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和谐校园的理念与实践
19027400000047

第47章 浅析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1)

杨冬钧

(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杭州310014)

摘要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在分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的基础上,从体育学、心理学的视角研究高校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引起广大师生对体育运动的高度重视,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

当代社会的大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他们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更需要健康的心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不仅是他们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未来社会对建设参与者的要求,而作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渠道,高校体育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何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一项新课题。

1.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其标准

1.1健康与心理健康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明确指出了健康的含义,“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由此可见,人体的健康不仅是指躯体生理上的正常,而且还包括正常的心理和健康的人格。英国心理学家英格里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麦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可见,心理健康包含着人的正常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适当行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个性。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包括:(1)正常的智力。一般来说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对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意味着在智力上处于正常或超常状态,使自身智力能充分发挥出来。(2)积极乐观的情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心胸开阔、豁然大度,热爱生活,乐于进取。(3)健全的意志。学习生活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勇于开拓进取,在意志行动中有主见、有恒心,专心致志。(4)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友,善于与人相处,能正确处理互助和竞争的关系,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乐于助人,有较强的同情心和道德责任感。(5)正确的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对自身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了解和评价自己。(6)适度的行为反应。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个性,对不同情景能做出适度的行为反应。

2.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目前,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然而,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人民日报》以《大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应该引起社会重视》为题,报导了杭州市对2961名大中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发现有16.79%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卫生问题亦有较大幅度上升,大学生高达25.39%。经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适应、学业、人际交往、情感生活、求职择业等方面并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精神疾病呈上升趋势,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经北京16所大学调查,从1978~1988年10年间,因精神疾病休学的比例明显增加,已从1982年前的30%以下上升为40%。第二,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颇高。据于霞、王廷俊在《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调查与分析》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发生率约为67.33%;清华大学大学的普查表明,大学生中认为自己心理有问题的学生约占15%~17%。第三,神经症是主要的精神疾病,而神经症中又以神经衰弱为主。《大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应该引起社会重视》中提及,兰州地区对4868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有8.48%的大学生患神经衰弱症。可见,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归纳为:一是由于大学激烈的竞争以及学习中遇到的挫折,而失去中学时的学习优势,导致学生情绪紧张、焦虑或产生自卑心理;二是环境、角色的变化引发心理冲突;三是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化人格障碍;四是因毕业后就业难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必将产生各种消极影响。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3.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坚韧刚毅的意志、勇敢果断的性格等心理品质作为基础。因此,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在提高大学生个体身体素质的同时,对培养其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无疑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3.1生物学理论的三种观点

第一种理论认为,体育活动引起的体温升高可使人产生短期安静的效果,可使肌梭活动和大脑皮层电活动减少,从而引起放松状态。5min的热水浴可以降低状态焦虑这一事实说明了提高身体的温度可以改变脑单胺(包括肾上腺素、5-羟色胺和多巴宁等神经递质),而抑郁症患者血液中的这些物质含量均较低。第二种理论指出,体育活动可以促使人释放儿茶酚胺,人的儿茶酚胺(尤其是去甲肾上腺素)随着体育活动而增加,而高水平的儿茶酚胺是与愉快和积极的心境状态相联系的。第三种理论认为体育活动能使脑下垂体分泌出来的内啡肽释放到血液之中,并使人提高情绪水平,体育活动具有使人愉快和减少疼痛的麻醉剂效果。

3.2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第一,体育活动可促进身体健康,而身体健康又可提高个体的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因为体育活动给个体提供了体验控制感的情景,也可以使个体从中更多地获得竞争感和成功感,从而使自我效能得到提高。第二,体育活动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由于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烦恼和忧愁,体育活动具有使人忘却这些不愉快的事情,从痛苦的体验中摆脱出来的作用。第三,体育活动可使人产生积极的“变更意识的状态”。它可能发生在活动30~60min 之后,这个状态是个体专心于体育活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