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19012200000012

第12章 中华民族民俗文化(7)

婚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节日: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

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要杀牛,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地,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补年节: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自带饭食,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丧葬习俗:传统的丧葬为火葬,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主要是土葬。

禁忌:彝族民间禁忌很多,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有表现,且各地有别。

饮食禁忌:禁食狗、马、熊等动物的肉,因这些动物与人类同源出于雪,是雪的子孙;过年三天内禁忌新鲜蔬菜进屋,否则对祖先是最大的不敬;妇女忌食难产而死的家畜之肉;忌肉食动物露天进屋,否则鬼魂会附其上;禁过年七天内推磨,会使家境贫困;禁平日反向推磨,会给家庭带来灾难;忌推磨时磨心突断,俗信是鬼在作怪,磨出的粉不能食用;忌用餐后把汤匙扣于碗盆的边沿上,因这是给死人敬食的方式;等等。诸上种种禁忌涉及食物品类、饮食方式、食品制作、饮食主体,这些饮食禁忌习俗直接影响到彝族饮食文化结构。

生活禁忌:忌讳女人跨过男人的衣物,更不能从男子身上、头上跨过。忌讳女客上楼。妇女不能上房顶。忌讳触摸男子的“天菩萨”,犯忌者要宰牲、打酒谢罪赔礼;解放前等级低下的犯忌者,还有被断臂、处死的危险。如果被妇女抓摸了“天菩萨”,此男子将终身不吉,事后“天菩萨”必须剃尽,否则死后不能魂归祖界。忌讳将妇女送自己的首饰、衣物转给别人,俗信认为妇女的生育魂“格非”最爱附在这些物件上,若送与别人,会影响生育和孩子的顺利成长。日常生活中,忌舀汤时反手用木勺,忌和燕麦面时顺时针方向搅动,忌人出远门便扫地,因为这些都是丧葬时的习俗。忌讳言死,而称“老了”。忌讳影子被人踩踏,被踩者一定会为此报复。禁止在坟场或墓地打猪草、放牧。参加祈雨仪式时,禁止男子戴帽、女子打包头。禁止跨越火塘或踩踏锅庄石。

三、白族

(一)概况

概况: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口148.2万。白族是云南特有民族,75%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等地,有少部分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贵州毕节和湖南桑植县。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

历史:早在4000多年前,白族的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洱海文化。唐代的南诏国,宋代的大理国都曾在这里建都,延续了500多年,一度成为云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此外,丽江地区、保山地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等地也分布有少量白族。白族的历史悠久,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2世纪就与中原汉族有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受其影响较深,现在习俗部分与汉族相同。如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望夫云》、《蛇骨塔》。

语言文字: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也有人主张属彝语支)。许多白族人通晓汉语,汉文一直是白族人民习惯用的文字,在历史上虽曾有过借用汉字标音的“白文”,但因缺乏统一规范而没有能够推广。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

宗教信仰:白族大都信仰佛教,也有少数信仰道教。奉祀“本主”(保护神)是白族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民族文化:白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创世纪》、《火烧松明楼》、《望夫云》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不少被编入戏剧上演,素有“文献名邦”之称。白族在历法、天文、气象、医学、建筑、雕刻、绘画、史学和文学艺术诸方面,均有相当辉煌的创造和成就。大理古城、石钟山石窟具有鲜明的白族民族特点。

(二)民俗

住房: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住房多采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式。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串角飞檐、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体现了白族劳动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大理白族酷爱花,几乎家家都种药,当地有“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之说。

服饰:白族人民偏爱白色,他们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白族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以白色为尊贵。大理地区的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海东地区男子则外套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小”,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已婚妇女的头饰一般是蓝色。姑娘是把辫子和一根红绳结在一起,然后把一块五颜六色的手帕缠在头上,雪白的缨穗在头右边飘飘洒洒,很能显出姑娘的妩媚。

饮食:白族有9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平坝地区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

丧葬习俗:白族大都实行棺葬,极少部分地区实行火葬。人死后,要急速通知亲朋好友,若死者是女的或入赘的人,要等后家来人验证后,才能选时辰入棺。入棺后要在家停灵柩数日,供孝子、亲友凭吊,并要摆酒席宴请亲友。在这期间要超度亡灵,请人看坟冢(年老者一般都早已选造好坟墓),看出殡时辰。

节日: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闻名遐迩的物资交流大会和白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举行。1991年起,被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随着社会发展,三月街的会期逐渐延长,一般3~5天,多到10天;而且,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物资交流外,还举行赛马、民族歌舞等文娱体育活动。

禁忌: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禁止在河里洗屎布,禁止向河里扔废物或倒垃圾,禁止向河里吐口水,禁止堵塞水源。忌在长辈面前说丑话脏话,忌外人闯入产妇房间,忌孕妇进入新房。忌坐在门槛上,忌向火塘吐口水,忌在水塘边吹树。

四、纳西族

(一)概况

概况:纳西族,有人口278009人。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甸、德钦、宁蒗、永胜等县。

历史: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曾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由于同音异写,汉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称之。“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民族文化:古老的东巴文化,“东巴”是纳西语,意为“智者”,也就巫师和祭司。东巴文化与东巴教密不可分。东巴教是唐初纳西族在原有巫教的基础上,吸收了藏族本教文化而形成的。东巴多才多艺,集写、画、唱、舞于一身,因而他们成为纳西族古老东巴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继承者。千年历史的东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珍异宝之一,也是世界上罕见的活着的象形文字。用它书写的2万多册东巴经,包括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方面的内容,是纳西族传世的百科全书。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创作的韵文体东巴文学(包括诗歌、谚语和神话故事等),语言精练优美,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特别是各类神话故事,情节曲折、神奇烂漫。

语言文字: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自元、明以后,纳西族主要使用汉语文。至于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书也不多。

宗教信仰:普遍信仰多神的东巴教,部分纳西族人信仰喇嘛教,极少数信仰道教、基督教。

(二)民俗

住房:纳西族的建筑古朴典雅,丽江古城的四方街最具代表性。整个建筑群都是土木结构的瓦屋,建筑上的门窗、牌楼上精工细雕的图案,题材丰富,线条生动苍劲,形象栩栩如生,显示了纳西民族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纳西民居普遍是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建筑平面结构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屋基采用石头砌成,墙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砖修饰,上段则用木板围封,屋架强化穿斗功能,增强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

服饰:各地纳西服饰有较大区别,丽江地区纳西女子穿宽肥的右衽大襟衣,外套紫色坎肩,下着阔腿长裤,船型绣花鞋,系深色多褶围裙,披一块羊皮披肩,这是纳西服饰最有特色之处,“披星戴月”便是由此而来。穿着时,白色的披肩长带由肩部至胸前交叉为十字结,再系于腰后。披肩上缀有七个皮质小圆牌和两个大圆牌,此圆牌一说象征星月,二说代表纳西族的青蛙图腾。宁蒗地区纳西女子穿大襟短衫和长及脚面的百褶大裙,系宽大的毛织条纹腰带,将牛尾和黑线掺在长发中盘于头顶,缠黑色布帕,以包头越大为越美。纳西男子的传统装为镶边大襟上衣、长裤、绑腿、布鞋、系腰带、包头帕。宁蒗等地男子受临近藏族影响,习穿藏式服装。

饮食:以玉米、小麦、大米、大麦、稗子等为主食。纳西族一般还有杀年猪后制成腊肉或腌肉长期保存和食用的习惯,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泸沽湖摩梭人,男女均爱吸粉末状的“兰花烟”,吃自制的带酸味的“梭里玛酒”。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菠的琵琶肉,泸沽湖地区的酸鱼和鱼干,都味美可口,是纳西人待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纳西族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丽江火烤粑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