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及其在四川的实践
19012400000051

第51章 邓小平城市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7)

二、推进城市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构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农村与城市在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了日益紧密的联系,与此同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事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加以进一步的发展。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差别,实现人人享有平等权利的和谐的社会环境。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的社会事业作了全面的部署。

1.教育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农村教育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速城市化进程。农村教育城市化,主要是指通过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减少村办中小学,扩大农村镇所在地中小学的规模和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挥学校的规模效益。随着我国城乡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了步伐,一方面,城镇户籍制度的改革,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人口向城市的逐步迁移,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把子女送往城市接受教育。另一方面,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有效实施,农村学校的学生呈递减趋势,有许多地区的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只有几十人,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面对这些不利局面,需要调整农村学校的布局,合理撤并现有村办中小学校,使它们逐步向城镇汇集,形成农村教育的城市化格局。2004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央财政和国债资金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主要用于补助中西部农村教师工资发放、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许多城市开始实行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的办法,努力使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能够上学。”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教育制度进行可行性的变革等举措,为构建和谐社会赢得一个公平、和谐的教育环境。

在农村教育城市化过程当中,党和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基础教育,注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3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中,教育部强调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摆上重要位置,不断促进教育的公平。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着手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严重问题。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效遏制区域、城乡、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中央政府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教育均衡化取得很大成效,如安徽省铜陵市,他们通过均衡教育资源,优先扶持和改造弱校,对校长和教师实行轮换制,对优质高中的入学指标平均分配等措施,使铜陵市成为可能是全国唯一的一所没有择校的城市。为进一步促进教育全面发展,2006年10月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全面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方针。2007年10月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方针,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问题较严重,在2001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8.6%。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职业培训,从制度入手对职业培训作了严格的要求,维护务工人员享有职业培训和接受教育的机会。农业部根据现阶段农民工素质亟待提高的问题,对2003~2010年的全国农民工培训作了总体的规划,按照“政府扶持,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逐步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营造重视农民工培训的良好社会环境。制定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政策,鼓励农民工主动参加培训,鼓励用人单位主动组织农民工参加培训,鼓励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农民工培训。加大培训投入,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多元投资的投入机制。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力度,逐步形成“先培训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制度。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十七大报告中也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医疗卫生

我国医疗整体水平不高,与许多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经济、科技、体制等因素。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医疗卫生的要求标准也逐渐在提高。在城市,医疗保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许多下岗职工面临看病难的状况;在农村,许多因病致贫,有病无力医治的情况仍然存在。面对我国医疗卫生的现实,党和政府在每年的工作议程中都重点关注医疗卫生问题。

200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发展卫生事业,今年重点抓好三件事”,首先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其次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要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农村卫生队伍建设,逐步改善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逐步建立由政府组织和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确保农民群众受益。再次要积极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继续改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医疗卫生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卫生资源,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改进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在城乡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要求建成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报告中还对城市和农村的医疗卫生工作作了具体的部署,开展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队伍建设。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探索建立医疗救助制度,从而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突出抓好医疗卫生工作”。就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出三项对策:一是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国家财政将加大投入200多亿元,对乡镇卫生院和部分县医院房屋和设备进行改造。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通过调整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加大政府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服务功能、推进机制创新等措施,加快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实行社区首诊制度试点,逐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探索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三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药品生产流通秩序。加强对药品、医疗服务的价格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