课程教育要实施改革,对人才培养要创新思路,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要力挺举措。在改革过程中保持持续的理性思维,在遵循市场需求这一指挥棒的前提下,充分了解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紧跟人才需求趋势,适时合理地进行和推动学科建设既是推进学风建设向纵深发展,也是人才培养的大胆尝试和探索。
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和理念,应努力实现学科建设“五个转变”:一要在学科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上适应由培养千人一面的专才向培养个性鲜明的通才转变;二要在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上建设由“知识+智力”模块向“智能+创新”模块特色转变;三要在学科专业的教学体系和内容的内在价值上体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四要在学科专业的社会角色上体现由处在社会的外围、为社会提供服务向处在社会的中心、为社会提供依托转变;五要在学科建设的功能上体现由“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机械叠加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辐射和文化交流的有机整合转变。学科建设的发展,为学风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学风建设指明了建设目标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使学风建设明确了任务,起到了对学风建设的助推作用。
2.以教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
在学风建设中,不论是专业思想的指导、学习目的的明确、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都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好的教师,其高尚的人格魅力将对学生的大学生活乃至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好的教风将培养出勤学上进、刻苦努力、踏实严谨的学风。近几年来,我们抓教风建设的措施有实施“三阶段、五环节、一日志”的教学常规管理模式、教师和学生双向选课制度、教考分离制度、教师科研团队建设、教师公开课、示范课等,促进教师刻苦钻研,不断提高,以优良的教风促学风。
3.以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推动学风建设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在课外时间从事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活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而言,它是第一课堂的重要延伸和补充。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有利于统筹规划第二课堂活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创造培养兴趣爱好,拓展综合素质,提高动手能力的平台,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从而有效推动学风建设。
(二)两条主线
所谓学风建设的两条主线,其一是指在师范专业学生中以师范技能训练为主,第二是指在非师范专业学生中以电子设计竞赛和技能培训为主。这两条主线明确了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学风建设主要应开展的工作,要达到的目标。以此为指导,师范生厚基础,瞄准中、小学教育需求,适当淡化专业,加强师范性教育创新和从职能力培养;非师范类专业强基础,突出专业基础课程的设计、综合性实践能力培养,有选择、有针对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初始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三个依托
即依托于三个协会:无线电协会、电子设计创新协会和师范技能协会。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的主要阵地。通过建设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社团,可以组织广大学生利用他们的课余时间,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将在课堂上所学灵活运用于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有力促进学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