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导游基础知识
19012200000013

第13章 中华民族民俗文化(8)

婚俗:永宁纳西族自称“摩梭”。他们直到今天,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着母系制遗俗。在以往典型的摩梭人家庭结构中,只有母亲血统的亲人——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亲及其兄弟姐妹、母亲的亲生儿女以及母亲姐妹的亲生儿女,生身父亲被视为外人。在家庭生活中,妇女的地位显赫,家长由长辈高的妇女担任。她还是家庭中宗教祭祀活动的主持人。家庭的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财产也依母系原则继承。与这种母系家庭相适应的婚姻制度,人们习称为“阿注”婚。“阿注”意为“朋友”、“伴侣”。这种婚姻的主要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凡属不同母系血缘的青年男女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挑选心上人,只要彼此乐意,便互赠手镯、腰带一类的礼物,并开始过起了偶居生活。由于他们分别在两个家庭里生产、生活,所以男子要在夜幕降临后才去女家访宿,次日清晨又匆匆返回母家。同居所生的子女,姓母亲姓氏,并归母亲家庭抚养,男子对子女们没有任何权利和义务。由于这种婚姻家庭没有经济等方面的必然联系,所以男女双方的离异十分自由,只要女方拒绝来访或男子停止访宿,“阿注”婚便宣告结束。

丧葬习俗:以土葬为主,泸沽湖地区采用火葬且有以母系氏族为单位的公共墓地。

节日:纳西族采用夏历纪年,因此许多节日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但是节日活动内容与汉族有所差异,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此外纳西族也有一些自己的传统节日,如“三月龙王庙会”、农历正月十五日的“米拉会”(即棒棒节)、夏历七月中旬举办的丽江七月会,也称为“七月骡马会”等。春节是纳西族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三朵节: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三朵神”的盛大节日,纳西语叫“三朵硕”。相传“三朵神”是玉龙雪山的神灵,属羊,因此在每年的二月初八和八月的第一个属羊日,各地纳西群众都要到白沙河的“三朵阁”杀羊祭祀供奉在庙里的三朵神像。附近的汉、藏、白、回等族同胞也纷纷前来进香,祈求神灵保佑。除了祭神,人们还举行赛马、对歌、跳舞比赛等活动进行物资交流,还要到离庙不远的玉峰寺观看著名的“万朵茶花”。

纳西族的禁忌有:在公共场所忌高声喧哗、说粗话,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不可跷二郎腿;进入纳西人家时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动进入老人、女人的卧室和女孩的“花楼”,不能询问“阿夏”的情况,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吹口哨;吃饭时忌敲碗筷、翻菜、连续夹菜;忌食狗肉。除夕晚忌不洗脚,而吃团年饭的碗筷忌洗刷。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进家门;忌跨火塘的座锅石,忌水泼火塘中的火;客人进屋忌讳主人吐唾沫。忌客人座火塘左边的座位;忌戴斗笠进屋,忌扛着锄头进厨房;晚上点火回家,忌火把点进屋内。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忌先入卧室;死者入棺或火葬时,属相克者忌在现场。披麻戴孝的人,忌进别人家的门。

五、傣族

(一)概况

概况: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有人口1138l00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靠边境的弧形地带,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少部分散布于其他县区。

历史:傣族历史悠久。在汉代,傣族先民被称为“滇越”,魏晋称为“濮”、“越”、“僚”,唐宋称为“金齿”、“银齿”、“白衣”,清代多称“摆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

语言文字: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在不同的傣族地区使用着不同形式的四种文字,即傣仂文、傣那文、傣绷文和傣端文。这四种傣文都从印度字母脱化而来,但字母形体已发生了较大变化,属于中南半岛系统的梵文变体。长期以来,聪明智慧的傣家人用这些文字,记载着傣族深渊的文化和历史。

民族文化:《召树屯》、《娥并与桑洛》就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傣族的民族特色鲜明、突出,人民普遍爱好歌舞,舞蹈形象生动,感情细腻,动作多为动物形态的模拟和美化。极为流行的有“孔雀舞”、“象脚鼓舞”等。特别是“孔雀舞”登上了大雅之堂,它那优美的舞姿、细腻的情感,把孔雀这种美丽的动物模拟得惟妙惟肖,并加以拟人的美化,把人带进了诗一般的境界,使大都市的观众为之而倾倒。

宗教信仰: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提倡积德行善。经典有傣文经藏、律藏、论藏,总称“三藏”。

(二)民俗

住房:傣族的住宅建筑是“干栏”式建筑,也称高脚房屋建筑,以竹、木、茅草为建筑材料,分上下两层结构,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在潮湿炎热的南方,既防潮,又通风,还可以御蛇、虫和野兽的侵害。随着傣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景洪的曼景兰村寨已出现了许多砖石、水泥现代建筑材料建成的杆栏式建筑。杆栏式建筑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云南省内的出土文物已向我们展现了秦汉时期云南杆栏式建筑的真实风貌。至今,在中国南方,除傣族外,还有许多其他少数民族也是居住这种杆栏式建筑的房屋。

服饰:根据传统,傣族男子上穿白色无领、大襟或对襟小袖短衫,头缠白布巾,下着长筒裤。妇女穿花色或深色筒裙,上面是紧身无领短衫或背心,梳高发髻,或用大毛巾包头,穿这种服装特别能显出女性线条美。

饮食:傣族的主食是大米,喜欢吃糯米。用糯米加工成的食品有香竹饭、黄米饭、紫米饭、米干、米线、粽子、千层年糕、各种糯米粑粑等,多达数十种。傣族菜肴琳琅满目,有浓郁的民族风味。这些菜肴色、香、味、形俱佳,具有香、酸、冷、辣等特点。从制作方法上分为烤、蒸、炸、腌等几大类,从原料上又可分为肉类、水产类、禽蛋类、山珍类和蔬菜类等。肉类以猪肉为主,牛肉次之,常食用的还有鸡、鸭、鹅等。傣族有吃异物的习俗,吃沙土中的沙蛆和生在竹节中的竹虫等许许多多奇异的食物。饮酒是傣族的一大嗜好。傣族的菜肴多喜好酸辣味,辣椒、姜、葱、蒜、花椒、八角(大料)、香茅草、香菜、薄荷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辅料。

丧葬习俗:傣族的传统丧葬,分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种,以土葬为主。

节日: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关门节和开门节是全年最大的斋赕时期,各地都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和隆重的佛教典礼。

泼水节:傣族新年时间在傣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夏历四月中旬),节期三五天。节日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赕佛,即给佛像洒清水洗尘,然后互相泼水,除疾消灾。有预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中午担清水浴佛,然后男女相互泼水,以示祝福;此外还有赛龙舟、丢包、放高升、点孔明灯及歌舞等活动。

傣族禁忌: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以及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卧室是不容许外人窥看的。

六、羌族

(一)概况

概况:羌族,有人口198252人,主要聚居区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汶县。其余散居在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绵阳市的北川等县。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羌族以农业为主,以畜牧业为副,以狩猎和多种副业为辅助。

历史: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记载表明,殷商时期,羌人在当时的历史舞台上已经是十分活跃了。殷商时,羌人活动在西北和中原地区。大都在黄河、湟水、洮水、岷江上游一带,而以黄河、湟水、赐支河为中心。从汉武帝时起,羌人大量地内附定居,以后逐渐被当地汉族同化。岷江上游的羌人,据《四川古代史》载,系秦汉及其以后时期从河湟一带迁来的羌人与当地原有土著居民融合而成为当今的羌民族。

语言文字:羌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另一说为藏语支)。分南、北两种方言。许多人懂汉语。没有文字,长期通用汉文。羌族的祖先党项羌曾创造使用过西夏文。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献直到本世纪初才被少数学者解读。羌族现主要经营农业。工业从无到有,已兴建起制革、造纸、木材、水泥、化肥等工业。

民族文化:刺绣、挑花、编织是羌族人民的传统工艺。悠久的历史与长期闭塞的生活环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朴厚重的古代遗风。羌族的男女老幼大都会唱民歌,歌词多为4或7个音节一句,类似于汉文中的四言诗与七言诗。从内容来说,有苦歌、山歌、情歌、酒歌、喜庆歌和丧歌等。羌族乐器中最著名的首数羌笛。民间舞蹈主要有“跳沙朗”(羌族锅庄舞)、“跳盔甲”(又名“铠甲舞”)、“跳皮鼓”、“兰干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