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方式是公文拟稿的重要前提,不会表达就不能很好地拟稿,表达能力直接关系到拟稿人能否将对事物的认识、思想及情感运用语言文字转化成文稿形式。本章从表达方式概念入手,通过对拟稿表达方式、语言和途径讨论,从而提高公文拟稿的表达能力。
拟稿表达方式的概念
一、拟稿表达方式的涵义
拟稿表达方式是公文拟稿的表现方法,是拟稿人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包括公式、图表、数据等)表达公文主旨的具体方法。拟稿表达就是把思路转换成书面语言,通过语言形式表达思想、观点和情感。
拟稿表达方式就是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采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把要说的话表达出来,告诉受文者。表达方式其实就是把对事物的认知及思想、观点和情感,运用语言文字转化成文稿形式的过程,是内在语言的外在升华,是公文拟稿的最终目的。
著名作家王蒙说:“构思得差不多了,靠写。写,不仅仅是把想好的东西记录下来,固定下来。写,是创造的最重要的阶段。正是在写的过程中,你的思维活动,感情活动,内心活动才空前活跃起来。”拟稿表达方式就是把内心“空前活跃”的、无形的、朦胧的思想,用文字符号“记录下来,固定下来”,成为有逻辑的公文文稿。
拟稿表达能力是拟稿人观察、记忆、分析、综合、想象、推理等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了拟稿人的思想素养、知识底蕴和思维力。有了主题和材料不一定就会拟稿。
表达方式的实质就是拟稿人运用语言文字符号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准确地表达公文主旨、陈述事实、介绍情况、阐明观点、抒发感情的能力。
拟稿表达方式通常主要采用叙述、议论和说明三种文体。
表达方式是公文体裁的重要标志,公文文种决定拟稿表达方式。如果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运动过程,通常采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如通报、报告等文种;如果表达的对象是客观的思想观点,通常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如决议、意见等文种;如果表达的对象是科学的理性认知,通常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如调查报告、介绍情况等文种。
采用哪一种表达方式,只能根据公文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只要可以充分表达公文主题思想,增强表现力,采用哪一种表达方式都可以,实质上,公文拟稿多数情况下是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二、拟稿表达方式的特点
拟稿表达方式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1.交融性
主观与客观交融产生公文拟稿激情,是拟稿表达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交融,就是由思路、材料、认识到拟稿成文的过程。
拟稿人在阅读材料时,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直接交融,交融的过程就是考虑怎样构思表达认识事物的过程。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机枢。”就是说主观与客观交融的情景是拟稿表达方式的体现,思想观点由主观意识“统其关键”,客观存在由耳目反映到主观意识,从而使认识事物的本质得到正确顺畅的表达。
主观与客观交融是表达方式充满灵性与激情,没有交融就不会产生灵感和冲动,就不会形成拟稿氛围情景。所谓“思理为妙”,就是主观意识与客观事实交融产生了共识情景。拟稿没有情景,就会成为一种“苦役”,表达就会失去表现力。
所以,在拟稿前首先要把道理想通,把思路理清,使主观意识与客观事实进入反复交融情景,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只有找准主观与客观的最佳结合点,拟稿才能聚集心智“临场发挥”,才思才能飞扬起来。
2.关联性
公文内容极其宽泛,涉及事物非常复杂,拟稿表达方式必然会呈现出多样性。表达方式离不开人和事,人的经历是在一定环境中由一连串发展着的事件所构成,而事件发展通常总是在一定环境下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拟稿表达方式不论是记人记事必然有主次之分。
事实上,不管公文拟稿的内容有多宽,涉及的事物有多么复杂,其中必然有一个要素在关联着各个方面,起着中心思想的作用。
能不能敏锐的感觉到,及时地捕捉确定关联要素,是正确运用表达方式的关键。比如抓对一件事,这件事就会起到统领整体文稿变化的关键所在;听到一句话,这句话就有可能开启一扇窗口,开窍僵化的思维定势。
3.矛盾性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
拟稿表达方式与构思就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表达与构思常常充满了矛盾。构思好了却找不到表达的方式,表达了却离题甚远。往往是写一段不满意,删了再拟写,拟写了又删;或者写了改,改了写,改来改去还是不满意,最后只好草草了事。
表达方式是适应构思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表达方式是在不断地克服构思、选材与表达之间的矛盾性和不适应性,逐步达到构思与表达、材料与观点统一的过程。
4.巧妙性
巧妙的表达观点是拟稿表达方式一个重要特征。许多公文观点表达得都非常巧妙,着实让人拍案叫绝。例如《集团公司关于加快人事制度改革的通知》在谈到人才选拔时指出:“所谓‘不拘一格降人才’,可是填写的表格却是一格一格的。”对在人才选拔中存在诸多限制的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评。再如,《研究院关于增强工会服务意识的决定》,在要求工会干部增强服务意识时这样强调:“我们工会干部‘端的是党的碗,吃的是行政饭,穿的是职工鞋,走的是群众路’”。巧妙地提出了工会干部要围绕党政中心开展工作的要求,同时充分表达了为职工群众服务的观点。
三、拟稿表达方式的要求
1.表达方式要符合文种的要求
公文文种是法定的规范样本,具有特定的固定形态式样,拟稿表达只能把握运用它,不能任意改变或混同。
我国历来重视文体的表达,明代文体学家徐师曾在《文体明辩序说》中说:“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苟舍制度法式,而率意为之,其不见笑于识者鲜矣,况文章乎”就是说,做什么用,就盖什么样的房子,盛什么东西,就做什么样的器皿,这是长期形成的合理格局和形式。如果不按制度盖房子,不按样式做器皿,房子就不能住,器皿就不能用,何况写文章呢。
公文文种具有同质性,文种有时不大容易区分,例如“报告”与“请示”、在拟稿表达时文种就常常混淆,“请示”中夹杂报告事项,“报告”中夹杂请示的问题屡见不鲜。
再如“通知”与“通告”、“命令”与“决定”等文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用“通知”传达上级文件精神,也可用“通告”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同样用“命令”表彰嘉奖人员,也可以用“决定”表彰嘉奖人员。
因此,在表达时要注意文种的细微差别,不仅要看中间状态,而且更要看不同文种的适应范围。比如,“通告”适用与公布周知的事项;而“通知”则适用于传达和办理的事项。
表达方式一定要分清公文文种,是什么文种就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公文拟稿主题思想表达的好不好,要按照不同文种的要求来表达,不能把通知写成了通告。
公文拟稿必须符合文种的要求,只要符合文种要求的文稿,表达即使差一些,也是可用之文;如果不符合文种,即使表达的再精彩,也只能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房子、纸器皿。
2.表达方式要符合情势的要求
表达方式作为一种公文拟稿的形式,通常是出于某种情势考虑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战略、谋略、策略方面的需要。法国思想家蒙田认为,社会领域大部分职业都称得上是在“表达”。
公文表达是公权赋予的法定职权,任何企事业单位的形象,无论是成功或失败,都难以脱离必要的各种情势下的表达。如研制出了新产品,向上级和社会报喜;出现了经营失误,向上级检讨报忧。
表达方式是企事业单位特定情势需要的特定动作,表达常常具有宏观的性质,具有战略意义,可以视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愿景。
无论是企事业单位经营如日中天,还是惨淡经营,公文拟稿表达都得充分体现其战略智慧;特别是遇到重大改革或破产危机的时候,任何政策的出台都会成为职工依附的精神力量。
公文表达的效果调适着职工的神经,决定着职工的精神状态。所以,企事业单位的情势决定了公文拟稿表达的方式。通过恰当的表达方式,声情并茂地向职工转达信息、激荡职工情绪,与职工情绪进行对话和沟通。
3.表达方式要符合实际的要求
公文拟稿表达要体现企事业单位实际的要求,不符合实际的表达,再好的公文拟稿也有可能得不到领导的重视,甚至被“枪毙”。
语言是公文拟稿表达的载体,恰当的表达,应该是运用准确、明晰、实在、新颖的公文语言。词不达意会使人误解,拐弯抹角会使人心烦,言过其实会使人反感,老生常谈会使人生厌。
没有人愿意看陈年老调的公文文稿,公文的思想观点应该用得体的语言表达出来。
思想表达一定要注意受文对象,任何受文者都有其局限性,一个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在一篇文稿里要理解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几乎是不可能的。阐述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切忌故弄玄虚。
对重要思想、观点的表达不要咄咄逼人,心理学研究表明,气势凌人的表达,不切合实际的“吹嘘”,往往只能使受文者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抵制和反感。
公文可以运用形象化的手法,写得很有文采、激情,增强感染力,但是,表达必须要让人可信,在情理之中。如果违背了事物的规律,就失去了表达的意义。
所以,公文拟稿的表达,应以适当谦虚委婉的态度,把握表达分寸,提高公文拟稿的生命力。
4.表达方式要符合职权范围的要求
职权范围是公文行文的基本原则,《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行文关系根据隶属关系和职权范围确定,一般不得越级请示和报告。”
公文拟稿首先要清楚行文的隶属关系,是上行文还是下行文?是属于本级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还是属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问题?只有明确了职权范围,公文拟稿表达才会有力。
对上级请示或报告工作拟稿要恳切地表达;对同级行文的拟稿要商洽地表达;对下级安排布置工作要理性的表达。
在许多时候,本级对某项决策的定稿公文并非最终公文文稿,只有等上级批准后才具有可行性,如果被上级否决,也就意味着此公文文稿无效。
文稿失效大致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有关政策规定理解不深,没有真正吃透政策精神或没有领会意图;二是只注重了眼前的利益,忽视了企业单位长远的利益。
在拟稿前,除了理解政策精神,把握全局外,最好事先听听上级部门和领导对某项决策的意见和看法,以确定表达的基调,正确阐述公文的思想。
拟稿表达的主要方式
文论表达大致有抒情、描写、叙述、议论和说明等方式,公文拟稿一般很少用抒情和描写,主要采用叙述、议论和说明三种表达方式。
一、叙述
拟稿叙述是运用陈述性语言,交代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和介绍人物经历的表达方式。
1.叙述的作用
叙述的作用主要是介绍人物经历、交代事实、为议论提供论据。
一是介绍人物经历和事迹。报告、总结、简报等文种一般介绍单位或人物的先进事迹。如“研究院研制出国内首架电子样机”;“通报”一般表彰先进或交代错误事实。如对某项先进事迹或事故的通报。
二是交代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如“会议纪要”对会议概述;如“总结”对工作情况回顾,等等。
三是为议论的观点提供论据。议论的观点是通过叙述表达论据的。如:“‘外商发财我发展’,研究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力地推进了航空科技进步”。
2.叙述的人称
叙述一个事件,必须要有主体,就是“谁”在叙述,这个“谁”就是叙述人称。叙述的人称有三种:
一是第一人称叙述。以“我”的角度,通过“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叙述事物的过程,就是第一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真实亲切,但仅局限于“我”和“我们”的视野,见闻范围比较狭窄。
二是第三人称叙述。以“他”的角度,通过“他”或“他们”的所见所闻叙述事物的过程,就是第三人称叙。第三人称叙述比较客观,不受时空的限制,容易直接展开人物、事件的叙述。
三是第二人称叙述。以“你”的角度,提供“你”或“你们”的所见所闻叙述事物的过程,就是第二人称。
在公文拟稿中,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运用的比较普遍,“报告”、“请示”、“总结”、“通知”等文种一般用第一人称叙述,如:“为贯彻历史《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进一步做好我院安全生产工作,确保科研生产正常运转,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调查报告大多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则运用的比较少。
叙述中的人称不能随意变更,要保持一致,一贯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