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3.3.1有助于大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使左脑得到充分的锻炼,并使大脑释放啡肽等特殊化学物质,从而提高人的记忆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使大脑获得更多的养分,有助于促进大脑的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的转化能力,从而使人加强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反应性和灵活性。大学生由于学业重、学习紧张,大脑皮层的有关领域常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大脑会产生保护性抑制,因而会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而进行体育运动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脑力劳动引起的疲劳,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3.3.2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体育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能给人以各种体验,激发各种情感。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和生活上的种种压力经常会产生抑郁与焦虑这两种主要的不良情绪反应。虽然药物对某些临床症状的抑郁与焦虑病人来说有一定的作用,但药物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易产生一定的药物依赖性。但是,不良的情绪反应也可以通过某种活动来释放、发泄和转移。近年来,体育运动心理学家大量的研究证实了经常参加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抑郁与焦虑等不良情绪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同时还能给人带来诸如愉快、信心、自豪等情绪体验。
3.3.3有助于在大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目前高等学校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在逐年增高,相对缺少玩伴成长起来的部分独生子女大学生,由于其性格内向、孤僻等原因,易造成交往能力较差。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人际关系疏远的现象。大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容易形成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这个特定的课堂社会中,个人之间,集体之间发生着频繁而激烈的思想和行为交锋,使参加者会经常碰到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由此可见,体育活动在增进大学生的互相交往,克服孤独感,发展社会能力和提高灵活应变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高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与措施
4.1强健体魄,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为物质基础,体育课上,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他们身体正常健康的发展,锻炼强健体魄,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4.2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弱点
要在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心理,这要求教师对学生心理有较细致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如针对学生的厌学思想,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原有教材的欢乐因素,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适当照顾他们的体育兴趣,并利用游戏,竞赛等多种手段增加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兴趣。而对于学生的自卑心理,教师应采取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对于体育差生的微小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反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对于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争取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自己的指标,体验成功的欢乐。
同时,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各种体育项目对心理疾病治疗的作用,便于有效利用。如孤独不合群者可选择参加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赛、拔河等集体项目,这有利于逐步改变不合群、不善于交往的性格;急躁易怒者可选择参加太极拳、下棋、长跑等缓慢而持久的项目,可培养自控能力,稳定情绪;胆怯腼腆者可选择参加游泳、溜冰、拳击、单双杠、跳马等需要勇气的项目,通过锻炼而胆大起来;优柔寡断者可选择参加乒乓、网球、羽毛球、击剑、跨栏、跳高等要当机立断的项目,能帮助确立办事果断的性格;遇事紧张者可选择参加比较激烈的体育比赛,通过锻炼以培养在形势多变情况下冷静沉着的本领。
4.3多种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意志
在运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挑战自身的疲劳以及生理极限的机会,而战胜这种挑战的最坚实的基础是顽强的意志品质。这也是体育运动对形成意志品质具有强大推动力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并结合不同项目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如安排持久的耐力赛可以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安排障碍跨越,可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品质,树立必胜信心,使学生通过锻炼变得大胆而果断。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学生敢于竞争的精神,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失败,锻炼失败者的受挫能力,鼓舞成功者的斗志,培养进取精神。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活动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但正是这种矛盾,能够促使学生为了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而提高原有心理水平,从而推动了心理的发展,培养出优秀的意志品格。
4.4提供自我认识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运动鼓励人去检验自己,面对新的挑战和完成任务的能力,人在运动中一次次地证明自己的能力。教学时,教师应有意创造让学生自我认识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我体验中自我总结,归纳运动要领、技术原理等;在练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判断、自我讨论交流、自我选择,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在自尊、自制和自强的基础上自爱,正确地对待自己、别人和客观世界。而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也具有重大的心理学价值,因为在这一类的活动中,个人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运动个体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因此,教师常以竞赛的形式组织课程,可以让学生在竞赛中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价值,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提高自信心。
4.5优化课堂环境,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他课堂教学,这就为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提供了更多机会。优化课堂环境,建立和睦的师生关系,学生关系,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更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意识。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之间的交往,让他们相互协作,消除封闭心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学生才能养成关心集体、尊重他人、团结友爱的品质。这些品质能够让他们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
5.小结
高校体育是促进健康的有效手段,高校体育应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大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把握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敬研,张平.体育教学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吉林医药医学学报,2005(1)
[2]岳宗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