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员
19028800000037

第37章 护理心理学(5)

三、中年病员的心理护理

(一)中年病员的心理特点

中年是发挥创造力、在事业上出成果的阶段,因而中年人有较强的抱负和求成心理,同时家庭负担也最重,患病后他们的精神负担较大。其表现是:轻者焦虑、抑郁;重者悲观、激愤。他们为自己工作和事业上的损失而忧虑,为今后能否坚持工作而担心;对家庭生活安排、老人的赡养、子女的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忧心忡忡。中年人在体力和精力上都达到了顶点,开始向老年期过渡。体力的减弱使人感到“未老先衰”,如果患了病,则心理状态发生急剧变化,深感衰老已经来临。有些人常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对各种检查和治疗疑虑重重,非常关心疾病的预后,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则焦虑万分。

中年也是体力和精神上的移行时期(即更年期),患病可以加速这个移行过程的转变,病员表现行为退化。如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医护人员多予照顾;兴趣索然,对患病前感兴趣的事情不再感兴趣;情感脆弱,好发脾气等。除此之外,还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头痛、头晕、失眠、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心慌气短、手足肿胀、怕热畏寒等。

中年人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都比较成熟,对现实有自己的见解,自我评价明确,自我意识发展有较高的水平,对挫折的耐受力和病痛的承受力都较强,他们能较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二)中年病员的心理护理

1.主动关心病员。

2.注意尊重病员的人格。

3.格外关心、体贴更年期病员。

4.创造良好的疗养环境。

四、老年病员的心理护理

(一)老年病员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在入院前多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当发病而住院时,他们对自己的病情估计多较悲观,突出表现为无价值感,对痊愈往往信心不足。

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即动力定型十分刻板,其适应能力差。入院后由于常规生活秩序被打乱而极难适应新环境,常引起焦虑和烦恼。多数老年人对平时能独立处理生活而感到自豪,但患病住院后,许多事情都要依赖工作人员,因而感到失去“独立”而悲观,老朽感油然而生。常表现为不耐烦、易激怒,一点小事可能引起发脾气。护理人员为他们的舒适和健康所做的工作,有时反而遭到他们的拒绝。

多数老年人住院后孤独感和疏离感加重。尤其失去配偶或子女者孤独感更为严重,自悲自怜。有家属或子女的老人,如果他们的亲属不常来看望时,老人会产生被抛弃感,因而会导致性格、行为的改变。

老年人性情比较怪癖、固执。希望被重视、受尊敬,喜欢颂扬他们的功绩,当这些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表现愉快,认为自己仍有存在的价值。

(二)老年病员的心理护理

1.重视和尊敬老年病员。

2.疗养环境应舒适。

3.调节病员的疗养生活。

3.4.2不同病情病人的心理状态

一、急性病人的心理状态

急性病人不仅发病突然,发病凶猛,发展迅速,同时急性病人还面临生命威胁,可能遭受躯体伤残,病人在心理上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意识到危险存在,病人常表现出紧张不安,无法安静。

各类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应给予肯定的保证、支持与鼓励,应尽量避免来自家属、亲朋好友及病友等各个方面的消极暗示,要让病人从心身都感到医疗环境十分安全可靠。

二、慢性病人的心理状态

病人所患慢性疾病种类,病人个体心理特征和社会环境等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与护理要求,经常责怪医生未精心治疗,责怪家人未尽心照顾,好挑剔、易动感情,人际关系紧张。如果病人病前个性内倾者,或遇事对己严、对人宽者,则患慢性病后容易产生自责,感到患病给家庭及他人带来负担,对治疗失去信心,失去生活信念,产生厌世消极意念,呈现出抑郁、自责、自卑,甚至有自杀行为。尤其是老年病人,感到风烛残年,几乎经常想到死去的事。

慢性病人一旦进入病人角色,会慢慢地觉察出这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需要休养、服药、打针和照料。如果慢性病人长期依赖于医生的治疗及他人的照顾,则病人角色作用便会成为巨大的障碍,不利于病人康复,甚至妨碍疾病的好转。

对个性内倾的慢性病人,还需要家属的情感支持,医护人员的鼓励和继续治疗的保证是减轻或消除忧郁反应的最好措施。对这类病人,既要让他们好好休息,又鼓励其进行适当活动;既要劝他们安心养病,又要鼓励其为日后恢复工作或社会生活进行准备,使病人摆脱心理依赖。

三、康复病人的心理状态

康复是患病治疗的过程之一,某些疾病由于病程较长,存在着一个完全恢复到病前水平的康复过程。

有的病人因久病后产生依赖性,希望完全恢复后才出院,误认为出院后健康无保证,会诉说这里不适,那里不好,缺乏自我疗养的信心,希望延长住院的时间。

手术后致残的病人思想顾虑较多,心理活动更为复杂。特别是年轻人残废多会考虑婚姻、学习、前途问题,有的因肢体残缺、眼球摘除,毁容等被迫放弃原来热爱的工作,有的还需整容,他们为失去自身的美而感到忧伤、自卑、愤怒、悲观等。严重者还会产生轻生念头。

精神疾病康复期的病人心理状态更加复杂,由于社会上对精神病的偏见,认为患了精神病而不光彩。病人在疾病过程中,未完全意识到即将面临的逆境,当疾病缓解,近于康复阶段时,会感到许多问题从四面八方袭来。继而考虑的是婚姻问题,未婚者又害怕找不到对象,已婚者怕离婚,学生怕停学,工作人员怕不能胜任原来的工作,又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怕别人讥笑而伤害自己的自尊心。同样,康复期精神病人也可能会感到活着无意义。

对这类病人应加强心理疏导,耐心帮助,用成功的经验去增强病人的信心,用多种方法帮助病人进行认识重建,即认识个人、认识社会、协调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他们能在新的起点上适应工作、生活和环境,减少因伤残而造成的痛苦和不安。

3.5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及其培养

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做好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心理素质所涉及的范围较广,根据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情感、意志、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几个方面。

3.5.1护理人员的情感

对护理人员的情感要求,主要包括下列四个方面。

1.情感的职业倾向性。护理人员要把自己的情感控制到热爱医疗卫生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上,提高对医疗和护理工作社会意义的认识,维护社会角色的自尊感,以激发积极的动机去努力做好工作。

2.情感表达的内涵性。护理人员的情感表达应具有“职业冷淡”的特色,就是有独特的内涵性。

3.情感的深刻性。护理人员情感的变化,对病员及其家属都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这是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应当意识到的。护理人员积极的情绪、和善可敬的表情和举止,不仅能调节病房或治疗环境的气氛,而且能唤起病员对治疗护理的信心,增强安全感,促进疾病的康复。

4.情感的稳定性。护理人员的情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也就是说情感的表达要恒定、牢固和平等。

3.5.2护理人员的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会遇到来自主、客观不同方面的许多困难,医护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自制性。

4.意志的刚毅性。

3.5.3护理人员的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应具备下列能力条件。

1.观察力。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觉。

2.记忆力。记忆力是人脑反映既往经历过事物的能力。

3.思维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使人获得对客观事物规律性和本质的认识。

4.想像力。想像力是人的大脑改造原有记忆中的形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5.表达能力。主要是指护理人员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6.技术操作能力。每一位护理人员都必须具备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

7.社交与组织能力。护理人员在与病员的交往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8.科研创新能力。科学研究对促进医学及护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医学及护理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探索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在探索中求得创新和发展,为提高医护水平、增进人类健康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