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及其在四川的实践
19012400000058

第58章 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在四川的实践(一)(6)

在2005年初,四川省政府与重庆市政府再次召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交流座谈会。会议提出,四川、重庆将携手发展,共同建设成都-资阳-内江-江津-重庆、成都-遂宁-南充-广安-重庆、达州-广安-重庆以及重庆-泸州-宜宾四大沿江经济走廊。要建设四大经济带,其支撑是相应城市的城市密集带。因此,四川应该有两个基本认识。其一,跨出行政区域限制。客观的自然地理基础与近两千年的历史使四川盆地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体,重庆直辖以后,不可能割裂这个早已形成的社会经济联系体。这次的倡议,应该是一个认识误区的正确回归。因此,四川城市密集带的规划与建设,也应该打破行政区的框架制约,统一规划川渝两地城市密集带或城市群。其二,跳出传统的成都中心论的认识。成都经济圈是四川经济的核心地带,在四川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无可非议的。

“十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2005年达到7385.1亿元(现价,下同),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060元,提前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79.5亿元,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旅游等服务业发展迅速,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4.1∶36.5∶39.4调整为20.2∶41.6∶38.2,城镇化水平由2000年的26.7%上升到33%。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03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2492元和899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这些都为“十一五”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一五”城市化战略的推进及规划

在2007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四川省研究选择部分市县开展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省级试点,探索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多种模式。四川省深入推进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并分批开展全省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试点;开展统筹城乡规划、投资、产业、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就业、社会保障、社会事业、户籍管理等专题调研,研究制定全省改革指导意见,力争用3~5年初步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共荣的新路子。《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草案)(2006~2020年)》已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审议通过。《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草案)》指导思想可概括为:一个统领,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和谐社会;两个方针、两个创新,即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速体制机制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三个重点,即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力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这五大建设。

在四川省“十一五”期间建设工作思路中,提出围绕城乡统筹谋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统筹、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创新规划管理制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推进城镇化进程和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城乡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和重要内容,提高规划水平,编制完成川南城镇密集区、攀西城镇发展区两个区域规划,制定成都平原城镇连绵区、川东北城镇发展区两个区域规划纲要,加快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新一轮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切实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区资源的保护,加快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规划的编制。强化规划监督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市规划管理的法规体系,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衔接、协调,提高规划质量和审批效率。进一步改进和规范城市规划督察工作,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和效能监察。充分发挥规划督察员的作用,强化事前、事中监督。加大对违法违规典型案件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查处,促进城乡规划依法行政,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和连续性;其次,要继续加强城镇建设,完善城镇功能,引导城乡空间合理布局。加强城镇与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联系,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乡镇的建设和发展,提高城市对农村的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农村交通、能源、通信、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布局,促进有条件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以区域中心城市和县城为核心,以重点镇、中心村为基本连接点,新农村为载体,覆盖城乡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网络体系,努力实现公用设施、资源的城乡共建共享;再次,要重视发挥城镇化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带动作用。对四川来讲,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尤其需要加快城镇化进程。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着力构建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在内的现代城镇体系,着力构建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成都、攀西、川南、川东北和川西北“五大经济区”。坚持大中小城市并举,走多元化的城镇发展道路,促进城镇集约化发展。要以规划为依据、功能培育为基础、产业为支撑,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着力抓好101个重点镇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建立融资平台,拓宽建设融资渠道,加快重点镇供水、排水、道路、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重点镇和示范镇对全省小城镇建设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提高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到2010年,四川的城镇布局可基本建成1个现代化大城市,8~10个大城市,16~20个中等城市,33个以上小城市和1000个试点小城镇。基本形成“一核三区四轴”的城镇格局:即形成以成都市为核心,发展成都平原城镇连绵区,攀西城镇发展区、川南城镇密集区、形成宝成、成昆、成达、成渝四条交通干线为轴线的城镇群体。积极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快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民族镇。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住房、防灾、治污等现代化的城镇基础设施体系。

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根据《四川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十一五”期间城镇化进程方面要努力实现: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镇化率达到38%以上;成都市辐射和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初步形成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三个各具特色的城市群;小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区域间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控制。

在此纲要中还确定了坚持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优化城镇结构和城镇布局,合理引导人口集聚,改进城市管理,走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对全省城镇化工作阐述了四点内容:

第一,优化城镇结构按照规模适度、合理布局、特色鲜明和功能互补的原则,着力构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发挥成都的核心作用。全面增强城市功能,大幅度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努力建成西南地区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增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适度扩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组团式布局。

加快发展大城市。强化城市的规模效应,增强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加快攀枝花、绵阳、自贡、南充4个大城市的发展,努力使德阳、内江、泸州、宜宾、乐山、达州和遂宁7市尽快跨入大城市的行列。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力争使有条件的市(州)政府所在地发展成为中等城市,部分城市加快向大城市迈进。将一批经济基础较好、人口规模较大的县城发展成小城市。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按照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保护环境的原则,以县城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二,发展城市群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以提高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为目标,以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产业发展分工协作、社会管理相互协调为标志,形成若干用地少、就业多、要素聚集能力强、人口分布合理的城市群。“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3个城市群。

第三,增强城镇功能统筹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环保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健全市场体系,吸引要素集聚。强化产业支撑,增加就业容量。发展社会事业,吸引人口集聚。

第四,健全城镇管理,加强城镇建设管理。完善城镇建设标准,塑造城镇整体形象,延续历史,传承文化,突出特色。稳步推进危旧房改造,保障拆迁户合法权益。

强化流动人口管理。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进一步消除各种影响人口集聚的制度障碍。对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进城务工人员,要创造条件使之转化为城市居民,享有平等权利,承担相应义务。

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城市规划和管理,全面提高市容市貌、道路交通、社会治安和社区管理水平四川省在城市化战略的制定过程中,以邓小平城市化理论为指导思想,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应用理论并进行大胆实践。出台系列的城市建设规划作为政策保证,在通过对城市经济、产业结构、户籍管理等多方面进行调整后,城镇化速度加快,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大幅度增加,城市化进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文献

1.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四川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关于2008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9

3.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省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06

4.http://www.sc.stats.gov.cn/Select.asp?Tag=8041&;File=Info/gb/2005_1.htm

5.胡安荣.经济增长较快发展协调性增强,四川省情,2007(7)

6.四川省地方编撰委员会.四川省志环保城建志,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001),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8.余大福.四川城市发展战略刍议,地域研究与开发,1989(6)

9.高春燕.中国人口管理现代化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0.王如渊.四川省城市化战略选择,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5)

11.陆强.城市建设展新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12.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十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13.孙琳.川渝圈定重点合作项目,四川日报,2005-03-01

14.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