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9009500000058

第58章 交流学习(2)

一、坚持“三个结合”,形成艺术教育发展之路

(一)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搭建多层次艺术教育平台

我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搭建不同的艺术教育平台。

1.面向全体学生,搭建人人参与的艺术活动平台

——以艺术类活动课程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我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活动课程,要求在校学生必须修读完成2个文化艺术类学分,开设了一组如《舞蹈》《插花》《主持》《播音》《礼仪》等20门文化艺术类活动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爱好从中选择,自主参加组织的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在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情趣。一年来,共3100人次参与到艺术类活动课程学习中,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得到大幅度提高。

——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为龙头,营造良好的艺术文化活动氛围。目前,我们已经举办了20届大学生文化艺术节、7届宿舍文化艺术节和社团文化艺术节。艺术节中的“十佳歌手大赛”、“金话筒主持人大赛”、“大型歌咏赛”、“戏剧小品赛”、“学生个人才艺展示”等活动已经成为了我校艺术文化活动的品牌。各种文化艺术节不仅成为学生展示才华、参与竞争的舞台,还被同学们称为“我们自己的节日”。同时,我们以新生系列活动和欢送毕业生活动为主线,以班团活动和社团活动为补充,全方位构建了我校艺术文化活动的风景线。在各类艺术节、大型文艺活动中,我校音乐、美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成为了各院系、各社团、各班级艺术活动的指导者、示范者和策划者,弥补了我校艺术教育师资的不足,为培养面向基层艺术教育师资创造了条件。

——以重大节日为主题的艺术活动为契机,实现艺术教育育人功能。我校紧紧围绕重大节日、特殊纪念日等开展主题鲜明的艺术教育活动。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3周年1000名学生参与到全谱四声部《黄河大合唱》的演唱,为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1200名学生参与到《长征组歌》组曲的演唱,在专升本晚会、本科教学评估晚会、“5·12”特大地震慰问演出、迎接百年奥运圣火晚会以及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红歌大家唱”歌咏比赛上,学生通过参加这些艺术活动,增强了艺术修养,展现了当代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更是潜移默化的受到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实现了艺术教育育人功能。

2.面向优秀学生,搭建了脱颖而出的艺术教育培养平台

——成立艺体专长班,进行系统的艺术理论培训。2005年,我们按照“合格+特长”的要求组建了艺体专长班,设置了舞蹈、合唱、话剧、篮球、足球、健美操六个专业,该班采取独立设置、集中管理的模式,对非艺体专业的学生进行三年一贯制的综合培养,依托专业的教师和设备,整合学校资源,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掌握艺术理论知识,基本掌握欣赏、表达和传承艺术的能力和水平。

——成立沫若艺术团,开展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我们结合本土文化,于2005年成立沫若艺术团,含舞蹈队、合唱队、礼仪队、健美操队,选拔基础好有潜质的学生通过自主训练,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参加校内外演出30余场。在沫若艺术团的带动下,学校先后成立了15个文化艺术类社团,这些文化艺术类社团涵盖了传统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每一个社团至少每两周就开展一次常规活动,每个社团每学期都会至少举办一次特色活动。每年举办一次的“一二九”社团巡礼更是为文化艺术社团搭建了展示的舞台。

——针对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教育成果。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是以“审美、育人”为目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素养,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活动。学校高度重视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和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的比赛,投入专项经费,选拔优秀指导教师,聘请校外专家进行作品创作。在连续两届的国家级、省级大学生艺术展演和艺术节中,我校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舞蹈《雪域飞歌》《阳光·索玛》《梦想的翅膀》,摄影作品《背影》《Hope》,绘画作品《众志成城》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教育成果。

(二)坚持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搭建多形式艺术作品展示平台

我校地处郭沫若故居、世界双遗产所在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每年有来自彝族、藏族、羌族、回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学生近500多人,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为学校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条件。为此,学校找准艺术教育突破口,逐步形成独有的艺术教育特色。

1.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节,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坚持每年举行少数民族文化节,通过举办少数民族风情展、少数民族文艺晚会、集体锅庄舞会、少数民族风俗知识竞赛等活动,弘扬了少数民族文化,增强了民族间的了解,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我校还成立了少数民族文化社,定期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和宣讲活动,通过座谈会、专题讲座的形式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学校坚持每年给少数民族学生集体过藏族新年、彝族新年等少数民族节日,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

2.创作特色民族舞蹈,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2005年,我们创作的藏族舞蹈《雪域飞歌》以欢快的节奏、鲜艳的服饰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情将藏家姑娘的热情和当代大学生的活力结合起来,该作品不仅获得了全国一等奖,还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闭幕式的演出。2009年,我校创作的彝族舞蹈《阳光·索玛》把校园舞蹈和民族舞蹈融合起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男女少年的激情表演表现出阳光般火热的生命激情和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特别是作品最后将彝族高山上特有的索玛花绽放在高校校园舞台上,将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完美结合,成为了高校舞蹈创作作品的精品。不仅参加艺术展演活动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演出,还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了“中国俄语年”的开幕式演出。这两个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舞蹈原创作品,极大地提升了我校校园文化品位。

(三)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搭建多渠道艺术人才实践平台

我校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艺术教育思路,营造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加强艺术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学生艺术实践能力。

1.坚持“请进来”,陶冶情操,增长见识

学校根据地方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在师资培养、演员提高等方面与地方文化局、歌舞团、文化馆等单位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邀请知名专家进校举办专题讲座、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川剧进校园等活动,学生通过聆听大师的声音,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这些艺术教育讲座和高水平的艺术活动与学生的理论学习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坚持“走出去”,增强能力,延伸空间

——在竞赛、演出中增强艺术实践能力。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校外各级各类艺术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等重要赛事,参加了上海特奥会闭幕式文艺表演、参加“魅力校园”第二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暨第七届全国校园新春联欢晚会展演活动,参加四川政协2009年新春茶话会,教育系统2009年迎新年晚会、乐山市2009年团拜会等60余场校外演出。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演出,增强了自信心,积累了艺术实践经验,提升了自身的人文素质。

——在社会实践中延伸艺术教育的空间。社会实践一直是实效明显的艺术教育途径之一。我校以暑期社会实践为主要载体,将艺术教育实践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为目的,精心组织校、系、班文艺演出分队,深入到军队、农村、社区、学校进行专场演出,传播先进文化,把艺术教育活动渗透到军营、基层。2005年以来开展如:马边彝族自治县的“边河之夜——关注留守儿童文艺晚会”,“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夏令营文艺晚会”等晚会近60余场,学校连续5年被乐山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评为广场文化先进单位。艺术实践活动大大提升了社会实践的效果,2001~2008年学校6次被评为全国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在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同时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美誉度。

二、人才素质显著提高,艺术教育硕果累累

我校坚持“三结合”的艺术教育方针,在学校扎实的艺术教育基础上,不断创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培养了一批实践能力强的艺术指导师资

坚持育人的理念,紧紧依托音乐系、美术学院、专长实验班的专业人才培养,在学校的整体艺术教育中坚持方向正确、视角多元、平台广阔、方法多样,有力地促进了艺术教育良性发展同时促进了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将学习的过程扩展到了“学以致用”的范畴。我们根据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依托项目,指派艺术专业或专长班的学生到各院系、各班担当“小老师”,即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地整体发展,同时提高了一批同学艺术的实际指导能力。在担任校内艺术指导的基础上,我们在“小老师”中选拔出骨干成员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周末、节假日深入到广场、街道、企业、农村、学校知道大家开展广泛性的群众艺术活动,近三年来已经有近2000人次参加了在乐山市城乡组织的近百次艺术指导活动。许多非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已经成为本单位艺术表演和艺术指导的骨干,如教心系04级学生陈怡吉已成为77156部队幼儿园的艺术总监,旅游学院04级学生杰佐晶晶也成为九寨沟大酒店的艺术团团长。

(二)涌现了一批创新能力强的艺术拔尖人才

2005年以来,我校学生在国家、省市的比赛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2005年,数学系学生李蓉获得第三届全国“希望之星”大赛影视主持人总决赛全国十佳称号;音乐系学生王鑫在全国第四届“立白”杯影视新星大赛中获得亚军;体育系学生李刚在全国球迷“啦啦操”比赛北京总决赛中获得“亚军”;“众曰组合”参加了2005年1月在厦门举行的《同一首歌》演出。2007年2月音乐系12人的表演唱《玛丽诺之歌》在“魅力校园”第二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暨第七届全国校园新春联欢晚会展演活动中荣获银奖,学校获“全国校园文化先进单位”称号;2008年校园自创乐队“斑竹湾118”在“首届中国校园原创音乐大赛”中,获最佳青春风采奖,并原创《放飞梦想》《勇敢的飞》;广州市新时代影音公司出版的专辑《九寨故乡》中有11首歌曲由外语学院2005级刘维同学创作;体育系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健身健美操比赛获全国专业组一等奖。

(三)学校艺术教育成果丰硕

在2005年举行的全国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创作的舞蹈《雪域飞歌》创造了艺术教育的第一个里程碑,不仅获得了全国一等奖,还登上了共和国最高舞台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闭幕式的演出,学校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

2008年,我们参加四川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节,获得一等奖10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的好成绩。

2009年是我校艺术教育成果丰硕的一年,被选送的舞蹈、摄影、书法等作品参加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获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学校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其中舞蹈《阳光·索玛》获得一等奖,更值得一提的是,3月27日《阳光·索玛》受教育部、文化部邀请作为中方的第一个节目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俄语年”开幕式文艺演出,受到了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