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回族经济研究
19030200000048

第48章 试论回商文化及其时代意义(2)

而云南的回族商人也异常活跃,当地的回族商人托运土特产到缅甸、泰国、越南等国进行跨国贸易,获利甚丰。同时,一些回族商人还深入到交通不便、山大沟深的傣族、藏族、白族、彝族地区进行民族间贸易,并与这些民族长期友好交流,互通有无,甚至确立姻亲关系,逐步在当地居住繁衍,成为多民族文化交界场域中“傣回”“藏回”“彝回”“白回”等跨民族文化族群,成为云南回族商人与各个兄弟民族商贸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当地的回族商人还沿着西南商贸通道和马帮的行走路线,或从大理、保山、腾冲到缅甸,或从德钦出发到拉萨、尼泊尔进入印度,或从思茅、普洱进入西双版纳,再进入缅甸景东、仰光出海到印度及波斯湾沿岸国家,将西南的贸易通道不断地延伸和拓展到东南亚、西亚国家及地区。而居住于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的回族商人,则在中俄边境以贩运牛羊、皮毛业为主,他们的开拓精神使回商具有了鲜明的国际性,商贸经济已经走向了跨国贸易,这些经济实践活动为推动近现代中外贸易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近代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回族商贸经济发展的地域更为广阔,遍及城乡各地,经营的商品内容更为丰富,商业经营的地域特色更为突出,乃至出现用商业资本来兴办实业,使商业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回族商贸经济中,在上海、江苏、云南、湖北、河南、北京、河北、天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的回族聚居地,出现了一批具有近代化经营特征的回商企业和商号,普通的回族商人更是遍布祖国各地,在许多经济领域内都焕发出积极进取、艰苦创业的民族时代精神。特别是在西北地区以及云南等地的回族商贸经济有了更深、更广的发展。

总之,作为具有经商传统的回商,其悠久而生生不息的经商传统历久弥新,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元明清时期,一直到近现代,回商作为一个极其活跃而独特的商业经济活动群体,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对外友好商贸交流,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回商在当代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承载和发扬着回商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商业经济智慧的现代精神。

1000多万回族“大分散、小集中”于中华大地,回商立足于全国各地回族聚居地区,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大批回族商业经营者和民营企业家群体脱颖而出。回商不同于徽商、晋商等地域性特征鲜明的商人群体,回商在全国范围内来看,是超越了地域性,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广泛性、多样性等时代特点。回商不仅遍及全国各地,而且有些回商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参与到了全球性主流经济活动中。

自改革开放以来,回商的商贸经济活动与实践有了前所未有的开拓和发展。回族商人积极参与多种经营行业,诸如开发矿产资源、投资农贸市场建设、发展清真餐饮业、成立商贸公司、推出特色产品、参与旅游服务、联合开发房地产行业、参股开发水利、电力资源市场、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等,都有许多回族商人开拓进取的身影。在陕西西安市,河南沁阳市水南关、桑坡,甘肃省张家川、临夏市、兰州市,新疆昌吉市、米泉市,宁夏吴忠市、同心县,云南通海、昭通,河北大厂等地的许多回族商人都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许多回族商人具有超前的市场意识,具有很强的市场营销战略,眼光远大,积极开拓海内外市场,建立了规模不等的经济实体,成为推动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在回商传统的经营行业当中,具有民族特色和优势的清真饮食、皮毛加工等行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回族聚居的城市中,清真餐饮业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消费,在某些地方还成为发展旅游业的支柱。例如西安市内莲湖区“回坊”饮食业街道,已经成为中外旅游观光者的必到之处;兰州市内大大小小的清真餐馆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和外来人员的饮食生活,回族的清真饮食已经成为兰州市一道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亮丽风景线。与此同时,回商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中,经营规模和档次都有所提高。特别是在推出西北地区土特产加工、开发房地产、交通、旅游、传统农业、兴办水利水电工程、兴修公路、创建纺织品、鞋材鞋业、建筑建材等企业方面,都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回商和回商企业、公司。例如青海省、甘肃省的回族将各种诸如冬虫夏草、贝母等中药材长途贩运到东南沿海甚至印度、尼泊尔、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韩国及台湾等。海南三亚回族在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当地旅游服务等领域一直处于领军地位。而云南回商的矿产开发、蔬菜种植和贩运,使他们成为当地各民族中较早致富的民族,并帮助其他各民族沟通发展。回商的时代创业精神和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经营理念、经营智慧,正在与时代和经济发展需要同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利用当地回族聚居的地缘优势、民族优势,将发展清真食品业作为支柱产业。从事这些行业的主要是区内各地的回族经营者,清真已经成为宁夏叫得响的品牌。目前,宁夏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体户达1.2万多家,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宁夏已经涌现出夏进乳业、维维北塔乳业、纳氏肥牛、马斯特羊绒、盐池荣宝和贺兰山清真羊肉等一批加工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58家,营业收入总额13亿多元,形成了清真牛羊肉、乳品、皮毛羊绒等主导产业。其中列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5家。年加工鲜奶能力达50多万吨,加工牛羊肉12万多吨,二毛皮100万张,羊绒1500吨。直接带动了畜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

同时,宁夏已经拥有肉牛肉羊、各类畜禽及其产品的专业和综合交易市场100多个,辐射全国,建立起了大型现代化清真牛羊肉加工企业10家,具备了与国际接轨的条件。目前,全区已形成了银川纳家户、灵武涝河桥、平罗宝丰、西吉单家集等享誉西北乃至全国的清真牛羊肉批发市场。宁夏的清真乳业也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已经形成了银川、吴忠两个奶产业带,夏进等27家清真乳品企业使宁夏乳制品跻身全国前茅。而宁夏南部山区的土豆生产量大,淀粉含量高,加工食用品质好,深加工潜力很大,被称为宁南山区广大回汉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豆”,种植与加工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良好。

在宁夏清真产业的发展中,当地回商与汉族等兄弟民族团结互助,和衷共济,携手共进,在市场经济中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宁夏地方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小结

回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商业精神、商业传统与商业文化,回商的精神是中国回族爱国爱族、奋发向上、开拓进取、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的民族精神的缩影,更是回族胸怀豁达、刚健自强,珍视民族友谊,善于吸收和学习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实践经验,以及重视商业经济、追求两世吉庆的民族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和实践。

回商文化是“二源合流”的商业经济文化,回商文化秉承了伊斯兰文化中注重经营现世、重视商贸的优良传统,强调了人类作为真主在世界的“代治者”,必须“在大地上寻求真主的恩赐与机遇”,以自己的辛劳和智慧获得正当合理的财富是穆斯林义不容辞的“天命”,公平经营、诚信为先是成功之本,也是完美自身信仰和实践的具体体现。同时,又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义务和责任,每年都必须从自己增长的财富总额中拿出一定的份额,接济社会上无助的孤寡老人、贫病交加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支持和资助社会公益事业更是一种值得赞誉和鼓励的嘉行。同时又拥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经商”“讲求信誉”“公平贸易”“经世致用”“济人利世”的优良传统,无论顺境、逆境,回商都能够忍辱负重、顽强拼搏,而且着眼长远,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回商在漫长的生产实践和商贸经济活动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客观而全面准确地总结回商文化的内涵、意义和时代特色,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扬光大,这是回族人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与兄弟民族一道,团结奋进,继往开来,走国富民强必由之路的巨大精神推动力与文化资源。通过发掘、弘扬回商文化,展现回商从历史到现在的精神风采、创业轨迹,总结历史经验,扬长避短,进一步为繁荣民族地区的商业经济活动提供更好的文化助推力。同时,可以使回商文化立足宁夏、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进而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为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提供优良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龙婧译,群言出版社,2007年。

[2]赖存理:《回族商业史》,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年。

[3]喇明智:《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年。

[4]高慧珠:《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5]殷俊玲:《晋商与晋中社会》,人民出版社,2006年。

[6]田兆元,田亮:《商贾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

(原文刊载于《回族研究》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