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独立学院发展模式研究
19014900000001

第1章 前言

20世纪末,高等教育大众化催生了独立学院。十几年的发展,独立学院成绩斐然,既是我国高等学院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一大亮点,也面临进一步发展的思考与选择。

回顾独立学院的发展历程,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院的创办期(1999~2002年)。这一时期的独立学院在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春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创办模式多种多样,有的以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形式创办,有的高校与政府合作或与企业合作方式办,办学上基本是借助母体高校的品牌、专业及师资,对母体高校的“依附性”、发展上的自发性是其主要特点。第二阶段是独立学院的独立期(2003~2007年)。200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独立学院有了确切的内涵和显著特征,根据教育部文件的“五个独立”的特征界定,这一时期的独立学院探索走向“独立”,并且数量发展较快,专业设置上根据市场和地区需求,也有所探索。第三个阶段是独立学院的规范期(2008至今)。2008年教育部“26号令”的发布,廓清了近10年来围绕独立学院发展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独立学院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规范性、内涵式的发展成为这一阶段的特点。但是,独立学院如何成功地转设为民办普通高校,如何进一步实现内涵式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还在探索中。

对独立学院这一新生事物,学术界研究颇多。从最初对独立学院性质的认识,到分析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关系;对独立学院产权关系的探讨到独立学院公益性问题的解读等等。这些研究使我们对独立学院的认识不断深化,也从实践层面推动了独立学院的发展。但是,独立学院的发展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独立学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途径,一开始,它的优势非常明显,母体学校的品牌和专业,开办本科教育的资格,使其“横空出世”就领先于纯民办高校。2008年,教育部明确规定了“独立学院是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既获得了新的发展基点,又面临向民办普通高校转设的任务。不同类型的独立学院,基础条件不同发展方式有所不同,在“转设”中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同的。因此,本书以举办方的合作对象及投资方不同,基于发展模式的思路将独立学院发展分为校政发展模式、校企发展模式和其他发展模式,通过对每种模式的优势及问题分析,对共同的发展困惑的梳理和研究,以期对独立学院的发展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发展有所启益。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