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护理员
19028800000056

第56章 儿科学及护理(3)

2.身心状况

(1)躯体表现。患儿疾病表现的轻重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一般在出生后1~2日内起病。常见表现有:①意识状态改变,如激惹、过度兴奋或淡漠、嗜睡、昏迷等;②眼部表现,常有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震颤等;③呼吸改变,即呼吸增快、减慢、不规则或暂停等;④颅内压增高,表现出脑性尖叫、前囟隆起、角弓反张、惊厥等;⑤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射差;⑥肌张力改变,早期增高,以后减低;⑦出现黄疸和贫血。

(2)心理状态。由于家长对本病的严重性、预后缺乏认识,以及孩子存活后留下不同程度的伤残,家长对患儿疾病的严重程度、未知的病程进展及结果感到茫然,会出现焦虑、害怕、担忧、悲伤、愤怒、失望的心理反应。有的家长甚至会做出遗弃孩子的选择,来摆脱自身的痛苦,由此带来某些社会问题。

【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1.不能维持自主呼吸与颅内出血使呼吸中枢受累、呼吸暂停有关

2.家庭应对无效:无能性与疾病的严重度和未知的病程进展及结果有关

3.潜在并发症:颅内高压症

【预期目标】

1.颅内出血逐渐减轻,呼吸形态正常,无呼吸暂停现象。

2.家长获得相关的医疗信息和心理支持,心理压力减轻,能正视现实,正确应对。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保持头高体位,将患儿头肩部抬高15°~30°角,并予侧卧位,避免垂头仰卧的姿势,以防止出血加重和减轻脑水肿。凡是需要头侧位时,整个躯体应与头部保持同一侧位,使头部始终处于正中位。应避免平卧头侧位,否则将压迫颈动脉。

(2)维持体温稳定,置患儿于中性温度的环境中,避免体温过低,减少氧的消耗。

(3)保证热量供给,病重者可适当推迟喂乳时间,根据病情选择乳瓶喂乳或鼻饲喂养,或全静脉营养,防止低血糖发生。

(4)密切观察病情,注意生命征、意识状态、活动、肌张力,以及瞳孔对光反射和各种神经反射等变化,注意前囟是否隆起、有无惊厥等。新生儿惊厥多表现局限性微小抽搐,如眨眼、口角搐动,应仔细观察。

(5)鼓励家长提问并表达害怕及担忧的原因,耐心解答家长所提出的问题,做好心理护理。向家长解释颅内出血的严重性、预期病程、治疗效果及预后,并安慰家长,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和焦虑程度,增强家庭的应对能力。

2.对症护理

(1)配合医生做好防止脑组织受损程度加重的护理。①保持安静,患儿应绝对静卧。②合理用氧,避免低氧血症所致的脑血管自主调节功能受损和毛细血管破裂,减轻脑出血程度和脑水肿,根据缺氧程度,选择不同的用氧方式和浓度;③按医嘱正确使用药物。

患儿多有脑水肿,故静脉输液时,液体量宜少,以保证满足基础需要为准。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维持有效呼吸。频繁呼吸暂停者,应使用呼吸机维持呼吸。每小时监测1次呼吸机设定的参数指标;每2小时评估1次呼吸状况(频率、节律、深浅度及有无呼吸暂停);以及监测动脉血气分析等,以便了解是否存在低氧血症。

【健康教育】

1.向家庭提供有关的医疗信息,建议家长尽早带孩子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及早发现脑损伤引起的异常,预测婴儿后期的性格和中枢神经系统情况,尽早采取护理干预对策。

2.强调出院后应继续服用促使脑细胞代谢的药物,以恢复脑细胞功能。若有后遗症出现,应尽早指导功能训练。指导家长对有智能低下的患儿及早进行智能的开发,配合理疗进行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以改善后遗症症状。

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是指体温不升、皮肤发凉,皮肤、皮下脂肪硬化与水肿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尤以早产儿多见。本病主要由寒冷、早产、感染、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

(一)临床表现

多于出生后1周内发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发凉、变硬、呈暗红色,有的呈凹陷性水肿,不易捏起,如橡皮样,大腿外侧最先出现,以后延及整个下肢,臀部、下腹部、面颊、上肢,严重者全身受累。全身冰凉、反应差、哭声低或不哭,吸吮困难,尿少或无尿。心肌受损,心音低钝而慢,体温不升。

(二)治疗

1.复温。严格遵循逐渐复温原则,轻者可用温暖的棉被包裹后置于24~26℃室温中,自然复温;重者置于27~28℃的暖箱中,每1小时提高箱温1℃,至30~32℃,体温达到36℃,一般在12~24小时内使体温恢复正常。

2.供给足量的热量和水分。能吸吮者,可直接喂母乳;不能吸吮者,可用滴管或鼻饲,每次5~10mL,每2小时一次。

3.药物治疗。为防治感染,可用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

(三)护理

【护理评估】

1.致病因素

发病前常有寒冷损伤、早产、感染、缺氧和摄食不足等因素的存在。

2.身心状况

(1)躯体表现常于出生3日内起病,表现为:①低体温,②皮肤硬肿;③多器官功能损害。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提供适宜的环境,调节室内温、湿度,使室温保持在24~26℃,湿度达55%~65%,注意观察暖箱内的温、湿度,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在转运新生儿时应有合适的保暖措施,吸入的氧必须加温、加湿,输入的液体也应加温至35℃左右。

(2)密切观察病情,观察体温、心率、呼吸、反应、哭声、吸吮力、尿量,皮肤硬肿范围;有无感染的征象;有无DIC的早期表现,如脐部或穿刺点渗血、皮肤瘀斑、呕血、黑便及尿道出血等;有无肺出血表现,如呼吸突然增快或呼吸暂停、呼吸困难、发绀、肺部细湿啰音、部分病人鼻孔或口腔流出血性或棕色液体等。若有异常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同时备好抢救物品及药物。

2.对症护理

(1)持续低体温对机体损害极大,正确复温可以防止多器官功能受损,故复温措施是护理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关键。

(2)提供能量与水分,保证能量的供给,增加机体的产热过程,是纠正低体温的重要措施之一。

(3)对有窒息史、感染合并缺氧及休克的患儿,应供给充足的氧。

(4)本病患儿出现持续低体温时,可使机体免疫能力下降,易发生感染。

(5)积极配合医生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按医嘱正确使用药物,并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与疗效。

【健康教育】

1.向家长介绍预防本病的知识,指导或示范家庭简易的保暖方法,如新生儿居住的室内应放置干湿温度计,便于随时观察温度的变化,使环境温度不低于24℃;用温暖小棉被包裹时应厚薄适度,使用热水袋时应保持水温在40~60℃,或者采用母怀取暖等有效的保暖方法。

2.向社区、家庭宣传孕期保健的重要性,提供有关孕期保健的医疗信息,对尽早干预早产和宫内缺氧的发生十分重要。

3.提供新生儿保暖、喂养、预防感染等育儿知识的书面资料或录像,指导家庭成员学习育儿知识,从而消除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的高危因素。

7.2.2营养缺乏性疾病

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日光照射不足,维生素D摄入不足,生长迅速及疾病的影响使钙磷代谢失常和骨样组织钙化障碍,骨的生长停滞造成的,严重者产生骨骼畸形,甚至病理性骨折。

(一)临床表现

早期常有易激惹、烦躁、夜啼,多汗和枕部秃发。病情发展可见肌张力低下,韧带松弛,出现腹部膨隆,肝脾肿大。3~6个月内以颅骨软化多见,按之有乒乓球样感觉。6~9个月后形成方颅、十字颅、出牙与前囟闭合延迟,并可见肋骨串珠和鸡胸,肋骨下缘外翻等。学走后受重力影响出现下肢弯曲呈“O”形或“X”形腿。经治疗后可恢复正常。

(二)治疗

1.维生素D疗法

2.治疗前和治疗同时应补充钙剂

(三)护理

【护理评估】

1.致病因素

(1)日光照射不足。是本病最常见的原因。由于紫外线不能透过玻璃窗,故缺乏户外日光照射可造成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居住在日光照射受干扰较重的地区,如我国北方(冬季长,日照时间短,紫外线强度较弱)及城市高层建筑密集、大气污染(烟雾、尘埃等)较重的地区等,均可导致日光照射不足而发生本病。

(2)维生素D摄入不足。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较少,乳类中含量也少,不能满足小儿生长的需要。若单纯乳类喂养,未添加含维生素D的辅食(如鱼肝油、肝、蛋黄等),同时缺乏日光照射,则易患本病。

(3)体内储存不足。早产或多胎婴儿及母亲在妊娠晚期缺乏维生素D,可使婴儿体内储存维生素D不足,加之生长发育速度相对较快,易造成维生素D缺乏。

(4)生长发育过速。婴儿生长发育过快,使维生素D需要量增加,造成相对不足,可发生本病。

(5)疾病影响。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严重的肝、肾损害造成维生素D羟化障碍,使维生素D不能发挥其生物效应而发病。

(6)药物影响。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可使体内维生素D加速分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影响其生物效应;糖皮质激素有对抗维生素D转运钙的作用,若长期应用可诱发本病。

2.身心状况

(1)躯体表现

神经、精神症状:多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发病,主要表现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多汗,因汗液刺激,患儿常摇头擦枕致枕后脱发形成枕秃。

骨骼改变:主要是正处于生长中的骨骼发生病变,多在维生素D缺乏数月后出现。①头部主要表现为颅骨软化、方颅、前囟过大或迟闭、出牙延迟或顺序颠倒等;②胸部主要表现有肋骨串珠;③四肢表现有腕、踝畸形;④脊柱畸形及扁平骨盆。

肌肉、韧带松弛:严重低血磷导致肌肉糖代谢障碍,使全身肌张力减低、韧带松弛,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延迟

其他表现:重症患儿脑发育亦受累,可有表情淡漠,言语发展迟缓,条件反射形成缓慢,神经系统发育落后;免疫能力低下,常并发感染;可有贫血及肝脾大等表现。

(2)心理状态患儿多为3岁以下小儿,一般不需住院治疗,心理变化不突出,但有烦躁及睡眠不安;激期患儿可出现感知发展滞后;重症留有骨骼畸形的患儿,随着年龄增长,对自我形象的感知及其运动能力与同龄人的差异逐渐认识,可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其心理健康及社会交往。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1)环境要舒适、安静,保证患儿足够的睡眠;应保持居室的清洁卫生,室内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根据气温变化,为患儿随时增减衣服,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2)做好皮肤护理,对多汗的患儿要勤洗头,勤换内衣、被褥和枕套,保持皮肤清洁,减少汗液刺激引起的皮肤不适。

(3)重视心理护理,面对患儿的烦躁哭闹、睡眠不安,护理人员要有爱心和耐心,多搂抱、抚摸患儿;平时多带患儿到户外活动,既接触日光又接触外界事物,可增加感官刺激,促进患儿心理发展;对留有骨骼畸形并产生心理障碍的年长儿,要多指导其矫正的方法,寻找其长处给予鼓励,找回自信,增强其受挫的应对能力。

(4)注意病情观察,重点观察用药后有无维生素D中毒的表现,如患儿出现畏食、恶心、倦怠、烦躁不安、低热等,应及时与医生联系,考虑停药;还要观察有无低钙抽搐;对胸部骨骼畸形严重者要注意观察有无呼吸功能异常;注意有无呼吸系统感染及其他感染的表现。

2.对症护理

(1)按医嘱给维生素D药物。

口服给药:初期每日给维生素D5000~10000u。

(2)根据不同年龄及不同季节,指导家长选用不同方法,携带患儿进行户外活动,接受日光照射,夏季可在树荫或荫凉处进行,其他季节可多晒太阳。

(3)及时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提倡母乳喂养,无母乳者哺以维生素D强化牛乳或乳粉;添加富含维生素D及矿物质的辅食,如鱼肝油、瘦肉、肝类、蛋类、豆类等。

(4)防止骨骼畸形及骨折,激期患儿骨骼较软,应避免小儿过早、过久地坐、站、走,适当限制小儿活动,平时鼓励患儿多取卧位,睡卧时应注意姿势,以免发生加重骨骼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