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职业发展实用教程
19010200000016

第16章 职场需求与职业发展(2)

书面沟通能力。当发现与老板面对面的沟通效果不佳时,他们会采用迂回的办法,如用电子邮件、或书面信函、报告的形式尝试沟通。因为,书面沟通有时可以达到面对面的语言沟通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他们对新组织的企业文化都会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换个新企业犹如换个办公地点。

岗位变化的承受能力。竞争的加剧,经营风险的加大,企业的成败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发生。他们承受岗位变化的能力也是常人所无法比拟的。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问题,更是一种生存能力的问题。

客观对待忠诚。忠诚并不仅仅有益于组织和领导,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因为责任感和对组织忠诚的习惯一旦养成,会使他们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被委以重任的人。他们更清楚投资忠诚得到的回报率其实是很高的。

积极寻求培训和实践的机会。他们很看重培训的机会,往往在招聘时会询问公司是否有提供培训的机会,并且善于抓住任何培训机会。毕竟,有些经验不是用钱所能买回来的。

勇于接受分外之事。任何一次锻炼的机会他们都不轻言放弃,而把它看成是难得的锻炼机会,并意识到今天的分外之事,或许就是明天的分内之事。

强烈的职业精神。他们身上有一种高效、敬业和忠诚的职业精神。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现代化,拥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并能将其运用于经营实践中。言行举止无私心,待人接物规范化,这也是行为职业化的一种要求。具有这种职业精神的人,到任何组织都是受欢迎的,迟早都会取得成功。

当然,有了上述能力,不能保证一定成功。但如果没有这些能力那肯定是无法成功的。

——www.qcmma.cn/html/chenggongguandian/.../1508.html。

二、大学生要着重培养的职业能力

运用知识的能力。大学里除了学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一种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仅仅死记硬背一大堆知识是无法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工作任务的。读书的真谛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给社会、单位、个人创造财富和价值。

专业能力。就工作与专业的关系而言,当前大学生寻找工作时,有专业对口型、专业相关型和专业无关型。专业对口型是从事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工作,这类大学生在技术类专业中约占70%,且以工科大学生居多;专业相关型是从事与专业有一定关系的工作,这类大学生在非技术类专业中约占80%,以文、史、哲、经济、管理、语言居多;专业无关型是指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几乎毫无联系,这类大学生在各类专业中均有一定的比例。如技术类专业从事非技术类职业,非技术类专业从事技术类工作。总的来说,多数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是比较看重的,招聘专业相关型和专业无关型岗位的用人单位,往往是通过你的专业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来判断你的价值观和潜能。所以,即使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要尽力把自己的专业学好,这也是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体现。

自我推销能力。善于自我推销实际上表现为两种能力:一种是沟通能力,一种是人际关系的建立能力。大学生一定要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学会恰如其分地向别人推销自己,这是一门学问,可这种能力一般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大学生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和培养。

应变能力。用人单位需要那种具有高度灵活应变能力的人,听得认真,写得明白,看得仔细,说得清楚,叙述准确将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另外,用人单位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实体,在其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这就需要员工具有应变能力,能灵活地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并不等同于毕业生在学校里所取得的专业成绩。只有不断吸收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才能成为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员工。某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我们公司不苛求名校和专业对口,即使是比较冷僻的专业,只要学生综合素质好,学习能力强,遇到问题能及时看到症结所在,并能及时调动自己的能力和所学的知识,迅速释放出自己的潜能,制定出可操作的方案,同样会受到欢迎。”

第三节角色转变与职业适应

大学生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就开始了职业生涯。面对陌生的职业社会,怎样才能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对职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角色转变

大学生活告别校园,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其社会角色发生了根本转变,即以学习为主转变为以工作实践为主,从学生身份转变为社会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也都随之发生变化。这个转变要求要把不同的角色区分开来,尽快完成角色的合理转换。

要正确认识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差异,明确自己工作岗位的任务和职责,熟悉本单位的工作制度、本职工作的业务程序和要求。学生角色与职业角色的不同在于:一个是受教育,掌握本领,接受经济供给和资助,逐步完善自己;一个是用自己掌握的本领,通过具体的工作为社会付出,以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并取得相应的报酬。

保持积极的心态,自觉调整心理状态。进入一个新的工作场所尤其是初入职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不适应受到批评是常有的事。从长期角度来看,工作中问题的处理是讲求公平的,但是在某一个具体事例中难免有不公平。你可能会受到委屈,但保持积极心态、调整情绪、积极投入工作,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做好自己的工作。很多大学生刚参加工作,经常抱怨工作简单枯燥。诚然,有一定难度的工作更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但是在企业中如果连一般的工作都做不好,企业又怎敢把有难度的工作交给你去做呢?独立,愉快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好职业生活中的主人。

二、完善自我

大学走上工作岗位要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适应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迈向成功。

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在与人初次接触时给对方留下的形象特征,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所具备的定势效应有很大的稳定性,一个人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就像深刻的烙印且很难改变。大学生刚到工作单位,往往会成为同事关注的焦点。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第一印象具有良好的“思维定势效应”“形象光环效应”和“认识先入为主效应”。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进而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为今后自己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要在工作单位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一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衣着整洁,仪态大方;言谈举止要得体;守时、守纪:积极进取,踏实肯干。

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要经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要注意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积极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要注重向经验学习、向实践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忌懒散、浮躁、漫不经心、做事要善始善终,切忌丢三落四、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