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9009500000057

第57章 交流学习(1)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工作

思路的探索与实践

李同果

目前,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总数近240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总数的31.3%,是我国高等教育一支不可替代的新生力量。这支新生力量不仅面临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网络信息化对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巨大冲击,还面临学生素质状况呈多层次性,学生价值观念呈多样性,学生个体需求呈务实性,学生管理模式呈滞后性等诸多实际情况。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校经过五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生工作形成了“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和“四机制、四平台”的工作举措,较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和实效性。

现汇报如下,与各位专家共同探讨。

一、工作思路

我校“一二三四五”的学生工作思路,即“一个中心、两个结合、三个贴近、四个转变、五个学会”)。具体阐述如下:

1.一个中心:树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工作理念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工作仍实行以管理为主的工作理念,而教育、服务功能被弱化、淡化,学生工作一直停留在较低层次水平。所以,新建本科院校要创新工作理念。

(1)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先、以学生为重、以学生为主和以学生为荣。以学生为先,就是把人才培养作为我们想问题、做事情的出发点;以学生为重,各级领导、各个部门要重视学生工作,保障各项投入;以学生为主,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荣,就是关注走向社会和职场的毕业生。

(2)面向全体学生。就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就是要给予全体学生同样的关心和指导,同样的鼓舞和期望,能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两个结合:遵循“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教育学生与服务学生结合”的指导思想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虽然成功升格本科,但学校的软硬件条件与老牌本科院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很多学校为了达到基本的本科教学条件而大面积进行校园建设,也有的学校被评价为用专科的学生管理思路进行本科大学的管理。所以,要彻底转变思想政治工作就是灌输或者训导的观念与方式。通过转变作风,关心、爱护学生,认真解决学生关注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后勤服务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援助、学生就业、心理咨询等方面切实解决学生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三个贴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工作原则

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学校的实际,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和稳定服务,是学生工作体现时代性的表现;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反映客观现实,把握社会主流,是学生工作把握规律性的核心;贴近学生,就是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学生工作富于创造性的关键。

4.四个转变:实现“管理重心、学风建设、就业指导和学生教育”工作职能的转变

我校和大多数新建的本科院校一样,由于升本时间短,底子薄、基础差、资金和资源相对紧缺,要缩短与老牌本科院校的差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校提出学生工作必须更新观念,走创特色、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1)理顺学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心下移,实现以学校管理为主向以院系管理为主、班为基础转变。学校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标志着已经具备了本科办学的基础和条件。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大多还是采用专科时期的管理方式,存在重心错位,基层活力欠缺,主动性、创造力不够。随着办学的不断深入,学生工作必须逐步下移重心,使院系、班级逐渐成为学校学生工作的主体。

(2)结合专业特点,围绕学生成人成才,学风建设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于地处省会之外的地级市,受到多方面条件的限制,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农村学生、困难学生较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创造性不够。新建本科院校应把学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重点是解决学生“为什么学”和“怎样学”的问题,以及教师“怎样教”的问题。

(3)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实现“帮学生找工作”到“教会学生找工作”转变。新建本科院校学生主要来自于农村,由于受到生活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但就业期望值过高,渴望摆脱农村,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所以,我们转变就业工作观念,增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意识,以大面积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4)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实现学生由“被动式接受教育”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转变。由于政府投入不足,新建本科院校的经费主要依靠收取学生的学费,学生越来越成为特殊的教育消费者,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党团工作、志愿服务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校办学过程中,体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精神,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情感。

5.五个学会:突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创造、学会感恩”的培养目标

由于80后、90后的大学生呈现出道德观念多元化、价值判断趋利化、主体意识个性化、心理素质脆弱化等现象。为此,应重点突出“五个学会”的培养目标。

(1)学会学习。一是学会学习的方法,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学会生存。就是要勇敢地面对社会的挑战,获得谋生的技能。

(3)学会做事。一是要把自己的能力发展到最强,最全面;二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对社会做出贡献。

(4)学会创造。是教会大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产品。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技能。

(5)学会感恩。就是要通过经常有目的的感恩教育,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对父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

二、工作举措

五年来,我校学生工作始终贯穿“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实践,构建了“四机制、四平台”的育人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阐述如下:

1.建立活动课程化的运行机制,搭建人人参与的实践平台

面向全体学生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搭建一个人人参与的实践展示平台,是“一二三四五”学生工作思路的基础。学校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从2008年开始创新性地引入学分制和课程理念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将一切促进学生知识增进、能力提高和素质养成的校园文化活动,都视作“课程”,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得6个学分才能毕业。学校制定并实施了《第二课堂活动课程总体方案》,面向全体学生设置了综合类活动课程和专业类活动课程125门,并以学生社团为实施载体,探索了一套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新模式,实现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规划和设计第二课堂活动,提高了第二课堂活动的育人功能。三年来,学生社团在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大背景下,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社团数量从2008年32个发展到2010年的125个,学生参与面达到100%。爱心社等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大学生体协、三江红丝带协会等被评为“四川省十佳学生社团”。与此同时,教学成果《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201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建立榜样性的引领机制,搭建先进群体的示范平台

树立一批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群体和个人,运用榜样的力量来教育学生,是“一二三四五”学生工作思路的关键。为此,我们一直致力于搭建先进群体的示范平台,形成面向全体学生榜样性的引领机制。一是以两年一届的“先进班集体”创建活动为载体,狠抓学风建设,涌现出了一批校级“先进班集体”、“省级先进班集体”和“全国优秀班集体”;二是以两年一届的“十佳青年学生”评选活动为载体,涌现出了50多位校级“十佳青年学生”,其中谯楼、杨朝志和唐呈玉三位同学被评为“四川省十佳青年学生”;三是以每年一届的自强之星评选为契机,通过自强之星报告会,影响和感染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特别是我校2008级学生、励志电影《隐形的翅膀》主演、第2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少儿演员奖、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新人奖雷庆瑶同学,2009年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

3.建立分层引导的教育机制,搭建特殊群体的服务平台

我们的教育服务对象有不同的群体特征,面对经济困难、心理困惑、学习困难和就业困难的学生,我们都从实际出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是“一二三四五”学生工作思路的核心。(1)以“爱心社”为依托,以多渠道援助为基础,建立“教育+援助”为平台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援助一体化方案,全面实施经济、学业、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予以了报道;(2)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立了寝室室长、班级心理委员、心理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四级网络体系,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帮扶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服务;(3)学校特别关注家庭贫困、身体残疾、来自灾区、在求职中屡遭挫折的学生,采取个性化的帮扶与援助,并及时给予关怀、帮助、个别辅导等。学校连续五年被评为“四川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今年被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集体”。

4.建立优秀学生的培育机制,搭建冒尖群体的发展平台

为优秀学生创设有利的成长环境,搭建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是“一二三四五”学生工作思路的重点。我们一直致力于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培育更多在各个方面拔尖的学生。(1)2005年制定了《艺术、体育专长实验班实施办法》、《特长生选拔培养办法》,采取单独设班,专人管理,专项经费,培育一大批非艺体专业优秀学生,为我校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学校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连续获得全国第一届、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舞蹈《阳光索玛》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9年中国“俄语年”开幕式表演;(2)制定了《冒尖生选拔培养办法》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施办法》,设立20万元专项资金,为具有潜质的科技项目创设更好的培育环境。学生参加2009年“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四川省一等奖2项;参加2010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参加全国师范院校物理教学技能大赛获一等奖3项;2008~2010年参加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总决赛获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

三、工作思考

虽然我们多年来在学生工作中作了一些探索,但是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有困惑,主要有三方面:

1.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80、90后大学生的特点?

这个问题将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中国社会转型变革、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的主体。他们观念多元、利益多样、职业自主、生活个性、结群多向,如何把握这些新变化、新特点及形成因素,采取相应对策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新课题。

2.新形势下如何将高校学生工作与现代传媒有机结合?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国际舆论斗争的新领域。如何应用网络技术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现代化手段,不断拓展学生工作的空间和渠道,成为重要的课题。我们只有主动介入,探索手机报、微博等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和方法,才能为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3.怎样才能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和质量?

这个问题是我们学生工作努力的方向。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强调要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我们如何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的战略主题和发展任务,不断研究学生工作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不断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2010年川南片区高校学生工作研讨会交流材料

凸显“三个结合”

着力打造艺术教育品牌

张科

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的创造性、和谐型、多面性和先进性,正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校一直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将艺术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方针,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