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员
19028800000036

第36章 护理心理学(4)

二、苦闷心理

病员患病住院后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婚姻、家庭、经济等问题担忧,对疾病顾虑重重,对自己的健康过于看重。或住院前对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一旦住进医院认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难以承受这种打击。加之对住院生活的不习惯,认为事事要受制于人,故而感到苦闷、不安、忧虑、烦躁。有的病员天天眼望窗外盼望亲人前来探望。

护理人员要了解病员苦闷的原因,解除客观因素造成的不安。通过交谈了解病员对疾病的认识,消除病员的紧张情绪,在病情允许的范围内,介绍防病知识、治疗方法及预后,使病员对自己的疾病有所了解。护理人员要态度和蔼,耐心解答病员提出的问题,消除病员受制于人之感。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合理安排会客,丰富住院生活,消除病员的苦闷、孤独感。

三、恐惧不安心理

此种心理常常出现在为诊断某种疾病而进行某项检查时及手术之前。病员惧怕检查的痛苦,更惧怕检查后所证实的事实。有些病员对病情估计过于严重,看到别人检查时间过长而联想到自己,产生畏惧检查、又想检查的矛盾心理。表现明显的会出现心跳加快、脉搏细弱、面色苍白、四肢无力、全身出汗等生理功能紊乱的现象。另外,外科手术前、分娩产妇生产时喊叫均为此种心理的表现。

护理人员应设法转移病员的注意力,在进行某项检查或手术前应向病员介绍有关情况,如实施某项检查或手术的目的、大致步骤、大约需要的时间、病员可能的感受以及应注意的问题等,以减轻病员的恐惧。必要时在检查或手术前给予镇静剂,以消除病员的恐惧不安心理。

四、期待心理

由于患病后躯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折磨,经多方求医,才得到住院治疗的机会,病员把一切希望寄托于高明的医术和良好的护理之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工作和学习的渴望,迫切期待早日康复。病员会经常询问自己的病情,对检查、治疗方法不断提出问题,有的私自翻看病历,希望对自己的疾病有更多的了解。

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病员的疑问,使病员对病情有所了解,鼓励病员与疾病作斗争,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在住院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康复,达到病员预期的目标。当病员期待的目标与事实相违背时,护理人员应给予积极疏导,婉言相劝,使病员有心理准备,否则病员的精神上承受不住疾病的打击,会加速病情恶化。

3.4不同年龄阶段病员的心理护理

3.4.1不同年龄病人的心理状态

一、儿童病员的心理特点

(一)分离性焦虑。患病儿童住院治疗,离开母亲或亲人,首先表现为分离性焦虑。尤其1岁以内的婴儿正是建立“母子情结”的关键时期,由于住院而突然剥夺了母爱,患儿心灵上承受了较大创伤,常常出现哭闹不止、拒食、睡眠不安等现象。如果病情需要较长时间住院,则因此而中断母子情意,患儿又会由焦虑转变为情绪抑郁。离开父母的年龄越小,造成心理上的紊乱越突出,患儿可出现冷漠、呆板、口吃、吸吮手指、抽动症等异常表现。

(二)恐惧心理。恐惧是住院患儿又一突出的表现。他们平时对患病和住院没有印象,患病后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母亲不能在身旁陪伴,而由身穿白色服装的护理人员照料,心理上难以适应,稍大儿童常理解为被父母抛弃,因而产生恐惧感。另外,各种检查和治疗带来的痛苦,更加重了恐惧心理。因此有些患儿看到医务人员就惶恐不安,见到注射就哭闹不止的现象是常见的。个别患儿可因此产生逃离医院的想法。

(三)行为退化。住院患儿常有行为退化表现,因为疾病带来的痛苦和折磨,住院引起的恐惧与焦虑,都可以使患儿出现退化行为,如尿床、尿裤、撒娇、拒食、睡前哭闹等现象。

二、儿童病员的心理护理

儿童所包括的年龄范围较宽,心理活动差异较大,临床上应根据年龄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一)婴儿的心理护理。首先护理人员要做到兼护士和母亲于一身,尽量使患儿在生理和心理需要上得到满足,不使患儿因住院而留下精神上的创伤。心理学认为,人际间的接触和抚摸是婴儿很重要的心理需求,有人将这种需求称为“皮肤饥饿”。在家庭中,婴儿的皮肤饥饿感可以从父母的搂抱、抚摸、亲吻中得到满足;在医院里,护理人员应根据婴儿的这种需求,采取多种方式给予情感上的满足,如经常把他们抱一抱,拍一拍,或抚摸头部、后背,与他们讲话、微笑等。这些都能使患儿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变得十分和谐、自然,使他们产生如同在母亲身边一样的安全感、依恋感。这样能使患儿很快地适应环境,消除不良情绪。同时,对疾病的迅速康复也有积极的意义。

(二)幼儿的心理护理。幼儿阶段的患儿已开始懂事,护理人员要主动去接近他们,向他们讲明生病需要住院的道理,帮助他们熟悉环境,为他们介绍小伙伴,设法尽快解除患儿的紧张、不安情绪。游戏是这个年龄组儿童的基本活动,也是最适合他们身心发育的活动形式。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患儿做游戏、讲故事,使患儿感到医院犹如家里、幼儿园一样的快活,以此来分散他们的思念心理。

护理人员对有退化行为的患儿要倍加关怀、照顾,对尿床、尿裤的患儿不要责备,不要讥笑,以免引起患儿的紧张和自卑,要及时为他们更换衣裤、被褥,使他们摆脱困境,注意训练他们的排尿习惯,嘱咐晚间不宜多饮水。

(三)学龄儿童的心理护理。此年龄组患儿已较大,懂得一些事理,入院时可以告诉他们生病、住院、治疗等大概情况,并动员家长一起做好这项工作,让孩子理解治疗疾病的重要性,为他们能顺利入院和安心治疗做好心理准备。

在住院期间,为了不使患儿感到医院生活枯燥、乏味,应组织一些有趣味的娱乐活动,以调节他们的精神生活。如组织看书学习、讲故事、下棋、唱歌、跳舞、做游戏等。还应注意培养患儿的良好情感。在医院集体生活环境中,要提倡病友之间的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在治疗过程中,鼓励患儿要坚强、勇敢。对他们的优点、好人好事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强化他们自尊、自爱的心理。

二、青年病员的心理护理

(一)青年病员的心理特点

1.急躁、焦虑情绪。青年人情绪强烈而不稳定,不如成年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感,疾病发生在他们身上时,由于缺乏心理准备,对他们震动很大,因而表现急躁、焦虑。患病初期往往不能很快地适应病员角色,有时甚至怀疑医生的诊断,如果一旦承认自己有病,又出现忧心忡忡、紧张、不安等情绪。青年大多初尝疾病的痛苦,对病痛反应强烈,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疾病的折磨,他们常以发泄脾气的方式对待疾病,往往迁怒于家长或医护人员。

2.寂寞、孤独感。青年人活泼好动,要求有宽阔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范围,尤其需要刺激感和新鲜感。生病住院后,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住进陌生的医院,这种环境突变会引起许多问题。尤其病房是一个狭小的天地,又有许多必要的限制,周围没有熟悉的同学和朋友,平时又不能常和家人见面,只有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忍受着疾病的折磨,这一切对于他们是很难适应的。

3.悲观情绪。患慢性病或有后遗症的青年病员,会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正在上学者,会因患病中途辍学,深感不如同龄人而产生失落心理。若失学时间较长,又常为自己的前途而忧虑,会出现自卑、抑郁的心理。有的青年病员心理活动更为复杂,他们为自己的前途、工作、生活、婚姻等问题忧虑、痛苦,深感前途渺茫而悲观失望,甚至产生自暴自弃心理,情绪变得异常忧郁,拒绝一切治疗和照顾,陷于极度痛苦之中。

(二)青年病员的心理护理

1.正确对待疾病,消除忧虑。

2.消除孤独感。

3.消除寂寞感。

4.爱护病员的自尊心。

5.满足病员参与活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