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当代大学生成才动力机制的研究
19011000000032

第32章 参考文献

[1]徐炜光.浅析大学生成才的社会驱动因素[J].青岛大学学报,2006(2)

[2]姚舟.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8(4)

[3]龙跃君,张大方.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3)

[4]刘发展.掌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探讨思想教育工作之途径[J].渭南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5]宋永嘉,田林钢.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教师的教育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6]卢利亚,张玲.论新形势下大学生世界观教育长效机制[J].湖南社会科学,2007(1)

[7]周永华.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1)

[8]姚本先,何元庆.大学生人生观研究[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1)

[9]王洪法.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转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2

[10]方仪.大学生成才动力系统之研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2)

[11]胡建兰.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23)

[12]张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及其引导[J].科技创业月刊,2006(12)

[13]张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J].齐齐哈尔师范高专学报,2005(1)

[14]林艳,徐向国.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煤炭技术,2003(10)

[15]周增桓.略论人才标准与大学生成才[J].医学教育探索,2006(6)

[16]张祖钧.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应树立科学的失败观[J].龙岩学院学报,2005(4)

[17]钟万林.论”和谐“思想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6(2)

[18]曾国俊,汤红莲.诚信品质大学生成才之基石[J].九江学院学报,2005(3)

[19]刘琍萍.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当代大学生高尚人格[J].理论与当代,2006(5)

[20]李德芳.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J].四川心理科学,2004(3)

[21]陈刚.大学生学习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2]卢庆武,程锡绎.大学生成才之路[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3]刘道玉.面向21世纪大学生的学习观[J].高等教育研究,1996(4)

[24]周宗奎.大学生学习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5]宋超.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3(2)

[26]张小红.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与原因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10)

[27]郭晋武,谭晓东.大学生健康(下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8]刘道玉.大学生如何创造性地学习[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9]葛岳静,张健.大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2(5)

[30]蒋莉萍.大学生学习状况调研分析[J].教育导论,2007(12)

[31]李宝富等.大学生学习动力变化的心理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32]方利娟.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6)

[33]吴燕,李雪,李苏琴.大学新生学习动机浅析[J].九江学院学报,2004(4)

[34]方仪.大学生成才动力系统之研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2)

[35]林奇凯等.提高大学生成才选择能力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2008(8)

[36]王丕主编.学校教育心理学[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37]孔国庆.大学生成才评价标准层次阶段论[J].河南社会科学,2005(5)

[38]张东升等.从社会对人才需求看高校的素质教育[J].河北师大学报,2002(3)

[39]牧之等.成功要读心理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40]周光勇等.高等职业教育导轮[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41]燕国材等.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42]宿春礼.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43]熊庆年.高等教育管理引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4]郭云生.社会伦理与青年学生[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

[45]靳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6]王少非等.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

[47]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