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有37.1%的被调查学生所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出台前曾公示,10.5%未曾公示,这两项之和接近被调查者的一半,另一半的学生则不清楚是否曾经公示。可见,学校在出台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规章制度时,匆匆公示或根本未曾公示,致使半数以上的学生对相关情况不甚了解。
从对学生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
第一,大学生对学生管理的法律问题普遍具有较高的认识水平,但法律知识还较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大学生思想开放,观念具有激进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他们对法律又知之甚少,信心不足,在具体生活中很难按正确的法治观念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因此,要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
第二,大学生对学生管理表现出较大的参与热情,这种参与热情与现今学生管理参与渠道的缺乏形成鲜明反差。
大学生们希望高校正视他们在学校的权利,凡是涉及学生收费、人身财产和其他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大事,必须有学生自己的声音。学校应建立反馈机制,虚心听取和采纳学生的意见,先调查后施政;出台宿舍管理措施前应先听取学生的意见;涉及学生权益时应主动征求意见;让学生参与管理,行使与校方对等的谈判权,以及住宿问题、收费工作、后勤服务和履行合同义务的监督管理权力,赋予他们与学校各级部门进行沟通的权利,切实了解和解决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合理性要求。
第三,学生对学校规章的理性化认知程度,即对其认同、信任与尊重度较差。
调查显示:有85.4%的学生部分认可学校规章,83.6%的学生认为学校规章部分合理,58.8%的学生认为学校规章部分合法。大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只有受到被管理者的尊重和信赖,才会被自觉地遵守执行。调查表明,学生对校规的认同、信任度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规章制度的威慑性,降低了其说服力。
二、高校管理法治化中的观念碰撞
高校学生管理者是高校有关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对高校学生管理有关的法律问题,会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虽然可能会因地域、学校层次等方面而有所不同,但笔者对5所高校的学生管理者的调查发现,他们有关的想法存在着以下共性:
他们普遍认为:近年来,有关学位、退学等问题纠纷上升,学生一直告到法院,引起较大的社会影响,给高校造成很大的压力,但国家规定高校有办学自主权,高校依照法律、校规管理学校,并没有错。虽然高校正在推进学生管理的法治化进程,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教育部已出台相关规章,但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学分制学校与传统学校存在差异。有学生管理者表示:十几年来,国家政治、经济、教育体制已经发生较大变化,学生也从公费上学到缴费上学,学生管理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学校规章应贴近法规,虽然学校每年都对校规进行修改,但在法律条款未作修改前、在法律尚无明确条文规定的情况下只能沿袭旧的制度。
学生管理者们还表达了对现状的无奈,他们认为高校就是社会的缩影,所有社会问题都可能在高校发生,把责任都推给高校是有失公允的。
他们的差异体现在对以下问题的看法上:
对于学生处理纠纷听证制度,有被访者认为有必要建立,学校也已经或正在构建法律援助申诉、复议制度。学生处理纠纷听证制度是法制化完善,学生维权意识增强的结果,它能促进管理者依法管理。在国外已有相关制度,如美国有大学仲裁委员会,由5~7人组成,其中包含学生。但也有认为其意义不大,理由是听证依据还是学校现有校规,程序上的听证只是在处罚结果可重可轻时有作用。
三、推进高校管理法治化的各项措施
(一)高校管理理念必须注入法治精神和维权意识
高校管理工作的价值导向在过去主要着眼于有效地规范和维护正常的学校教育秩序,而对于如何维护学生的权益重视不够,伴随着我国的法治进程,高校管理的传统理念正在面临新的挑战。
高校管理工作应提高高校全体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高校被管理者——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较强,就会用法律的观点来衡量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管理的全程用法律、制度这把“标尺”来度量;高校的学生管理人员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就能正确理解法的本质,正确认识法律、制度的作用,在具体的工作中就能最大限度地把法律、制度适用于具体人、具体事,提高和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把全部的管理工作纳入法治程序;高校领导班子有了较强的法律意识,就能增强政策观念,自觉以党的政策指导学生管理工作,减少盲目性,增加理性。
(二)加强高校的法制教育,创建良好的法制氛围
高校应确立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高校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就必须坚持依法治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激发学生自主、自立、自强的信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选择空间。基于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教育与社会全面发展关系的科学认识,基于高校的知识、人文优势,高校应该把学生的发展成长放在首位,应当极力营造一种民主、法制的氛围。高校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自主创新和法律意识是人才素质构成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高校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课堂上的教诲,还有赖于高校自身依法治校的实践和氛围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如果学校与学生之间能够清楚地界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并能认真履行;如果学校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平等的民事主体,注意尊重、维护学生的权利;如果学校身体力行维护法制的尊严,严格依法办事,追求公平正义,那么,体现出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精神,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乃至成长发展,所起到的将是说教难以达到的深层次的熏陶作用。
(三)完善法律及规章制度,建立合法的管理程序
正当程序是法治的基本原则,也是法治的基本要求。高校要贯穿法治观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首先,高校必须依法治校,高校的管理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其次,健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必须明确学生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应作为大学办学的第一理念,作为学生学籍管理的出发点。一方面必须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但不光讲权利,权益和义务是伴生的,在充分享有权利的时候不能忘记了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明确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使学校在管理过程中更加清楚地知道该管什么,如何管,怎样要求,如何去做工作;另一方面,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校对学生的处分,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具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确保。
四、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
美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尊重学生自主权,在学生管理方式和方法上,美国各高校注重平等和双向式,特别尊重学生自主权,强调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作用。斯坦福大学早在1921年就实行了“荣誉制度”,新生入学要在该制度的誓词上签字,因而该校任何考试均不设监考教师。该校荣誉制度主席科尔认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的品德,增强自我意识,同时建立了学生和教师间的相互信任。学校的许多管理制度保护学生的自决权、隐私权和言论自由,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必须是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在方式和方法上注意灵活性和多样性,考虑学生的特点、兴趣和需要。同时,美国许多大学都给予学生参加学校事务和管理的机会,许多大学都设有“学生评议会”制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课堂教学等进行评估,促进了学生与学生工作部门的合作,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实际工作能力。
(本文第一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辅导员)
参考文献
[1]黄崴.教育法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杨成铭.受教育权的促进和保护.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3]荆月新.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立法创新.行政与法,2006(6)
[4]谢瑞智.教育法学.中国台湾:台湾文笙书局,1996
[5]别敦荣.论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