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19027400000003

第3章 论大众传媒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和谐互动关系(2)

2.3对策三:增进媒体与大学生群体的接触,使制作的节目来源于大学生活,反映真实的人和事,真正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媒体的节目要想真正适合老百姓的口味,一定要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媒体和大学生的交流是相互的。一方面,媒体应主动接近和了解大学校园文化。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情况,从全方位了解大学生群体对媒体节目的需求特性。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应该主动地参与到媒体的相关节目中去,对媒体的节目多提意见和建议,成为节目进步的外部影响因素。

首先,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媒体应该多制作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节目。如反映科学家学生时代的记录片、暑假大学生自愿到小乡村扶贫调研、配合团中央新近的宣传主题制作的报道,都能代表当代大学生群体在思想上的发展方向,为他们树立一个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无裨益。

其次,应考虑大学生对媒体需求的多样性。大学生对与科技类、体育类、新闻类等类型的节目都有爱好,且有着鲜明的特征。例如,为在大众媒体上普及外语教学,中央台开辟了包括英语频道在内的众多英语节目。这些节目跳出了纯粹的科教类节目的范畴,有新闻类、文艺类、故事片等等,为学习外语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储存丰富的语言学习知识库。近年反映大学生个人素质、动手能力的相关节目被越来越多的搬上银幕,节目的本身切合大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如“大学生辩论赛”、“机器人足球赛”等,受众就是大学生,针对性很强。

2.4对策四:让媒体插上网络的翅膀,用网络节目吸引大学生

近年来,网络的发展让人们惊呼:新的媒体诞生了。在我国,网络的发展尤其迅速,大学生成为首先“触网”的一族,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目前中国上网用户中绝大多数是21~35岁的年轻人,其比例高达79.2%。此外,媒体小众化发展的趋势尤为明显,大众媒体如何应对这一趋势,改变传统的节目播放形式、栏目设置吸引受众成为广泛关注的课题。

在中国,1996年中央电视台网站的正式开办吹响了电视业进军互联网的口号。随后,国内的各大电视台、报社、广播台纷纷建立自己的网站。但是网站的形式单调、内容简陋、刷新率低等现象,都阻碍了网络作为一个发展迅速被大学生接受的新生代媒体。

尽管如此,网络媒体节目的可选择性、参与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媒体节目发展的巨大潜力。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在晚上7点钟看《新闻联播》,而不是8点呢?如果我们仅仅对《新闻联播》中一条新闻感兴趣,为何要等到看完之前所有的新闻?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有如下推测:“将来我们的曾孙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到剧院去欣赏演员的集体表演,但他们无法理解我们自己的家中也非要同步收视电视信号的经验。”可以设想,将来的网络节目,以大学生为代表的新受群众可以选择网页上on-air(直播),也可以选择on-demand(点播),从而完全支配自己的收视时间和收视内容。

目前发达国家正致力于媒体网络化的开发。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完全的网络媒体出现还需要一段时间。当前国内媒体主要的任务是抓好网站建设,提供大量和及时的节目信息,建立丰富和完善的信息搜索引擎,开展富有特色的网络信息服务,加强网站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3.当代大学生及大学校园文化如何应付对传播媒体的不良影响

大学生,一个世人眼中的“天之骄子”的特殊群体,激情满怀、紧随时代,在每一个思潮交汇,国家变革的历史时刻,无不以弄潮儿的姿态挺力而出。在中国短短的百年大学创学史上从五四运动到一二九运动,从新中国成立初的上山下乡到改革开放初的抵制官倒,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在上述的运动和事件中,稍懂历史的人都能清楚地认识到传媒在这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做足了催化剂的戏份。近代中国,列强纷争,军阀征战,民不聊生,各地革命四起,国外各种先进的思想纷纷传入到中国,深负使命感的大学生首当其冲,投身其中,为强国之梦而奋斗。当时,电视刚发明,尚未投入民用,是广博知识贵族和资产阶级手中的时髦品,唯独报纸,真正得以风行。在被誉为中国报纸黄金期,人才辈出的岁月里,无论革命者还是反动政府,无论是共产主义者还是无政府主义者,无不重视言论的重要作用,办报成了一种时尚和必然。《大公报》对巴黎和社会的真实报道和揭露当局卖国求荣的丑陋行径,《新华日报》对共御日寇的抗日主张的宣传,无不拨动了大学生忧国忧民、投身救国的心弦。建国后亦是如此,知识广播的媒介作用得到了加强。

在和平时代,大众传媒呈现出的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已不容我们忽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付,才能始终保持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先进性,成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主流文化的先锋者和主力军。

3.1对策一:大学生需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同时加强大学校园道德教育,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的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大学生要避免受到传媒的负面影响,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从自身做起。

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有关庸俗短信侵权时谈到:“网络产生之前人类就有肮脏的语言,但道德规范教育人们不该出言不逊,同样,网上也不该出现脏话,从某种程度上说,‘网’和‘嘴’是具有共性的。如今应提倡网德,网德不是法律,不是强制性的,但如果宣传教育得好,就可以内化到人心深处,让人思考并接受。”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在大学校园中还是扮演着重要角色的。

再以互联网为例,它已经走进了大学校园生活,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互动性、随意性以及隐藏在互联网中的不良因素,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带来了许多冲击,面对信息的汪洋大海,汰杂留纯,知所取径,对于在思想上、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是个严峻的考验,同时道德教育环境的优化,不能脱离环境的现实性,搞“卢梭式”的纯粹的、封闭的、与邪恶环境是隔离开来的单一的道德教育环境。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真正优化的校园环境是一个既在主流思想文化的指导下,又与现实的各种文化因素相碰撞、相冲突,可塑性强的青年大学生优化选择。使他们能够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自主鉴别、自主取舍、自主把握,以确立自己积极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行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对道德的正确意识,实行道德行为才能保持长久,经住风雨。

另外,在加强校园道德教育的同时,大学生们可借鉴先辈们的革命经验。由众多志趣相投,有志于变革如今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的大学生结成诸如纯网络文化社团,建立领导班子,制定有关章程,与学校宣传部门相沟通,组织会员探讨辩论切实可行的办法,开展具有指导性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

3.2对策二:立足大学校园文化与大众穿没的链接点,吸取大众传媒的各种精华,为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所用

大众传媒与大学校园文化通过大学生这一群体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相互呼应的互动关系。汲取大众传媒有益营养,对校园文化建设不无裨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要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而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等这些校园文化所涉及方面,无不与大众传媒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密切相关。比如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在2007年推出的“校园文化活动超市”和“校园每日主题活动菜单”就非常受学生欢迎。

大众传媒的有益影响及内容形式,可为大学生社团开展各项活动提供借鉴。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组织的有共同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建立的非正式群体。是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大学生社团很少主动开展有创意有影响的活动,在活动中较多模仿性,娱乐性,带有“书生气”和“孩子气”的痕迹,与创新教育格格不入。针对目前广大学生上网只是局限于QQ聊天,进行网络对战游戏的现状,网络社团可邀请IT业年轻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为大学生提供对网络游戏的正确认识。还可以利用网络阵地,建立一大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网络站点,形成规模。针对网络给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网络给大学生进行类似的教育和宣传,对大学生起警示作用,使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网络对自己会产生哪些负面影响,从而有效避免受到大伤害。同时还可以建议有关部门在互联网上经常举办一些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吸引大学生参加。

大众传媒与大学教学也存在互动性。多媒体教学在高校的日益普及,通过电视网络与教学相联系。学广电的不仅可以通过多媒体欣赏到各种优秀的电视影视作品,还可以通过相关专题调查,学会怎样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学经贸的可以实打实进行网上贸易,这可比单纯的说教不知要身临其境多少;学计算机的,更不必说;学广告的,网上满是现实的实例可以汲取经验。

电视、广播、报纸等对大学校园传媒建设有着大量可供参考之处。校园传媒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之一,起着活跃校园文化,丰富校园生活的作用。校广播台、电视台、校报提高自身业余建设的途径之一就是学习社会上各大媒体的栏目设置编排及管理体系等。大众传媒对校园传媒建设给予了现实发展目标的引导的同时也提升了校园传媒的文化品位、精品意识,有利于营造高品位、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大氛围。

总之,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同样大学生对大众传媒也产生影响。当代大众传媒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满足需求功能超出了指导性功能,信息的工具性越来越低。各种大众传媒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千方百计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的受众顾客群,当然对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内容和形式有自己的要求,因而必然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产品的差异性和个性化,必定要有专门为大学生量体裁衣而定制的文化产品。简而言之,媒介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但目前看来,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仍是主要的和持续的。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群体,大众传媒与大学生的互动关系进而转化为大众传媒与大学校园文化的互动关系。无论从现状还是从发展趋势上看,两者的互补空间存在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1]新周刊杂志社编著.中国电视红皮书,2001

[2]沈建平.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1(11)第19卷

[3]祖嘉合.论校园文化环境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北京大学报第39卷第五期,2002,9(5)第39卷

[4]沈祖芸.中国教育报,2002-2-28(2)

[5]陈晶晶.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校园文化.之江高教专集,2001

[6]贝静红,苗伟伦.发展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诌义,浙江万里学院报,2002,9(13)第1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