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县地广人稀,半农半牧,以牧为主,因此羊皮羊毛的产量极为丰富。在边区布、棉、麻一齐断绝的情况下,皮毛成为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大家都知道,在大生产的时候,边区从中央领导到一般群众,人人都动手纺线线。用什么纺,当然是用羊毛。纺线线干什么?织呢子,织毛布,做衣服,打毛袜和手套,以解边区军民的燃眉之急。就在边区经济处在极端困难的1942年2月,盐池人民创办的元华工厂开始投产。从1942年到1945年,元华工厂用羊毛为边区干部和前方将士制作出衣胎、被胎、绒帽(毡帽)、毛毡、军用毛毯等,共计12万多件,还有大量毛袜、手套、军鞋等等。陕北的冬天地高天寒,当时的干部、战士又多在室外工作战斗,没有这些东西就无法过冬。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头上戴的是元华工厂做的毡帽,身上穿的是元华工厂制的毛衣胎或皮袄,晚上盖的是元华工厂制的毛被胎。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当毡帽送到中央的时候,有些人嫌难看,帽壳平塌塌,帽檐往下吊,都不愿意戴。当警卫员王来音将毡帽拿给毛主席的时候,毛主席把毡帽转过来掉过去看了又看,然后笑着说:“这帽子不错呀,没人戴我戴!”说着就把毡帽戴在头上,还有意到院子里走了一圈,惹得大家都笑了。以后毛主席常常戴着这顶毡帽出外开会、作报告。至今,在延安博物馆还保留着几张毛主席戴毡帽的照片。
1943年,毛主席在延安接见了元华工厂创始人靳体元先生,对他办工厂的行动大加赞扬。
再说甘草。盐池县是全国著名的甘草之乡,在建国前产量极为丰富。所以在大生产运动中,挖甘草也是军民生产的一项主要任务。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警备二团和警备七团在盐池驻防的八年间,战士们一人一天就能挖100来斤甘草。警备二团战士还挖了一棵“甘草王”,有老碗口粗,一丈多长,两个战士抬了回来。当地甘草商给价14万法币,没有卖,后来把它送到延安的边区生产展览会上展出了。
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看到,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中心,这个美誉是并不夸张的。
第三点,盐池人民全力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解放战争中,盐池人民无私奉献,大力支援,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他们先后将上千名子弟送上了前线,不少人在与敌寇的斗争中付出了鲜血和生命。有些还成了无名英雄,虽然牺牲了,但在今天的烈士名单上却找不到他们的名字。
在盐池县档案馆,有一份1940年2月13日的《盐池县扩征工作报告》。“扩征”就是在正式征集之后又增加的数额。这次三边分区给盐池县分配的扩征任务是粮食600石(每石500斤),扩军40名,募集抗日救国券1万元。结果在半个月之内完成了粮食761石2斗2升,超额完成161石多;抗日救国券超额570元。虽然当时老百姓都很困难,但大家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都很踊跃。“报告”中说,征粮都是在大会上一石、两石、七斗、八斗自己报名交纳的。有些贫困户本不应出粮,但他们也报名要求出粮,如四区五乡回六庄的回民,原本不计划征他们的粮,但他们自愿交出10石;三区三乡的赵国珍白报交4石,众人觉得他负担太多,一致提出减少,结果拿了6斗;一区贫困户李三成、姚学林、田举等,也在大会上报名一定要出粮,结果每家4斗。还有实在无粮可交的人,自己报名帮助纳粮多的人把粮送到粮站。扩军,捐款工作也是一样,还互相竞争比赛。父母送子参军,兄弟争相报名的事例到处都有。如,五区一乡乡长牛岳,在大会上首先报名送儿子当兵,带动了全乡扩兵工作超额完成;在二区的扩兵讨论会上,陈七对李万清说:“你家能出一人的话,我家一定出两人!”互相激励的结果,两家的三个青年都当了新战士。这与国民党统治区强拉硬捆“抓壮丁”的情景,是一个鲜明的对照。
在抗战期间,盐池县真正做到了全民动员,成为边区的铜墙铁壁。全县青壮年除了参军参战而外,在家的2000多自卫军(民兵)都组织了起来,少年儿童也组织了少先队。自卫军平时除了站岗放哨、锄奸防特、传递情报而外,还要随时准备协助部队参加战斗。当时的鸡毛信传递,就像运动场上的接力赛跑。信传到谁手里,不管他是正在吃饭或睡觉,都要扔掉饭碗马上就走,绝不能等到饭吃完或者睡到天亮了再走。这似乎成为老根据地人人都懂得的“规矩”。
当时的盐池人民,除了要搞好生产,种好地,养好畜之外,还要负担大量的战地公勤任务。比如运盐,每年打下的几十万驮食盐,全靠毛驴和少量的骆驼,运到五六百里外去销售。边区政府每年分配给盐池县运送公盐的任务在3000驮左右。所以,农民每年都有运送公盐的任务,只要家里有一头毛驴,就要接受一头驴的运量。除了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还要帮助抗战军烈属、工属(干部家属)代耕代种,代交公粮。保证抗工属有较好的生活条件,使前方将士和党政工作人员无后顾之忧。妇女们除了参加生产劳动而外,还有做军鞋的任务,每人每年要给前线将士做几双军鞋。在当时既无布料又缺棉线、大麻的情况下,做一双军鞋实在不容易。但她们谁也不推辞,不甘落后,总要把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纳进做鞋子的千针万线之中。
有这样一组不完全的统计数字:1938年,盐池商会甘草庄在7天之内就募集军鞋500余双;全县还募集羊皮,为前方缝制皮衣142件;1940年,募集救国公债券10570元;1941年完成救国公债券16000元,还超额完成了救国公粮。每年秋收后,群众都争着早交粮,交好粮,一边打碾(糜谷都要碾成黄米、小米),一边赶上毛驴爬山涉水,把粮草送往粮站和前方。如果有人问这叫什么精神?这就是延安精神,是地地道道的延安精神。
盐池人民对于革命战争的支援和贡献,还表现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为革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有经验、有能力、久经锻炼的革命干部,成为日后解放宁夏、建设宁夏、建设新中国的骨干力量。解放以后,从盐池县走出去的老干部,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同时培育了一支宁夏人民自己的武装力量——回汉支队。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队伍转战三边,保卫盐池,进军宁夏,成为解放宁夏以至建设宁夏的一支重要力量。
敬爱的周总理曾经说过,淮海战役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说,陕甘宁边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毛驴驮出来的。
总之,在开创与建设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艰苦岁月中,盐池革命老区的回汉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军队的支持下,建立革命政权,发展人民武装,发挥资源优势,增加生产,支援前线,踊跃参军参战,用热血和汗水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正如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10月26日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的复电所说:“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1936年到1948年,曾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是有伟大贡献的。我庆祝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继续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的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主席的复电,也是对盐池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做的贡献的充分肯定和表彰奖励。
今天,全国都在提倡发扬延安精神。盐池人民的革命精神,也是延安精神的组成部分,盐池县也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之一。因此,我们每一级政府部门、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当继续发扬老区人民的优良传统,牢记两个“务必”,用老区人民当年的革命精神来建设当代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把我们的各项建设工作做得扎扎实实,牢牢靠靠,以继续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让党中央和总书记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