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及其在四川的实践
19012400000029

第29章 邓小平城市化理论的科学内涵(4)

第三节“三步走”战略中的城市化理论

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三步走”战略的实施而不断地发展。“三步走”战略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城市化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它与城市化相生相伴、联系密切。

一、“三步走”战略的提出

1.提出的背景

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高低,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该国综合国力的强弱。无国力则无地位,落后就要挨打。而要增强国力,只能靠实现现代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才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的兴衰。由此,邓小平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高瞻远瞩地描绘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宏伟蓝图,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有序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三步走”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邓小平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在我国这样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经过分阶段、分步骤、长时期的努力。

2.“三步走”思想战略提出的重要意义

“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设立,是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是重新估量中国基本国情,是重新认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克服急躁冒进的“左”倾情绪和习惯势力的结果。我国学者多从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及历史意义三方面对“三步走”加以概括。

理论意义:“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相一致的。

实践意义:“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虽然以经济数字加以量化,但实际上不单是一个经济指标,而且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综合性指标。

历史意义:“三步走”的实现是对人类作出了贡献,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另有学者将“三步走”的意义概括为:①中国摆脱贫困,人民走向富裕文明之路的明灯;②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里程碑;③说明社会主义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还有不少论者对三步走的意义进行概括,大都集中在这样几点:①摆脱贫困,走向富裕;②大大增强国力;③巩固政治上的安定团结;④国际影响增强。

3.“三步走”战略的提出

“三步走”是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邓小平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分阶段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在我国这样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经过分阶段、分步骤、长时期的努力。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都充分肯定了邓小平的构想,并在党的文件中正式表达出来,即: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核心和关键作用。

早在1975年6月,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他在会见一个美国代表团时就谈到: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家,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分两步走的。第一步是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的工业、农业、科学技术这些方面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体系,使各方面都有比较好的发展。第二步是在这个世纪的末期达到现代化水平,就是接近或比较接近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了著名的“小康”概念。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

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的讲话中,转述了他与大平正芳会见时讲到的关于“小康”目标的设想。当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二百几十美元,邓小平据此推算,到本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就要增加3倍。这是他首次提出现代化的量化目标。当时虽然没有使用“翻两番”这个词,但增加3倍,实际上就是翻两番。同年12月25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提出:“经过二十年的时间,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达到小康水平,然后继续前进,逐步达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后来,邓小平考虑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不止10亿,大体要达到12亿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在人口12亿的情况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是800美元多一点。因此,邓小平特别对“小康”水平作了一个说明:“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

1981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目标:“力争用20年的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的消费水平达到小康。”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又把这一目标作为党的行动纲领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十二大还对经济发展做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即到1990年为第一步,是打基础的阶段,实现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剩下的10年为经济起飞阶段,在新的基础上使工农业年总产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一部署和安排,体现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实现小康目标的要求。

在确立了本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以后,党中央又开始思考我国经济的跨世纪发展。1984年4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时说,中国这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同我们的大目标相比,这仅仅是开始,达到小康水平以后,我们还要在下世纪30~50年内,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同年5月29日,他在会见外宾时又说,在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再发展30~50年,我们就可以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同年10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国内外金融企业界人士时又对战略目标的新设想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说,我们的第一步是实现翻两番,需要20年,还有第二步需要30年到50年,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两步加起来,正好50~70年。

在后来的谈话和讲话中,邓小平在不同场合一再地谈到这一问题,从而使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逐渐清晰、具体和完整。1987年4月16日,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他说: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800~1000美元,看来1000美元是有希望的。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基础,再过50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4000美元的水平。那时,15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就是6万亿,中国是个中等发达的国家了。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人均4000美元”、“国民生产总值6万亿美元”的量化目标,及“中等发达的国家”的概念。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20世纪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21世纪用30~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党的十三大继十二大之后,对邓小平提出的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作了更加明确的确认和阐述。

“三步走”战略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城市化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它与城市化相生相伴、联系密切。

二、“三步走”战略中的城市化理论

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三步走”战略的实施而不断地发展。“三步走”战略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城市化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它与城市化相生相伴、联系密切。需要强调的是,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同样体现出了以城镇化为轴心的内生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通过运用小城镇这一轴心,通过构建城镇与城镇、城镇与乡村、城镇与城市之间的现代化的交通网、信息网、经济网及文化教育网络等,由点到面地将中国社会整体带进现代化运行轨道,实现城乡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全面的现代化。

城市化发展过程所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变化正是现代化建设所要求变革的内容,它与实现“三步走”战略的历程是一致的。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产生的巨大集聚力和辐射力,农村地域的优化要素不断向城市集聚,所以城市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一阶段完成了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工业现代化阶段。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城市化过程开始由要素的集聚走向扩散阶段,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产业分工更加复杂,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提高,现代化建设覆盖范围变宽,这时进入现代化的第二阶段——工农业及其他行业的现代化阶段。未来社会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市要素与农村要素将融合共生,社会生产水平更高,社会文明程度在所有人群中得到共同提高,人民生活将更加富裕,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更加全面,这样就进入现代化的第三阶段——社会的现代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