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公文拟稿
19025200000015

第15章 拟稿文化能力(2)

企事业单位是群体的社团现象,群体意识具有“排他性”的集体情感,这种情感把企事业单位的员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员工成为企业情感行为的中心。员工意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翁”,有一种与企业休戚相关的强烈感情,表现出军队般的群体行为动力。

这种群体意识具有强大的舆论导向功能,在员工心理产生持续的极端态度,影响各个管理层面,左右着企事业单位的决策行为。

群体意识的背后隐藏着员工特殊的心理状态或动机,表现为企业的动态与静态现象,其因素是有暗示、诱导、附和倾向等行为,它是造成员工一致的心理现象的重要原因,如舆论、宣传、小道消息,甚至谣言都会对员工心理形成产生一定影响。比如,拟制一份改革文件,由于情况尚不明朗,拟稿会受到群体意识的影响。改革意味着改变,而员工通常不喜欢改变,他们觉得熟悉的工作方式受到威胁,职业生涯将遭遇风险,也不知道改革后能否保持既得利益。因此他们在还没有实施改革时,就开始怀念以往的美好时光,这都是对未来的恐惧情绪所产生的群体意识。

拟稿行为受到群体意识的影响,如果群体意识形成一股强大的潮流,拟稿行为就会受到群体意识的驱使,形成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是企业单位倡导的正确的价值观念,那么拟稿的行为判断就是正确的;如果这种思维定势是错误的,那就会暗示拟稿行为偏向错误的意识导向,导致拟稿思路非逻辑性。

因此,在拟稿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群体意识引起的情绪波动,有必要可以通过宣传导向员工的群体意识,也可以通过沟通获得员工的支持和认同,确保拟稿理性思维。

四、文化惰性的影响

文化惰性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文化现象(尤其是物质文化)。这种文化现象不易消失,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安逸现状,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等等。文化惰性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和习惯。在物质方面如劳动工具、生活用品等等,由于社会变迁,其中有的得到了改造、扬弃,有的即是失去存在价值,但至今仍然在传承,如弓箭等。在精神方面,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文艺、风俗、道德、宗教以及制度等等。

形成文化惰性的原因,一是社会需要,如利用价值的延续,习俗势力等等;二是人的需要,如心理上的满足,习惯以及恐惧劳动等等。文化惰性常成为拟稿升华的障碍。

文化惰性是一个单位长期以来形成的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并没有因其成为历史而失去其潜移默化的功能,而总是以种种方式影响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行为。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活人的头脑。”拟稿无法摆脱企业、单位长期形成的文化“纠缠”,不能不受到文化惰性的影响,拟稿人会自觉不自觉地滑入惰性文化的泥潭,本来可以把文稿拟制得更切合实际一些,却不愿做深入调查研究。在实际拟稿活动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查找资料太麻烦,差不多就行了”,结果随便写写交差了事。

文化惰性销蚀拟稿人的创造力,给公文思想性、创新性形成很大的文化负担。在如何创新上,拟稿人常以适应文化形成的旧观念为思想脉络,使公文失去应有的公平性。例如,在如何对待男女平等竞争上岗的问题时,人们的旧观念是难以改变的,往往在拟稿中对女同志做出诸多限制,如有的企业规定4050,即女同志40岁退休,男同志50岁退休。在同等条件下女同志提前了10年离开工作岗位。再比如,在一些单位规定以学历选人用人,不管你的实际工作能力怎样,一律看出身,只要你没有学历或学历不高,你可能永远都得不到重视。当然,随着改革深入发展,这种观念正在逐步改善,比如竞聘上岗,就是一种进步。

总之,文化惰性无处不在,它潜伏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纠缠我们的思想,使拟稿失去创新的触角。

拟稿文化表现能力

一、表现文化素养的能力

公文稿是“受命”文体,不能不受到来自各方面文化因素的制约,仅靠文字能力很难有效拟稿,一个好作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公文拟稿手。大多数拟稿人恐怕都有这样的经历,遇到牧羊型的领导都能出色地发挥才华,但遇到圈羊型的领导,你就是拟写公文稿的高手,也难免会出现江郎才尽的窘迫境况。

公文拟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的确很难。因此,拟稿人必须要有优秀的文化素养,无论是在多么挑剔的情况下都能承受各种意见,甚至是否定的压力。

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成功拟稿是一个心态问题,有少数拟稿人过于自负,总认为自己写的文稿就是最好的,“宁毁全篇,不改一字”,容不得别人说三道四。据《宋史·李谘传》记载,宋代李谘做知制诰时,宰相是寇准。寇准办事认真,工作要求严格,有一次改动李谘起草的文稿。李谘很不高兴,并坚决要求辞职,于是出知荆南。

不乐意领导修改自己的文稿,从公文拟稿的要求来讲,显然是错误的。李谘提出辞职的理由不管如何堂皇,也不管他的出发点如何,都是欠妥的。何况修改他文稿的人是直接领导,领导对公文负有审核把关的责任,拟稿人怎么能拒绝领导的修改呢?再有才华的人拟稿也难保不出差错,何况拟写公文稿,更难保符合领导的意图。

领导修改拟稿人起草的文稿,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当然,领导如果改错了,拟稿人可以说明自己的观点,同领导进一步交换意见和看法,尽量使公文改得更好一些,但绝不能因为他们改了自己的文稿便不高兴,甚至于辞职不干。

其实,拟稿不过是各种思想碰撞的过程,尤其是公文拟稿更是各方面意见调和折中的结果。因此,拟稿应当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把拟稿的过程视为学习的过程。

良好的心态对成功拟稿具有重要的意义。拟稿实际上就是协调不同的意见,不仅要检查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且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意见。面对困境,或是不熟悉的情况,甚至被别人否定时,都能欣然接受,虚心修改。

良好的心态是一个人的自知能力的表现,所谓自知能力,就是要了解自己在文化适应能力上的界限。比如,你比较容易接受哪些修改?对你来说富有挑战的修改意见是什么?自以为自己的文稿是最好的,实际上是受到了自身文化观的影响,是自负的表现。而在别人看来,特别是具有一定文字能力的领导就不会这样认为,如果固执己见,必然有害无益,殃及文稿。

具有自知能力的人就会把冲动的看法转化成理性的观点,就会接受别人的修改意见,对自己所持有的价值和观念进行反思,做出让步。

拟稿必须考虑怎样才能通过表达自己的文化观,把那些含蓄的、不易讲明的事情阐述清楚,接受不同的价值观念对文稿的批评,控制自己的情绪,尽量不让自己陷入孤芳自赏的怪圈,相反,即是你不赞同别人的修改意见,也要表示虚心接受。

其次,要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当文稿得不到领导或部门认可时,不要盲目的做出反应,草率修改往往事与愿违,越改离题越远,这是由于没有明白别人的真实意图而导致弄巧成拙。所以,在听取各方面修改意见时,要尽量把注意力放在问题的理解上,而不要和批评者争长论短。只有尊重对方,甘当学生,营造不耻下问的氛围,才能获得真实信息,实现文稿成功目的。

针对文稿的修改意见,首要的问题就是检查自己,看自己是否真正准确地领会了领导意图,把握了决策目标,了解了现实情况,而不是盲目地下结论。如果对现实情况不清楚,就应当花力气去调查研究,弄清真实情况。

在了解情况中要特别注意了解那些隐藏在表面情况下的潜在因素。除了问题本身,应充分运用观察力,这样才能敏锐地洞察到事物的内在的因素,从而把握文稿的思想走向。

再次,要委婉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你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拟稿“大手笔”,也难免遇到在有不同看法时出现情绪波动,我们经常看到拟稿人与部门领导在协调问题中双方争得面红耳赤的现象。

公文拟稿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字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更重要的是一种行政业务工作,远比写作文学作品复杂得多。

拟稿应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来处理不同意见,在听取别人意见中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获得人们的认同,使其接受自己设定的思路或观点。如果拟稿人强词夺理,文稿很有可能会遇到把孩子连同洗澡水一起泼掉的麻烦。例如:研究院一位机关拟稿人经过几天几夜的苦熬,终于完成了工作报告初稿,甚为满意。但他却不急于送给领导审阅,却拿给相关的人员阅改,在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又对文稿进行了大的修改,应当说文稿到此已相当成熟了。可是,修改稿在送交执行部门会签时,执行部门对其中一项措施认为不当,拟稿人却坚持不作修改,结果部门领导拒绝会签,导致拟稿中途流产。所以,拟稿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你是谁,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事实上,很多单位的工作报告,在临开会前一刻领导都还在修改,直等到作完报告后才算定稿。所以,文稿拟好后,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意见,没有意见是不可能的,有意见才是绝对的。不管是挑剔也罢,拟稿人都要表现出良好的文化素养,对过于苛刻的意见,一定要委婉表达自己的观点,以获取多数人的共识,达到文稿顺利通过审阅的目的。

二、表现独特风格的能力

拟稿文化实际上就是文稿风格。所谓文稿风格,是指拟稿人在拟写公文稿时表达领导意图显示出来的带有倾向性的独特个性文化特色。公文拟稿严格地讲没有个人风格,这里讲的风格主要是指拟稿人所在单位的行文规范,带有明显的单位文化特征的公文风格。

拟稿是否具有独特的风格,是衡量文稿优劣和拟稿人成熟程度的一个标志。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在谈到作者个性时说:“我认为,在任何天才身上,重要的东西是我想称之为自己的声音的东西。”这种“自己的声音”就是拟稿人的风格。

文稿风格的形成,直接受企业文化和个人文化背景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领导偏好或拟稿人的文化背景不同,使文稿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我国梁代文论家刘勰说:“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文心雕龙·体性》)。企业文化、领导者个性的熏陶,拟稿人的学识、才能、习惯等等,决定了文稿差别,从而形成“笔区云谲,文苑波诡”的各种风格。

“文贵独创”,拟稿新颖独创的风格必须建立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企业文化就是广大员工所认同,具有本企业所特有的文化风格,拟写出新颖独特风格的文稿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要求。

拟稿风格是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经过拟稿人不断总结学习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经验,逐渐形成渗透着本企业单位精神的拟稿风格。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必然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拟稿风格。比如,具有市场竞争文化的企业,拟稿必然表现出强烈的市场意识,对产品创新有着迫切的愿望,显示出“求生存,求发展”,向市场要效益的拼搏竞争风格。如果是行业垄断单位,拟稿就会充满“等、靠、要”的思想,呈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风格。

在同一企业文化背景下的拟稿人,价值取向虽然基本一致,但因个性和阅历不同,每个人的文稿风格也有不同,文稿各具特色,各呈姿容。如,同一个单位,在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拟稿人,对管理松懈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受,文稿常常表现出强制性的风格;在思想政治部门工作的拟稿人,则以讲道理为主,文稿常呈现出“春风化雨”的格调。

事实上,企业文化始终是影响拟稿风格的关键因素,鲁迅指出:“风格和情绪、倾向之类,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已。”解决企事业单位热点、难点问题是公文拟稿的根本出发点,拟稿人要努力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在观察、认识、评价表现客观事物时,充分体现并表达本企业本单位的文化倾向,在企业文化背景下,逐渐地形成自己的表现方式和带有企业单位文化特征的文稿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