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的为人、治事与治学
梁小玲何喜玲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杭州310014)
摘要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陶行知关于为人、治事与治学的论述在今天看来,仍然是宝贵的理论财富。
关键词 陶行知为人治事
治学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杰出的教育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他融革命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于一身,铸就了“万世师表”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他给后人留下的不只是巨大的理论财富和宝贵的实践经验。还有他那生活教育下的治学精神与治学方法。
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数十年来,陶行知发起了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普及教育运动、国难教育运动、战时教育运动、民主教育运动等等。在各个时期,陶行知都身先士卒,站在运动的前茅,置生死于度外。为了中国劳苦大众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在1923年从南京高师、东南大学辞职后的二十几年里,从月薪几百大洋降至一百,从大学教授直落为一名小学校长,都是为了全力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正是在这个民族解放的熔炉里,修炼了他的人格、他的学问、他的处事治学。“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既是他的教育哲理,也是他的人生哲理。他在行动中修炼人生,增长学问。陶行知说:“我们要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个人的生命才有意义。唯有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个人才不会死。”这是陶行知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人生哲理,短短几句话,把人生的价值观表述得再明白不过了。
几十年来,陶行知与人民大众生死与共,与民族同患难,他所做的都是为了大众解放与民族的独立,所以他的学问是革命的学问、是中国教育改造的学问,而且愈做愈大,愈做愈深。这就是他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所以他的学问也永远活在大众的记忆里,世代相传,放射出永不熄灭的光芒。人的品格,学问及治学、都不可单一地去发展。品格、学问以及治学总是熔于一炉而炼就,陶行知就是这样一位世纪典范,堪称“万世师表”。
2.求真理做真人
陶行知说:“人生志在创业。我们追求真理都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幸福,抱着这个目的,则一个人的学问便会越做越大,越做越深,越做越博,发展无限;一当坏心术产生,学问也就终止。所以人生志在创业,创业充实人生,发展人生,以至无限,这是治学做学问的实际过程,舍此没有其他捷径可走。”
陶行知批评说:“中国人求学,往往不在服务,在出风头。他们将学问往头颅里边装,学问一装,头颅就大,越装越大,再装再大,大得不可再大,就要出洋。出洋回来,头颅更大,从此就锁起来,不再开了。开必须金钥匙,否则永远不开。这种人无以言之,名之曰守知奴。今天的守知奴,是明天的亡国奴。”这里所说的“金钥匙”指的是金钱,于是知识同商品一样以金钱的多少来计算,穷人是买不起的,中国是个穷国,也买不起,这种知识库存时间长了,便会过期失效,再拿出来也没人要了,所以守知奴的结局可想而知了。在生活教育下,知识是个动态的东西,在用中求生,愈用愈活。陶行知学贯中西,博学多才,智慧深邃超人,是因为他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他的知识无时无刻不在运动更新,在运用中发展,所以求学做学问是为了事业,事业又发展学问,学问和事业是相互推动的。
3.书和求知不是一回事
“读书和求知不是一件事”,这是陶行知对读书人的一个忠告,“用书只是追求已经发现的知识的一种方法。用书虽然重要,但是如果以书本为知识之来源,就难免坐井观天了”。陶行知特别看重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活的世界,活的宇宙,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活的问题,活的文化都是活的书,活的知识之宝库。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传承前人所积累的知识,但不可呆读他们的书;另一方面,继承前人的知识要与用活书结合起来,才有新知识的收获。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话是很有精义的。为什么不可尽信书?因为书中的知识有真有伪。思想与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是真知识,真知识的“根”安在经验里,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不从经验里产生的知识是伪知识,伪知识无根可找。但是,我们不可能样样知识都要从自己的经验里得来,所以要用别人从经验里得来的知识写成的书。那么,如何运何别人从经验里得来的知识,而成为我们的真知识,而不是伪知识?陶行知打了个比喻:一种树枝可以接到别种树枝上去,使它格外发荣滋长,开更美的花,结更好的果;同时,把别人经验里发生的知识,也可以接到我们从自己经验里发生的知识上,也可以接活,使我们的知识格外扩充,生活必可格外丰富。之所以能接活,是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从自己经验里发生的知识做枝,则别人的知识才能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这样,别人的知识就是自己的了。若对于某种知识,在自己的经验里,无根可找,那么别人从经验里产生的知识是接不活的。
知识的一部分是在书中,那末什么文字是真知识、什么文字是伪知识,我们看书用书,首先要有所鉴别和选择。陶行知打了个比喻:经验比如准备金、文字比如钞票。钞票是准备金的代表,文字是经验的代表。银行要想正经生意,必须根据准备金发行钞票,不可滥发;学者不愿自欺欺人,就必须根据经验发表文字,也不可滥发。钞票滥发,钞票不值钱;滥发文字,文字也不值钱,滥发的文字,几乎是假钞票。陶行知感叹说:“吾国文人写出了汗牛充栋的文字,青年学子把他们在脑子里装满了,拿出来,换不得一顿饱……因为他们是经验以外滥发的文字,是不值钱的伪知识。……我国先奏诸子如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荀子等都能凭自己经验发表文字,故有独到的议论。他们好比是根据自己的准备金发可靠的钞票……汉朝以后,学者多数靠孔子的信用,继续不断的滥发钞票。甚至于又以所滥发的钞票做准备金,滥上加滥的发个不已,以至于汗牛充栋……”陶行知告诉人们:“二十世纪以后的世界,属于努力探索真知识的民族,凡是崇拜伪知识的民族,都要渐就衰弱以至于灭亡……伪知识是流沙,千万不可在他上面流连往返。”
中华民族的振兴,靠的是真知识,两弹一星、神州六号都是我们民族智慧与真知识的象征、这些知识的获得不能光靠书本,而是靠千百次的试验、日以继夜,连续苦战多少年才能得来。如果东抄西袭,一知半解,盲目照搬别人的东西,那我们的科学永远落人之后,民族的振兴永远没有希望。
4.事与治学
怎样治事?治事与治学有什么关系?治事就没有学问可求吗?治事之人往往流于事务主义,为治事而治事,觉得其中没有什么学问,因而兴趣索然。一个单位或一个群体,总有许多事要办;任何理想,都要通过众多事务才能付于实施。说到底这也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问题。事务主义者忽视理论的指导而陷入事务圈。陶行知讲的达尔文与王木匠的故事对人颇有启发:达尔文与王木匠之所以大不同,就因这王木匠把知识转化成技能,而达尔文则用技能进一步去产生知识,倘使达尔文停止在观察生物的技能上,就不能发现天择学说,终达尔文之生,也不过是王木匠的兄弟罢了。改造社会的经验是逐渐积累的,边实践边学习边研究,则经验与理论便能互相推动,进步无限。这里就有一个实践与理论、治事与治学的相互关系问题。
在生活教育下,治事与治学是一件事,不是两件事。治学而不治事,便陷于虚幻;治事而不治学,难免成为盲行盲动者,无所作为,都是违反生活教育理论的。
5.造和谐的学术氛围
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就提出过批评:“现在教育界的四分五裂是无可讳言的。一校之内,同事变成仇敌;顷刻之间,朋友变成冤家;那疏的、远的、泛的所谓教育界同仁更不必说了,大家拼命夺饭碗、争地盘、斗意气,那真正从事于主张之争的实已如同凤毛麟角了。”争来争去,两败俱伤,一无所成,这于已于社会于国家都是极大的损失。归根到底,追求真理,治学做学问,万万不是追逐名利的事,一当出现夺饭碗、争地盘、斗意气,那真理就放在一边了,哪有真理可寻呢?
学术界是一块是非之地吗?是非有没有衡量的标准?陶行知在1932年提出是非标准:“1.公者是,不公者非。增进大众福利者是,损害大众福利者非。大众福利与小集团福利冲突时,拥护大众福利者是,拥护小集团福利者非。2.真者是,不真者非。3.推动时代前进者是,阻碍时代前进者非。”陶行知提出的这个是非标准,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者最宝贵的品德是服从真理,尊重真理。说理的人,必愿尊重他人的意见,反省自己的主张,同时更有服从真理的勇气,没有服从真理的勇气,学者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自己;服从真理、尊重真理,一切意气便会不消而消,大家心情也会舒畅,以利协作。
中国学界的人数以百万计,是一支了不起的战斗部队,他们的工作成效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像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目前还处在一个小康水平上,怎样使13亿人更加富裕起来,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是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的一件头等大事,想到这点,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得失可计较呢?我们随时要算一笔大账:由于学界的七斗八斗而造成的巨大内耗,究竟还剩下多少力量能有效地为社会服务呢?我们还有多少心思去寻求真理呢?
为了中国的振兴,世界的持久和平,造福子孙后代,我们必须造成一个科学的中国,来完成她的伟大的历史使命,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创造一个有协作精神的学术群体,才能负起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
6.健康也是做学问的重要目的
陶行知指出:“体健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也是做学问的最要目的。”健康是做人、治学做学问的最根本的基础。我们不但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年轻人,阅历浅,经不起社会的风风雨雨,便厌世甚至轻生。1927年初创晓庄师范时,陶行知在燕子砚头立了一块大木牌,上面写着“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用来教育那些对生活绝望的青年不要轻生。陶行知注重人的心理健康,他写的《长青不老歌》值得学者一读:恨则易老,怒则易老,惑则易老,忧则易老,惧则易老,恋则易老,厌学则易老,教倦则易老,没有工作称心则易老,不看有益之书则易老,不跟少年学则易老,不站在前线而甘落伍则易老。陶行知说:“这身体不属于自己,我们的生活是为了民族乃至新人类。”这番话也适用于今天。我们治学做学问为追求真理、为民族和人类服务,这身体一定要留着、爱护着、锻炼着,不使它无谓浪费一点一滴。
7.结束语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做人、治事与治学是不能分割的。行以求知、学做真人,这是人生的真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治学做学问,合理与否、风气之好坏,关乎着民族的未来。我们要发扬治学的优良传统,也要借鉴陶行知生活教育下的治学精神,使学者全面顾及人生,然后才有长足进步,个个都有建树,学陶行知陶,铸就我们的千秋大业,使我们的社会、我们个人都更加和谐,我们的民族才会跨上千里马。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7(1)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