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19009500000009

第9章 思想政治教育(8)

1.加强关照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念的“道德的”制度建设

一是重视大学生道德制度的合法性。法律是调解人们行为的最基本的规范,其废除、修订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对人们价值观念多样化予以关照的过程,其规定体现了较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但是,在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的相关制度实践中,却曾有为求简单的“整齐划一”而有违法律的规定。例如,曾经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就有关于“大学生不得恋爱和结婚”的规定,它不仅违背法律规定,更重要的是它漠视了大学生关于恋爱、结婚的这一因多元价值观念而派生的合理、合法的价值诉求。二是强化道德制度对大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学生丰富、多样的生活世界,形成了其生活世界中的多元化价值观念。但是道德制度的评价标准往往忽略这种价值观念的多元性,仅从社会需要特别是政治需要出发对学生予以评价,不能不说是我们制度设计的一大弊端。如对学生在寝室内收看电视的时段、频道进行限制的相关规定就对学生生活世界关照不足。三是加强道德制度对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念的规范和引导。首先是道德制度要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予以承载和贯彻,促成社会正气,引导大学生人人“求真、为善和向美”;其次是道德制度的设计要有预见性,要对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念实施全面关照,否则极易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发生,如现行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允许大学生结婚,却对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预计不足,相应规章制度的缺乏造成了大学生校外租房同居较普遍的现象。

2.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的制度化建设

道德规范是非强制的,其约束的力量主要来自风俗习惯、社会舆论以及个体的内心信念等。于是,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性”不足甚至缺失,加之极端的个体性和主体性观念影响,他们在道德规范面前往往我行我素、随心所欲,导致当前大学生的个体道德素质严重滑坡。例如,由于对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等不良社会公德行为缺乏必要的强制惩罚措施,以至于在我们这个从小就十分重视公德教育的社会上述现象是屡禁不止、愈演愈烈。于是,道德制度化就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向,因为“外因”可以促使“内因”发挥更大作用,可以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修养的内驱力。其实,新加坡对违反社会公德的人进行惩戒,甚至施以“鞭刑”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四)实施以人为本的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

1.构建高效的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战略

一方面是要确立大学生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价值观念多元化,是社会个体价值观念差异性的集合,所以,确立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就为在最大范围内实施因材施教提供了可能。同时主体地位的确立,也为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从规范行为到行为自律的目标转换,从行为塑造到素质构建的过程调整,从说服训导到体验诱导的方法优化以及从操作评价到自知之明的评价改善”[7]等方面创造了条件,必将大大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提升其公民道德素质。另一方面是要尊重和激发大学生公民道德的个体需要。从哲学意义上看,大学生公民道德的个体需要是指大学生对公民道德的依赖性和倾向性。也就是说,不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多么多元,公民道德都是其在社会中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其个体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需要,但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的形成还必须经过个体道德内化的过程才能成为现实。所以,要形成大学生优良的公民道德素质,我们不仅要尊重其公民道德需要,而且还要激发其公民道德需要,以强化其公民道德修养的意志品质和行为内驱力。

2.实施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方法

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体现了大学生对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观能动作用“个体差异性”的本质,彰显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大学生公民道德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一是实施发挥大学生公民道德自律作用的教育方法。虽然道德他律是道德的自律性自我约束的前提,但“从伦理实践上来看,他律必须通过自律才能发挥作用,当他律的环境使人在不具备他律条件的环境中仍能时时警醒、自律,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8]二是实施培养大学生公民道德接受机制的教育方法。实施“灌输”的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但一味强调“美德袋”式的装灌,其结果是低效的,所以,我们还必须注重大学生个体道德接受机制的培养,也就是培养大学生通过自我意识,认识、理解、吸纳、接受社会道德准则,并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内化机制。三是实施灌输原则在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中正确运用的教学方法。道德灌输是必要的,但按照闵永新的观点,我们一定要在“灌输什么内容?怎么进行灌输?在什么情境中灌输有效?”[9]三个方面正确运用灌输原则。他认为,应该灌输对既定道德知识、原则和规范所确定的公民道德内容进行组织、编制、加工后的内容;要采用“温和、灵活”的教育方法进行灌输;要在精神氛围和物质条件有机统一的公民道德教育活动情境中进行灌输。

3.体现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导向性和突出重点

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既是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其基本要求。在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中,因为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念的普遍性,需要我们在贯彻这些道德要求的时候进行有针对性的区分。首先,要在为人民服务道德要求上体现层次性。曾经,我们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绝对化,使它倍显伟大和高尚,但同时又抽象而遥不可及,最终让社会大多数成员对它失去兴趣,所以,我们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大学生公民道德要求要体现层次性。不但认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是为人民服务,而且要认为遵纪守法、诚实劳动并获取个人正当利益也是在为人民服务。其次,要在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上体现导向性。过去我们一味强调集体利益而忽视实现个人正当利益,其道德教育实效自然不容乐观。所以坚持集体主义的导向性是当前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其基本内涵体现为三点:一是坚持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二是坚持尚义与求利的统一;三是导向性与层次性的统一。最后,要坚持在“三德”整体推进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坚持“三德”并行、整体推进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但在当前社会复杂多变,大学生公民道德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确定重点和首先要攻破的堡垒,才是“三德”整体推进的实效的基本保证。陈延斌认为,“弘扬仁爱精神、提倡扶危济困、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是社会公德的重点;“诚实不欺、讲究信用”是职业道德的重中之重;“夫妻忠贞、孝敬老人”是家庭美德的首位。[10]

[1]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思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4):130

[2]邹强.论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变迁.湖北社会科学,2007(1)

[3]田绪永.透视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中国青年研究,2005(5)

[4]韩芸.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价值观念重构.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9)

[5]田绪永.透视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中国青年研究,2005(5)

[6]邱仁富.新中国60年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变迁探要.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5)

[7]翟天山.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性及其教育策略.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2(4)

[8]苏令银.转型期公民道德建设:自律与他律的双向建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1)

[9]闵永新.灌输原则在公民道德教育中的正确运用.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4)

[10]陈延斌.关于当前公民道德建设几个重大关系问题的思考.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11)

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校选课的实践与探索

——以乐山师范学院《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为例

熊明均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高校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辅导员是重要力量,同时必须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乐山师范学院的辅导员在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都担任了教学工作。在《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结合教材与时事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使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工作。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旅游地理辅导员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中宣部于1994年8月23日颁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8月26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因而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永恒的主题,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在高校教育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国内外重大事件相结合,与推进改革开放相结合,与师德建设相结合。[1]辅导员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当然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力量。因而辅导员在教学时更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一、辅导员担任教学工作现状

学校现有辅导员60人,包括学生处、团委非领导人员14人,各教学院学生科长、辅导员45人,心理咨询辅导员1名;这里的辅导员不包括曾经从事辅导员工作、但现在在其他部门工作的教师,也不包括思政专任教师。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并应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与此同时,辅导员还担任了一定的教学工作。2010~2011学年度,辅导员每人都担任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校任选课、专业课或者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教学。

教学工作既是知识、技能传授,也是教师,特别是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因而辅导员在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一舞台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下面就以乐山师范学院《中国旅游地理》为例谈谈辅导员在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校选课《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介绍

中国旅游地理是以中国特定地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与我国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我校于2008年开设此门校选课,但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广州师范学院便将《中国旅游地理》作为全校的6门公选课程之一向学生推出,南京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也早已将该课程开设成全校公选课。[2]该课程的选课学生来自包括旅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内的全校12个学院、各年级的本专科学生,各学年度上期以大二学生为主,下期以大一为主。

根据我校《校任选课管理办法》“所开设的校选修课应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有利于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了解最前沿的学科成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思想文化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设置原则,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有关旅游地理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时空分布及其形成的原因,了解各分区最具特色的优势旅游资源、主要旅游区和景点及其旅游价值以及重要旅游线路;并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阅读旅游地图的技能、熟悉我国主要旅游地和主要旅游线路,进而初步具备自助旅游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可以使同学们进一步树立辩证观点,理解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自觉做生态环境保护的卫士,培养高素质的中国旅游者;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在旅游中陶冶情操、完善修养、提高素质;让祖国锦绣山川的壮美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通过对祖国灿烂的古今文化的了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责任感,愿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学习、工作。

三、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教育要行之有效,就要有素材。《中国旅游地理》的教学内容中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