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在以智力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性学力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得自主发展的前提。然而包括创新素质、研究意识或主体性探究问题的能力等在内的发展性学力,对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发展的作用更为重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纷纷着手教学改革,要求从培养“关键能力”的角度出发,对教育的基本运行模式进行必要的改革。所谓的“关键能力”是指选择信息的能力、主体性探究问题的能力、人际关系和协调能力等。[80]19世纪德国教育家洪堡在对“大学”的理解中指出,大学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校,大学不是高级中学,也不是专科学校,而是带有研究性质的学校。那里不应再有教师和学生,而只有“独立的研究者”(教授)和“受到指导的研究者”(学生),他们都是探索高深学问的学者。一方面进行纯科学的研究,从而发展科学、探索真理;另一方面将研究过程与教学过程相结合,“由科学而达至修养”,培养人才[7]。可见,大学教学将导学与导研结合起来,通过教师从指导知识的掌握到指导知识的生产,从指导学习到指导研究活动,从直接的告知到间接的启发,促进这种角色转换,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在虚拟的问题情境中听、记、背和再现的现状,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去研究、去体验、去尝试、去反思,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研究能力,为学生成为真正的研究主体打下牢固基础。实现大学教学由“传知”向“指导学法”转变,由“单向度的知识学习型”向“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发展型”转变,由“维持现状”向“创造、探索”转变,由“再现传统”向“研究未来”转变,使学生不仅学习到有关课题的显性知识,而且学习到有关课题研究的隐性知识或缄默知识,使他们通过研究或探索,获得单独研究的能力、独立主持实验室的能力;能用自己的学问,追踪本学科或本专业在世界学术上最近的进步;具有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眼光,把握住本学科或本专业的核心问题的能力。这既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在大学教学实践中的反映和体现,也是大学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之一。
近些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从大学教育内部找原因的话,则不能不说与长期以来,大学教学中过于注重基础性学力,忽视大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培养有较大的关系。虽说学生接受了多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但因忽视实践锻炼,缺乏探究问题的意识或基本的研究能力,致使学生的内在潜能失去了得以凸现、确证和表征的基础,从而影响学生智慧潜力的发挥。要想改善这种局面,就必须将学会学习与探究性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多渠道获取知识信息,奠定牢固的学力基础,并充分挖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
三、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科学和生产领域不仅发生了渐进式的发展,而且不断发生人的思想和观念的更新以及产品转型式的变化。具备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不断探索人类求知的领域以发现新知识,或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新问题,进行新思想或新产品的探索与研究,已成为时代赋予人才的必要组成要素。科学精神,是科学本性所要求的各种价值理念、思想观念、行为道德准则以及道德与意志品质的总和。[62]主要表现为科学的创造精神、求实精神、革新精神、自由精神和审美精神,还表现为利用科学造福于人类的精神。[63]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并非生而有之,而是在后天的亲身实践以及探索、研究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虽说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并不从事专职的研究工作,但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科研方法,却是每一个高级专门人才应当具备的能力与品质。高等学校是发展科学的一支重要方面军,其最基本的职能是通过教学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由于大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社会各领域就业,这就要求高校教学能为大学生从学习过渡到就业后的独立工作做好准备。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有可能也有必要引导学生把学习人类已知知识和探索人类未知知识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科研能力,掌握科研方法,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与科研道德,通过科研训练提高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与学术水平。”[63]
我们推崇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其旨意就在于把自主探索或科学研究融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或研究活动。结合课程学习或通过专门的社会调查、学术研究、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使用工具书或开展实验,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研基本训练,使学生能对教学中遇到的不同论点、有争议的问题或一些科学上有待解决的课题进行探索与研究;掌握有关的科研信息,了解科研的动态、趋势和最新成果,使其关心科学事业,激发科研兴趣;训练和培养起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负责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和失败的勇气,以及谦虚谨慎、相互尊重的科学道德;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发展学生的科研素质,奠定良好的科研基础。
四、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马克思曾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81]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合作学习,到80年代在欧美等国得到广泛应用。90年代,我国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纷纷开展合作学习实验,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小组合作学习。其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学会与人合作的艺术等。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教学中应强调合作。“最好的学习莫过于学习者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学习者最易获得对新观点的注意力以及估量其价值的能力,特别是当他看到另一个学习者身上的这种心智特征得到发挥的时候。”[27]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将观点投入尽可能多的组合。在这种“投入”之中,学生能获得问题的多种意义,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探索知识。“合作”就是围绕共同关注的知识点,组成探究小组,联合攻关,共同讨论和解释,从而形成共同的、更高级的理解。课堂教学的完整目标,应该包含学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其中每一项都应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及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性的内容及价值。[82]现代新教育更重视对学生的社会性品质的培养。参与是体现人的社会性的重要途径,合作是在参与中主体间力量的合一,它是人的良好社会性品质的集中表现,包含尊重、信任、谦让、宽厚等人格特征。现代教学应始终把学生合作性的培养放在重要地位。诚然,科学研究或探索活动单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往往需要参与主体的相互协作与交流。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的一个潜在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社会性。
与传统教学中鼓励学生个体间的竞争不同,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强调学生的团队精神,力图通过合作这一途径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让他们在探求知识或研究活动中学会合作,以培养其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交往,学会如何宽容差异,学会如何接受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学会如何倾听、如何才能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对多样化的尊重和开放与宽容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