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职教学管理研究与实践
19021300000004

第4章 高职教学管理概述(3)

一、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缺乏高职特色

1.教学计划简单模仿普通高校,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

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但是据调查,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培养方案方面甚至完全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有些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能按招生简章上所说的切实执行。简单克隆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不仅没有体现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特色目标,而且因为没有针对学生特点,把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普通高校的学生同样培养,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上和普通高校的学生重复竞争,没有优势。同时也导致社会就业畸形,部分行业严重饱和,学生就业困难的同时,技术型人才却供不应求。同时,盲目、重复设置专业。例如,湖南省高职院校大多数专业设置能够针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也有些高职院校存在着如下共性问题: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追求“热门”专业的现象。所谓的“热门”专业,就是最近几年就业形势较好的专业。但是,教育是一项长期性事业,目前就业形势好,不等于就业形势始终好,要根据社会的发展,经济的需求做长远规划,未雨绸缪,做到紧跟时代发展来开设专业。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开设的大都是与普通高校相同的专业,这样就造成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专业的简单重复,而且高职院校之间专业重复现象也较普遍,部分专业招生人数过多,存在一定就业隐患。

2.课程设置上沿用普通高校,不能针对高职学生特点

目前课程设置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却有着相同的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沿用普通高校,就很难办出特色。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时,应当充分认识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特殊性,首先,对于某些技术性或艺术性要求比较高的工作,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和技术活动的内部关系可能超越传统的学科知识和学科逻辑范畴,用传统的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所组织的教学,可能难于适应工作的要求;其次,高职院校现在开设的部分专业如护理学、旅游管理、新闻学、广告学、音乐表演、体育表演等培养的学生以后将直接工作在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一线岗位,它要求从业者既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门能力,又有更高的服务素质和能力,而单纯的学科教育难于培养这类合格人才,这就需要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人文基础与职业素质的结合;最后,随着现代工作复杂性的增加,对于某些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单一学科知识难以支持,而目前分类清晰的专业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复合学科的专业教学;例如,目前湖南省大部分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都存在沿用普通高校课程设置的状况,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走上社会面临竞争时,将毫无优势可言,这种状况亟需改善。

二、实验、实习设备和基地建设的现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大力发展实践教学是新形势下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高职实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是高职办学特色的体现,是高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高职学生喜欢“实践”的学习方式而不是抽象的学习方式;善于形象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比较接受“直接经验”而不是“间接经验”。因此,实践教学也顺应了高职学生学习的特征,是一个他们易于接受的教学模式。可见,无论从高职教育本质属性还是从高职学生学习特点来看,实践教学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教学模式。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高职教育的特色,以实践教学作为推进整个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作为一种教育改革思想,以此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领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建设多是按课程设置,依附于教研室的单一模式,在实验室建设上追求小而全;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运行机制严重阻碍了实验室人、财、物的充分发挥,存在许多弊病。如实验室管理水平低下;仪器设备和药品等重复购置;仪器设备利用率低;经费分散;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慢,不上档次;实验技术人员分散,结构不合理,不配套,苦乐不均,甚至有好多实验室没有配备实验员,理论课和实验课均由教师承担等等。因此,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人员状况、设施、设备情况以及实验室的投放经费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具体表现在:

(1)实验室人员的总数不足,年龄、职称等结构不合理,水平也要进一步提高。由于办学经费和师资力量缺乏,实习教学仍停留在较低水平,不能及时跟踪现代技术,与实际需要脱节,严重地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发展,努力建设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实验师资队伍成为必须。

(2)教学仪器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有部分高职院校生均设备费用达不到国家要求。大部分高职院校实习设备陈旧,新进的设备闲置,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员不被社会欢迎;在设备投入方面,重复投资问题严重,不利于设备的利用和共享。

(3)高职院校普遍反映办学经费不足问题是目前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仪器设备要真正运转起来还需要一部分资金。仪器设备要正常运转,需要专门人员的操作、维护和保养。人员培训、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实验耗材等都离不开钱。由于高职院校办学经费紧张,有些仪器设备就这样被搁置起来。

三、教学管理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意识

1.教学管理手段单一

“从事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要以唯物辩证法等科学方法为指导,注意综合运用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方法、思想教育方法,以及必要的经济管理手段等,避免依靠单一的行政手段。”单纯的行政手段和奖罚措施导致很多教师对高职院校没有感情,没有责任感,而是一种单纯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从而只是被动的上课,没有激情与更高的期望。学生也对自己的学校没有感情,认为学校“就知道罚款和警告”。而单纯的行政手段和惩罚措施不仅不会让学生把心放到课堂上,反而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高职院校有的管理者和老师把自己放在较高的地位,带着主观因素去判断学生的行为,并大费周折地和自己眼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作斗争。这样的后果不但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反而更加助长了学生的不满情绪,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也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在课堂上的众多不良表现和高职院校老师管理手段失衡不无关系。

需要时刻获得他人关注是人类的天性,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学生都希望得到关注,但是在这方面,他们都没有得到满足。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无所谓的面孔背后是一颗脆弱的心。通过高职院校学生不愿意承认自己来自高职院校,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有很重的心理包袱,他们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同时也对自身处境和未来发展存在疑问,但是这些疑问很少能得到认真解答。很多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学习管理态度“冷冰冰”,对学生逃课等行为一味的强调惩罚手段,只会让学生对老师失望,不仅不会有好的效果,可能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弄巧成拙。教师不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不能让学生认识到不良学习习惯对以后生活的潜在危害,也不能让学生自愿改正错误。在笔者访谈时,不止一次遇到学生针对课堂纪律这个问题回应说,“哪个大学的学生不逃课?”“哪个大学上课时都有睡觉的”。诚然,高职院校或者其他大学都存在这些情况,但是这不能成为高职院校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不去上课的理由。事实上,真正想逃课的大学生只是少部分人,2008年5月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曾组织2006级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在学校进行了一次“大学生荣辱行为排行榜”调查,收回的200多份问卷显示:“逃课”在大学生最反对的行为中高居榜首。可见大部分学生心里面是反对逃课行为的,只要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身体力行,和学生多交流,学生自然会走回正规。

2.教学管理缺乏创新意识

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只是停留在常规管理上,忽视甚至放弃教学管理的创新。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过程又是动态过程,如果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只是维持规范化条件下的常规运行,一味地墨守成规,不思索、探求管理的新方法、新理念,那么管理的思路就会越来越窄。教学管理一直遵循着多年来的老套路,维持性色彩浓厚,没有因时因势进行改革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内容陈旧的现象比较突出,教学计划缺乏创新,常限于局部的调整,课程体系不能充分反映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教材的重复编写、粗制滥造的情况不同程度地继续存在。二是教学管理过于强调集中性、统一性与单一性,招生统一、培养目标统一、教学大纲统一、课程体系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评定标准统一,虽然这些能强化教学管理的规范性,对教学质量的保证有好处,但它却是以牺牲教学管理的灵活性与活力为代价,使教学管理丧失了其个性与创造力;学校在招生、分配、专业设置学制与层次、学生的专业选择等管理方面都呈现出相对的封闭性,也造成了学校无法及时实施与社会的沟通与联系;现有的教学管理多为过程管理,只求四平八稳、千校一面不求变革创新、各具特色,管理方法僵硬、呆板,导致管理的滞后和被动,使学校和学生难以拓展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三是管理制度建立以后,管理者就会要求事事服从管理制度,要求管理对象服从管理者。学籍管理制度、教学计划管理、考试管理、教学评价、工作量统计制度等缺乏对实施创新教育的积极引导,如教学检查过程中过多地注重教师是否按时上下课,学生是否听课,忽视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的程度、先进教学方法的运用;评价教师的工作只注重量而忽视质;考试内容大多为教师所讲过的且偏重于知识的记忆,创造发挥性的题较少。四是不少教师还停留在“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上,不善于采用精讲多练的启发式教学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当外界环境和管理系统要素发生变化而出现新的问题和新情况时适应性就会比较差,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协调和控制。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生命力,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呼唤教学管理的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忽视教学管理的创新,坚持机械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最终将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之路的绊脚石。

四、教学管理监控不力,缺乏民主的氛围

1.教学管理监控不力

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备、教、辅、改、考”五个环节以及学生的学习等都制订了一系列措施,但是仍有一些高职院校对制定的政策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监控不力导致教师备课敷衍了事。很多教师不能针对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进行备课。在备课时容易受到以往教学经验的干扰,不能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进行备课。有的老师坦言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套用普通高校的教材、教案给高职院校的学生使用,按完全相同的授课计划授课。也有的老师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较差,于是给学生上课时碰见难点就跳过,并自认为妥当,“高职院校的学生成绩差,把普通高校教案中的难点去掉就可以了”。这种情况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极为不利。

(2)监控不力导致教师教学散漫。据调查,虽然各高职院校严格要求教师按时上下课,但是教师迟到早退、私自调课的现象还是较多。在课堂对学生的管理上,很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在期末能给自己评价时打分高一些,上课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上课管理很不严格,纵容了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且有些同学反映个别任课老师瞧不起高职院校的学生,时不时在言语或表情中表现出“高职院校学生脑子笨”等,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大受打击,本来积极向上的学生也会丧失上进的信心,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心的同学也就更加迷茫。

(3)监控不力导致教师搪塞课外辅导。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入学分数线相对较低,需要老师在教学上严格把握好各个环节,特别是加强辅导和平时答疑工作,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因此辅导答疑、作业批改、考试考查工作,在高职院校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据调研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的课外辅导很少,甚至完全没有课外辅导。

(4)监控不力导致课堂纪律松散。一些高职院校的课堂秩序不是很好,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上课睡觉、旷课或迟到等现象。问及原因时,有些教师便回答说:“很多学生根本无视校规校纪,而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很大一部分来自学生的学费,因此部分领导、教师就对学生的管理相对较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