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团组织研究综述
彭巧胤
摘要:随着学生社团组织在大学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学科对之进行研究。主要从教育学、社会学和管理学方面整理学生社团组织研究内容,在综述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研究学生社团组织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社团组织综述
学生社团组织是指由具有某方面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成立的、为实现成员共同愿望而开展相关活动的学生组织。搞好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是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方式,它不仅对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有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认识了解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各个时期对社团组织建设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方法,本文从学科视角出发整理现有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希望能为推动学生社团组织研究的深化作出努力。
一、教育学视野中的学生社团组织
大学生社团,顾名思义,其成员应该是在校大学生,而大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学校教育活动直接而主要的参与者。因此,大学生社团组织理所当然被认为是一种教育组织而受到教育学研究者的关注。梳理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到从教育学视角对学生社团组织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学生社团组织在大学组织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二是从德育的教育研究学生社团组织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第一个方面,几乎所有关于大学生社团组织的研究都基本谈及了学生社团组织在大学校园中的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赵瑞情博士在2008年《教师教育研究》上发表的《我国学生社团的使命:基于历史发展的分析》一文,分析了在政局动荡的年代,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学生社团的主要使命在于关注国家前途命运、干预政治和发展兴趣;在民主、和平的现代社会里,弘扬兴趣、彰显个性,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成了学生社团的主要使命和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新的历史时期,培育创新人才和传导社会和谐文化的使命又历史地落在了学生社团的肩上。该文对学生社团的定位和发展做了很全面和深入的剖析,为社团组织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应飚等人在《中国高教研究》上发表的《高校学生社团的体制目标及其工作理念探索》一文,从社团对成员具有陶冶自身情操、丰富自身想象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精神文明素养等方面出发,阐述了高校学生社团的体制目标,同时提出,在执行大学教育使命的前提下,遵循社团体制目标规律,探索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应具有的工作理念。
第二个方面,关于从德育的教育研究学生社团组织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的文献非常多,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到有468篇。其中,最早的要属郭长征在《教育科学》1987年4期上发表的《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及其合理利用》一文,该文在德育框架下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关注也主要是研究如何利用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那些没有明显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学生组织往往不予关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社团。随着全国大力加强学生社团,各高校纷纷开展对学生社团组织、活动、管理、保障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特别是北京大学《学生社团组织与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研究》课题组从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特点,对高校学生社团与传统团学组织进行对比研究,并通过NGO研究对高校社团产生的启示等各个方面深入对学生社团育人作用进行研究。与此同时,汤正华2007年在《中国高教研究》上发表的《论应用型人才——非智力素质培养与学生社团建设的契合》一文,深入剖析了与学生社团相关的应用型人才非智力素质包括的意志力、协调力、适应力、创造力和个性化的特点,并对学生社团的价值性、广泛性、协作性、自主性、多样性特点与大学生非智力素质培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社团的战略性管理、主动性管理、学术式管理是实现非智力素质教育功能的保障。通过对文献整理,可以看到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加强学生社团组织建设这个角度的研究太多,大多都提出了社团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尽管德育研究者对学生社团组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这种研究大多是一种“工具化”的研究,在研究目的上主要从教育者、管理者的角度,分析如何利用学生社团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社团组织本身的内在矛盾和性质关注较少,特别是对身处其中的学生的真实感受和行为方式缺少深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这些研究大多是相关人员的工作经验总结,缺少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指导,基本上没有明确的理论分析框架。因此,这类研究虽然可以为学生工作者提供一些实际的经验借鉴,但对理解学生社团组织,以及探索学生组织的内在规律性没有太大帮助。
概括而言,教育学视野下的学生社团组织研究,所使用的概念体系、分析框架和理论依据主要是教育学学科的,并主要从德育教育、政治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社会学视野中的学生社团组织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的角度应该是从群体的层次来研究群体(社会)现象。整理现有的资料,可以看到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有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大学生问题,对于学生社团组织的研究在21世纪才开始。1989年,由杨爱华等四名青年教师撰写了《大学生社会学》一书,此后几年内又有两本以《大学生社会学》为名的专著出版。这些著作认为新时期形成了一门新学科“大学生社会学”并认为“大学生社会学”主要是以研究大学生社会化为目标,并对作为大学生社会化重要途径的大学生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对大学生学生组织的社会学分析也迅速增多。以“大学生”为关键词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可以检索到许多关于大学生组织的社会学研究文章。输入“学生社团”为关键词可以看到基本集中在2000年以后的文章。北京大学韩流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发表的《高校青年自组织管理探析》一文,深入分析了高校青年自组织在组织特点和活动特点等方面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新课题与新挑战,并指出所有的社团都是自组织,而不是所有的自组织都是社团。该文通过详尽的分析,提出了加强高校青年自组织管理的合法性原则、接触性原则、差别性原则和人本性原则。管理学家杜晓兰2009年在《中国高教研究》上的《高校青年自组织问题探析》一文,从青年自组织的兴起和发展对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成因需求有积极的作用,该文分析了高校青年自组织的成因、特征、类型及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管理对策。
整理关于学生社团组织的社会学研究,可以看到现有的研究主要从个体——组织的关联模式进行分析,其中从青年自组织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是当前社会学视野中社团组织研究的重点,但是缺乏对学生社团组织系统整体状态的深度研究,对社团组织背后的制度和文化因素少有揭示。
三、管理学视野的学生社团组织
从管理学视野对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的研究文献相对有些局限,很多是将管理学中的组织结构模式引入到社团组织建设中,从社团组织的管理和构建这些方面来进行研究。其中徐锐2005年在《高教探索》上发表了一篇《浅论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设计》,该文从组织结构设计的角度,分析了影响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结了高校学生社团组织机构的主要特点和设计原则,进而结合案例归纳出了几个具体的组织结构模型,例如,功能导向模型、目标导向模型、矩阵制模型等,同时提出借鉴当代公司制的理念和科学组织模式优化社团结构设计的创新思路。另一方面,很多管理学者将管理学中的学习型组织模式引入到社团组织中,提出了构建高校学习型学生社团的思路,指出要加强社团内外部学习、采用灵活多样的扁平组织结构,建立以人为本的社团文化和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等方式。同时,也有不少学者从学生事务研究的角度对学生社团进行研究,这方面美国学者研究较多,亨利·罗索夫斯基作为哈佛大学的前任校长,在《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一书中提出相对于课堂讲授,学生在学生社团中获益更多。同时,还出现了一批介绍外国学生社团的文章,张家勇《美国大学的学生社团活动》(2004年),于伟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若干问题比较研究》(2002年)。
四、问题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学生社团组织建设研究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课题,前面整理的关于学生社团组织的文献资料散见于多个学科领域,但目前学生社团组织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研究视角的选择上,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大学生群体之外,以一种教育者或长者的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学生社团组织进行研究,缺少学生的视角,很少关注学生在组织中的真实动机、感受和需要,往往是一种局外人的研究。第二,对学生社团组织的认识还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缺乏对各类型学生社团组织之间、学生社团组织与学校各部门之间、学生社团与教学管理之间相互关系的分析,缺乏从全方位认识了解学生社团组织系统的整体结构,并探求影响这种结构的文化、制度因素。第三,从研究方法上,大多数还是文献研究或基于自然性的规范研究,采用建立在第一手资料上的实证研究也很少。
因此,关于大学生社团组织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除了理论探索外,还需要加强实地调查和相关的质性研究,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当前学生社团组织的现实状态。二是在认识大学生社团组织系统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历史和比较的方法揭示社团组织所体现的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内在的发展趋势,从而达到对学生社团组织比较全面深入地理解。
[1]陈莉.中国大学生组织研究综述.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3):74~79
[2]汤正华.论应用型人才——非智力素质培养与学生社团建设的契合.中国高教研究,2007(8):65~68
[3]赵瑞情.我国学生社团的使命:基于历史发展的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8(3):64~69
[4]徐锐.浅论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结构设计.高教探索,2005(2):54~57
[5]杜兰晓.高校青年自组织问题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09(5):74~76
[6]王绍光,何建宇.中国的社团革命——中国人的结社版图.浙江学刊,2004(6):71~77
探究高校学生干部存在的
主要问题、成因及对策
周琴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是联系学生和学校的桥梁、纽带,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学生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现阶段高校学生干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积极探索学生干部培养的新方式。
关键词:学生干部问题培养方式
高校学生干部是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在学校学生管理、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致信中国青年群英会时寄语当代青年:要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四个新一代”的期望给高校学生干部应具备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新时期高校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干部素质指明了方向。[1]随着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对学生干部队伍素质的要求愈加严格,如何培养一批具有较强能力的学生干部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至关重要。因此,积极探索学生干部培养的新方式,在现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高校学生干部的时代背景
社会的发展需要青年学生的参与,知识经济时期,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这份历史的责任和使命必然使得大学生要形成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把民族兴衰与自身荣辱有机结合起来,因而,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的不断发展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西方的价值观念和取向,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个人利己主义腐朽思想观念的侵蚀,是十分不利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提高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是担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重任、适应经济发展新形势、培养高层次合格人才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