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及其在四川的实践
19012400000008

第8章 马克思主义城市化学说的形成和发展(7)

城市区域规划——主要制定城市和城镇区域范围内城市基础设施的统一布局和配备,居住区用地的工程准备,交通和邮电事业的发展,供水系统资源和能源手段、设施的建立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苏联十分重视城市规划工作,把城市的长期规划和预测工作,看成是城市顺利发展的必要保证。因为城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城市本身并不能正确地解决自己的发展问题,只有在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预测中才能解决。因此,城市规划要首先在国家总体计划中进行研究,列入早期预测计划的内容:第一,20年科学技术进步及其社会经济效益的综合纲要。该纲要主要由苏联社会科学院各研究所、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苏联国家建委共同拟定。纲要中专门分出城市建设和住宅建设一项,分别写明人口分布的主要目的、任务和完善方针,城市和乡村的形成及其建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方案、方法和阶段;科学技术进步对城市建设和居民点发展的影响。第二,15年(按5年计划划分)苏联生产力布局总纲要。由苏联国家计委所属的生产力研究委员会与许多执行单位共同制定。该纲要要确定各类城市数量和人口增长的基本数据,以及苏联加盟共和国和经济区居民点网变化的基本数据。第三,苏联境内人口分布总纲要。这一纲要在国家建委所属的国家民用建筑委员会领导下,由中央城市科学与设计研究所制定。该纲要详细研究了城市建设中居民点网的形成问题;人口分布的城市建设纲要,是以生产力发展和布局的总纲要资料为依据的。

3.苏联城市布局的理论依据和布局形式

第一,统一人口分布体系。苏联著名城市研究专家霍列夫于1975年在《城市问题》、《苏联统一人口分布体系形成的方法原则》、《城市的发展和人口分布体系》等专著中提出了关于建立全国统一人口分布体系的理论,并在他后来的一些关于建立区域人口分布体系的著作中,发展了这一思想。统一人口分布体系概念的实质在于,在生产力合理配置的基础上,通过远景规划的方式,将历史上形成的人口分布改变为若干完整的区域居民点体系,并联合成统一人口分布体系。这种概念是以全国大、中、小经济区划的科学原则为依据的,同时考虑到苏联行政地区划分。统一人口分布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合理的区域生产组织的总系统图:工业点——工业枢纽——工业区——地区生产综合体——全苏统一生产体系(地区生产综合体体系)。同时,统一的人口分布体系的思想,使关于按区域合理组织生产和划分区域的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组群式居民点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居民点体系形成的基本原理是:由于早已形成了一些有发展前途的区域性的生产力组织——区域生产综合体、科学工业综合体以及农工综合体,从而产生了发展居民点网的一些新概念。根据苏联生产力布局的均衡性原则,要求把全部城乡居民点作为统一的整体,有计划地按区域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发展。

建立居民点体系的目标是:保证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扩大劳动选择范围;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创造各种条件;通过向群众介绍城市文化珍品的方式全面发展每个人的个性;相对拉平各种不同居民点的生活水平;改善和保护环境。

建立居民点体系的意义在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力配置合理化,区域生产组织实现专业化、协作化和社会化,加强各居民点之间的生产、文化和其他联系。利用大型居民点的雄厚社会经济基础促进小型居民点的发展。居民点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推广城市生活方式和完善跨村镇的服务行业,从而较快地消灭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别和大、小城市之间的差别。

居民点体系的概念:指大小不同居民点和国民经济各专业范围居民点的总和。它的特点在于作为一个整体,不是各种组成部分特点的简单综合,而是一种具有新特性的总和。其主要特征在于:(1)具有生产联系;(2)具有跨村镇共同的社会基础设施;(3)有共同的生产基础设施和统一的运输网;(4)有人口往来流动关系;(5)有共同担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任务;(6)有统一的信息系统。

组群式居民点体系分为三种:(1)大型组群式体系,它的中心是一些特大城市,这些城市拥有雄厚的科学、技术、工业和文化教育等潜力,并能充分保证居民自由选择各种各样的劳动和休息场所,以及文化生活服务的形式,中心半径可达约70~100公里;(2)中型组群式体系,它的中心多半是一些大城市和较大城市,拥有非常强大的工业和文化潜力,可以保证城市和农村居民有限地选择就业及劳务形式,中心半径可达约40~60公里;(3)小型组群体系,它的中心是一些小的和中等城市,主要具有农业和工业潜力,可以保证居民参加初级劳务综合体,中心半径可达约20~40公里。总之,在苏联境内(人烟稀少地区除外),组群式居民点都设置在居民能在1~2小时之内就可到达主要的中心地带。在中心城市中有多种多样的就业地点和文化生活服务机构,并保证小居民点居民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尽快到达相对大型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

第三,居民点区域体系。(1)低级居民点体系,包括农村居民点,它们基本上配置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周围。据1970年统计,苏联共有39700个农村居民点。(2)中级居民点体系,它主要包括聚集在行政区周围农村的小城镇居民点。苏联现有行政区3176个,每个行政区人数平均为66000人,多数行政区中心是农村居民点(约占1/4),按远景规划,这类农村居民点将升格为城市居民点。(3)高级居民点体系,它主要聚集在多种职能的城市周围,如苏联的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中心、边疆区和州中心,1980年为155个。

第四,城市聚集体。聚集体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形成,大城市中心约40~60公里,在1.5~2小时内就可到达市中心。聚集体同城市都是人口分布的一种形式。聚集体与城市的区别,在于聚集体具有更为复杂的配置结构,它与“点状”密集型的特大城市不同,它把城市建筑构成“离散”的空间,分布成数百个小区和居民区,在文化生活、服务设施等方面具有程度不同的独立性。聚集体的出现将逐渐消除过去和现在大型城市的一些病态,至少可以把消极因素禁锢在一个有限的小区范围以内。

上述四种城市布局方式构成了苏联城市化的基本形态。城市的物质形态具有长期性和永久性特征,不会由于苏联的解体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苏联城市布局的理论和方法与西方国家的不同点在于,始终坚持计划主导原则,而不是任其自由盲目地发展。尤其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城市宏观布局形式突破了城市与农村居民点分散孤立布局的传统方法,把城市和农村居民点看成是居民点体系中的一个基本环节,看成是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并有机地使之结合起来促进其发展。

根据苏联全国人口分布总体方案,将在全国建立38个地域级、60~70个大型、230~350个中型和550~660个小型组群式城镇分布体系。这个体系将由各种不同规模和性质却紧密相连的城市和农村居民点组成。这些居民点之间有发达的地域生产联系;共同的交通和工程基础设施;统一的社会文化服务中心和居民休息网点;能在1~2个小时内抵达拥有很大经济和文化实力的中心城市公共地带;共同使用居民点间的用地等。城镇分布体系总体方案,不仅对生产力分布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于所有居民点(列为组群式体系的组成部分)创造质量相对均衡的经济、社会、城建、生态以及其他条件也具有重大影响。实现这个方案,还可以解决其他社会问题,这意味着不仅要消除城乡之间现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差别,而且还要为建立理想的生活方式,全面协调地发展个人才能创造必要的条件。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如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因而,在世界范围内,对于城市的研究广泛而迅速地开展起来,新学说、新方法层出不穷,对我国的城市研究有着重大影响。比较而言,在城市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我国的城市研究还刚刚起步。因此,及时加强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的研究,掌握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城市体系就显得极为迫切,特别是对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对于如何进行城市改革,如何消灭城乡对立和差别,如何加速乡村城市化等出现的新问题的解决与研究,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7.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列宁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9.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0.任平.交往实践和主体际,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11.任平.新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问题、视界与前景——再论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苏州大学学报,2000(2)

12.任平.资本全球化与马克思,哲学研究,2002(12)

13.张一兵.回到马克思,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4.张钟汝等.城市社会学,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15.(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16.郭吴新.苏联城市发展及其问题,当代东西方学术思潮讲演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17.〔苏〕И.А.伊利英.城市经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18.〔英〕默文·马修斯.苏俄的阶级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9.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经济问题决议汇编(1929~1940)(第2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20.〔苏〕И.А.伊利英.城市经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1.〔苏〕库采夫.新城市社会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2.陈光庭.城市综合管理,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3.〔苏〕别洛乌索夫.苏联城市规划设计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4.霍列夫.城市问题(俄文版),莫斯科:莫斯科思想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