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高血压保健大全
19020800000021

第21章 药物疗法(1)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原则

高血压是否用药物治疗,不仅要根据舒张压和收缩压水平,而且应当全面分析影响该病人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靶器官的受损情况。

药物降血压治疗的原则:第一,应坚持个体化的用药原则,即须因人而异。因为高血压的病因、病程、合并症及其严重程度不同,病人的年龄、性别、社会心理环境、体质强弱各异,药物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因此,在治疗时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降血压药物。第二,一般从单一药物、小剂量开始降血压,逐渐增加剂量。若足量后,仍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时,则采用联合用药。第三,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故应尽量采用较简单的服药方法,如服用长效降压药,或缓释的降压药,这样一天只需服药一次,较易做到长期坚持服药,而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第四,要了解各类降血压药物的毒副作用,选择对自己身体副作用少的药物。当两种以上降压药联合使用时,还应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配伍禁忌。其目的是尽量增加协同降压效果,减少毒副作用。第五,除高血压危象等紧急情况外,切忌血压降得过快,以免因血压骤降而导致重要脏器损害。第六,在评价药物疗效时,除降压效果外,还应注意药物能否逆转或纠正已发生的一些并发症,如左室肥厚、肾脏损害、眼底病变、脂质或糖代谢紊乱等。

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性别、年龄、职业、劳动强度、社会情况、伴发病、同时服用的药物和其他危险因素,分别选择最相宜的单一治疗。再观察治疗效果数月,然后选择患者最能耐受、治疗效果最好的药物,作为单一治疗用药。如果疗效不够满意,可加服一种有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且最好能相互抵消副作用的药物,以达到治疗目的。最好能一直随访血压控制情况、靶器官损害情况、其他危险因素情况。

高血压患者怎样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

降压药物的选用应根据治疗对象的个体状况,药物的作用、代谢、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参考以下几点做出决定:

1.高血压患者是否存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2.高血压患者是否已有靶器官的损害,如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肾病、糖尿病的表现;

3.患者是否合并有受降压药物影响的其他疾病;

4.降压药物和治疗合并症所使用的药物之间有无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5.选用的药物是否有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证据及其力度;

6.所在地区降压药物品种供应与患者的经济情况。其实,选择降压药物的总原则就是:要选择疗效好、副作用小、服用方便、价格合理的药物。

高血压阶梯疗法

高血压阶梯疗法是临床医师治疗高血压的一种用药步骤,分为四个阶梯。

第一阶梯:单一用药,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心血管状态、有无并发症等首先选用一种降压作用温和、副作用少的药物。从小剂量开始,用2~4周,如果未能使血压降低到满意水平,再将剂量加大到常用量,如果还不行,可再加大剂量,直至患者对副作用不能耐受和降压效果仍不理想时,可更换另一种药物,或者进人第二阶梯。

第二阶梯:是在第一阶梯不能奏效或效果不满意的基础上,加用或更换第一阶梯药物中另外1~2种药物,即同时服用2种降压药物,先从小剂量开始,然后按需加到一般的常用量,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当两药联合应用疗效仍不能满意时,可进入第三阶梯。

第三阶梯:即再加1种药物,成为3种降压药联用。也就是在联合用药的基础上加用或换用第一、第二阶梯药物中的另1种药。所有药物初用时都应从小剂量开始。

第四阶梯:第四阶梯适用于顽固性高血压和重度高血压,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用药量,可以4种降压药联用,也可以3种降压药联用。大多数情况下,第一阶梯治疗可使半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以控制,第一、二阶梯治疗可使85%左右的患者达到降压目的,应用第三阶梯药物后可使绝大多数患者的血压降至预期水平,仅不到5%患者需进入第四阶梯。患者按阶梯疗法治疗使血压降到预期水平,且稳定了3~6个月后,可试用“下阶梯”,即减少用药品种和用药剂量,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或消除副作用,从而提高坚持治疗的顺从性,达到长期稳定血压的目的。

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

抗高血压药目前已有百余种,常用的主要有利尿降压药、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扩张剂等。这些药物对一般高血压患者都有较好的降压效果,其中任何一类均可在开始治疗时单独选用。治疗时宜从小剂量开始,按需逐步增加,效果不够满意或副作用明显者,则加用或改用另一类药物。所有降压药都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但常较轻而易忍受,并且各人反应不同。药物治疗应尽量避免使用产生情绪、体力或脑力方面改变或对个体副作用大,或诱发伴发病从而影响生活质量的药物。

1.利尿降压药:通过肾脏排钠排水,减少血容量并降低外周阻力,达到降压效果。常用的有双氢克尿噻、速尿、利尿酸、氨苯喋啶、安体舒通、氯噻酮、阿米洛利等。

2.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或使β受体阻滞,提高血管平滑肌对血管介质的敏感性,抑制肾素的分泌;或使α受体阻滞,使动脉阻力降低,达到降压的目的。常用的药物有心得安、美多心安(倍他乐克、美托洛尔)、氨酰心安(阿替洛尔)、呱唑嗪、拉贝洛尔等。

3.钙拮抗剂:抑制钙离子通过心肌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使平滑肌松弛,周围阻力降低,具有降压、抗心绞痛作用。常用的药物有硝苯地平(心痛定)、尼群地平、尼莫地平、波依定、氨氯地平等。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酶的作用,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从而降低体循环阻力,达到降压目的。常用的药物有卡托普利、苯丁酯脯酸(依那普利)、培哚普和(雅施达)、苯那普利拉(洛汀新)等。

5.血管扩张剂:通过对抗周围血管阻力而达到降压作用。常用的药物有肼苯达嗪、硝普钠、长压啶等。

6.其他类的降压药物:作用于交感神经的降压药,如甲基多巴、利血平、可乐宁、降压灵等。这些药物在临床上一般不作常规使用,有些目前已很少使用。关于抗高血压药物的一些应用趋势,近年来随着对高血压病认识的加深,对于高血压常伴有以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为中心的糖代谢和脂质代谢紊乱,已引起了广泛重视。噻嗪类利尿剂因有增加胰岛素抵抗,有减低糖耐量、增高血清低脂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副作用,而部分抵消其降血压的有利作用,故认为应重新考虑其在抗高血压治疗中的地位。但如用较小剂量并同时适当控制饮食,也可以避免这方面的不利影响。常用的氨酰心安、美多心安等β受体阻滞剂,也有轻度增加胰岛素抵抗、增高血清甘油三酯、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副作用。转换酶抑制剂的特点是可能会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脂质代谢。另一个受关注的问题是关于降压药能否逆转或防止具有愈后意义的左心室肥厚和小动脉壁增厚。研究表明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α受体阻滞剂、转换酶抑制剂有这些作用,而直接扩张血管的药物则无,利尿剂的作用则不够明确。转换酶抑制剂和钙拮抗剂虽有在代谢影响方面的优点,但迄今未经长期抗高血压临床试验所证实。初次降压治疗选择的药物,应该是长效的,每天服用一次,调整剂量次数应少。这些药物作为单一降压治疗的药物降压反应有效率应高,至少对40%~50%的患者有效。其副作用应小,特别是当小剂量服用的时候。对血脂、糖代谢的影响应小。长期使用能降低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年轻人(50岁以下)一般用β受体阻滞剂、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的降压效果好。老年人用利尿剂和钙拮抗剂的降压效果好。如患者合并有哮喘、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或确定的周围血管病,β受体阻滞剂通常不予以选择。如果患者有痛风应避免使用利尿剂。心绞痛患者应首选β受体阻滞剂或长效钙拮抗剂。心衰患者或有糖尿病性肾病的患者应首选转换酶抑制剂,可加用利尿剂。

高血压患者常用的中成药

目前,有很多可以治疗高血压病的中成药,但其疗效较为确定,临床常用的中成药主要有以下几种:

杞菊地黄丸:具有滋肾阴、清肝热的作用。适用于肾阴虚引起的头晕、眼花、目涩、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年老体弱、病程较久的高血压。每次9克,日服2次,适合长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