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及其在四川的实践
19012400000047

第47章 邓小平城市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3)

江泽民强调要继续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推动小城镇建设,使它们在带动农业发展、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问题、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步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问题。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乡镇企业,不能再走低水平重复建设、靠外延扩张的路子,必须走改革开放、体制创新、依靠科技、加强管理的路子。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江苏省考察乡镇企业时发表了重要的讲话,指出:“从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看,只有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农业现代化;也只有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才能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村社会长期稳定。发展乡镇企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小康的必由之路。”他还要求,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要积极稳妥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广辟就业渠道和增收门路”。

3.城乡结合,实现城乡一体化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用城乡统筹的眼光解决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以及“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都要实现城乡统筹”。这就要求从整体上推进城乡改革,逐步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未来的城乡结合并不是使城市去适应农村,而是使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或现代化。城乡结合的过程必然是这样一个过程:开始是城乡分离的,以后随着生产力特别是工业的发展,要求大量聚集生产者,以方便联系,方便生产,降低成本。因此,大量工厂聚集在一起,于是出现新的城市或扩大原有城市的规模。工业的发展必然要求投入更多的劳动力,而且工业化的发展也改变着农村的生产条件,科技和设备的改进必将造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将成为城市工业的人力资源。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城市的规模将随之不断扩大。另外,大量的农民离开农村,使大量的土地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也才可以更好地保持生态平衡。数据显示上海城区每平方公里10000人,如果按这个人口密度,10亿人口只需要占用10万平方公里;即使达不到这个标准,按5000人/平方公里计算,10亿人只需要20万平方公里就可以了。即使密度再减一半,也需要40万平方公里就够了。我们一直强调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人类的活动逐渐退出那些生态破坏严重的地区,让自然自己恢复。这样,农村的经济水平逐渐与城市接近,到这个时候,农村就有可能吸引一些城市居民回流农村,从事现代高科技农业。这时,城乡才真正逐渐融合在一起,才会真正实现一体化。但这种一体化绝对不是削高就低的一体化,而是高水平的一体化。这种所谓“逆城市化”是一种螺旋式上升而不是倒退。

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使城乡经济社会融为一体,实现区域现代化。城乡资源和市场互动逐步转变为城乡一体化。例如江浙一带依靠上海、南京以及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形成的一个错落有致、规模层次分明、空间布局合理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的城市体系即城市带,实现城乡功能互补,互相促进,农民能更快地更新观念,获取知识和技术;农村发展则不重蹈城乡对立的老路,而走互动、一体化的新路。与苏南城乡一体化情况类似的地区还有京津唐地区、珠江三角洲以及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沿海、沿江、沿边和沿线城市地区。就全国来说,将是一个逐渐实现现代化,最后实现全国现代化的渐进过程。

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进程,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解决地区差距的具体道路和战略措施,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1998年12月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我们强调协调发展,是要在东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同时,促进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得更好。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深入研究各地区的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布局,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协调发展战略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国家在掌握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必须将有限的资源投入重点开发地区;同时,为了促使国民经济在各地区间得到协调发展,区域倾斜政策必须适度,所以,要将适度的倾斜与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优势。为此,我国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巩固经济开发区等一系列战略方针,既要让发达地区更发达,同时也要让不发达地区摆脱贫困和落后,缩小国内地区间的差距。

1.实施西部大开发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少部分地区快速发展,而其他地区发展缓慢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追求的。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即: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先发展起来,中西部要顾全这个大局;当发展到一定时期,就要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两个大局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源头,目的在于通过东部和中西部各自的发展,最终走向协调发展。“两个大局”的思想被党中央一贯坚持,并在新形势下不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和具体的发展。江泽民在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统筹区域发展,其基本要求,“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讲话中,更具体地阐述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问题,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江泽民同志指出:“中西部地区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开发步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发挥优势产业和产品,使资源优势逐步变为经济优势。东部地区要继续充分利用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在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和效益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带在改革和发展中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东部地区要通过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1999年6月,在西北五省区国企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又指出:“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的改革和发展是高度重视的,强调要把逐步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差距作为一条长期坚持的重要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在编制下一个五年计划时,要把加快开发西部地区作为一个重要方针。”同年11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东部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的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前景广阔。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战略意义。2000年,国务院组成了以朱镕基总理为组长、温家宝副总理为副组长、国务院和中直19个相关部委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西部开发领导小组。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西部地区开发会议,研究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战略任务。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其中都蕴涵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江泽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中,提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他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打好基础,扎实推进,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中部地区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东部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持续产业,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国家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指导下,西部大开发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到2002年末西部人口3.67亿,占全国的28.8%,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16.8%,2004年西部地区GDP同比增长12%,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作为带动全国经济发展的先头兵,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过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作为新中国的工业基地,第一炉钢水、第一辆汽车、第一艘万吨轮、第一架飞机等都诞生在东北。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中心的向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转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东北这个老工业基地日渐落后。连续多年,东北三省的GDP产值在全国基本上都是倒数第十。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发展战略,报告认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重点是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自愿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持续产业。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继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后提出的又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进行分析后寻求有效的对策。东北老工业基地普遍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是:现有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结构本身存在比例不合理的问题,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国有企业成分过高的产业集聚体制无疑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的规模过小,产业链条较短,还未形成区域产业集聚的竞争优势;就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体系总体而言,第二产业发展较快,第三产业落后,二、三产业发展的比例失调;东北老工业基地低水平的产业结构,表现为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数量比例较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比例较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