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回族经济研究
19030200000050

第50章 云南回族的对外贸易(2)

1868年由于清军阻挠,滇缅通商阻滞,曼德勒、八莫棉花堆积如山,影响缅甸经济,因此缅甸政府也急于开展滇缅贸易。大理政权在蒙化、凤仪等地开办石磺矿运销缅甸,换回棉花利润优厚,“每驮石磺可换一驮棉花,开采一驮石磺仅花工银一两,而运往缅甸换得一驮棉花,可值银六七十两,约有五十倍以上利益,为军需国用所出焉”[14]。政府在保山、腾冲、缅甸都开有大花店,如在缅甸曼德勒开设有“元兴”“元发”两座花店,还通过汉族大商人李大新爷开的“永裕号”,汉族杜大老板的大马帮和他在保山、缅甸商号,代政府做棉花生易。由于杜文秀实行奖励与缅通商的政策,入缅贸易的回汉商人增加,在曼德勒设立了大大小小的回汉商号。曼德勒清真寺里的阿洪赛义德·阿卜杜拉是滇西起义政权的商业代表和政治代表。驻守腾越(腾冲)、缅宁(临沧)、云州一带的回族将领为筹措军饷,也派马帮入缅贸易,在曼德勒也有自己的代理商。1868年,清军李国珍手下的汉练王正开攻下腾越镇安所时,截获回商货驮骡马千余头之多,可见当时与缅通商规模之大。由于川缅商路畅通,大理首府人烟稠密,商贾云集,呈现空前的繁荣景象。据杨范修老先生说:“当时大理城有一万多户,九街十八巷到处热闹,南门外还盖了许多商行,供川商和外商租用,城内多数回族和部分汉族都从事商业、纺织业等,那时商业是很兴旺的。”[15]

(四)反清起义失败后至新中国成立前,恢复经济,再度兴起马帮对外贸易

从1874年反清起义失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70多年中,云南回族艰苦创业,再度兴起马帮“走夷方”,成为恢复回族经济的主要途径。但是随着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1938年滇缅公路通车后,从保山腾冲入缅马帮大部分为汽车所代替,马帮逐渐转向思茅—缅景栋—泰国、临沧—缅腊戊、曼德勒—泰国;思茅—猛腊—老挝丰沙里—泰清迈,大理、丽江—中甸、德钦—西印度或经拉萨—尼泊尔—印度的马帮运输。

1874年,杜文秀起义失败,全省回族遭到大屠杀,滇西尤为惨重,百里逃一,全部家产包括回族经营的大小商号全部当“逆产”“叛产”没收。滇南回族1856年起义前后遭屠杀,人口锐减,活着的被迫离开家园。由于马如龙、马德新降清,准许“归业”,但归回时财产一空,归还的是些不好的田地。当时许多人被迫逃往缅甸腊戊、曼德勒、泰国清迈投靠亲友帮工或做小本生意定居,出现了回族村落,兴建了清真寺。许多人逃到了傣、藏、彝族地区,得到当地群众掩护、帮助生存下来。如逃到西双版纳流沙河边建立的曼赛回(银裤带回族寨)。曼赛回和曼乱回两个回族寨住地,正是从思茅、西双版纳到缅甸景栋的必经之地,流沙河上的竹桥一到雨季被洪水冲垮,人马不能通行,影响了傣族人民和内地商人的过往,回民经傣族土司同意帮助修了一座常年通过的大木桥,并在村里开设马店、饭店,制革做马络头、皮条等,村里也有人到缅甸做生意。逃入藏区的回族在德钦、中甸城和安男、水磨房、兰家村等形成回族聚居区,后来他们兴起马帮贸意,从中甸、德钦经西藏进入西印度或从拉萨、尼泊尔到印度帮工、做生意。他们运去内地土特产品、皮革制品,带回西藏的药材、英国人在印度生产的各种布匹到内地销售。

滇西虎口余生和滇南“归业”的回族人民,都面临着艰苦创业,重新恢复经济的问题。根据传统经验要迅速恢复经济,只有冒险“穷走夷方”,再度兴起马帮到缅泰等国贸易,如洱源县回族聚居士庞村在《马良臣墓志》中说:“清丙辰之际,地方变乱,兵戈拢,所有先祖遗产荡没罄尽,乱后承平兄弟七人仅二人归故里,彼时居无所住,食无所耕……后专事经商,尝出国谋生,仅岁一归,历暹罗曼谷仰光所属,足迹踏遍省内迤南、迤西各地,无处不越,数年间家道勃兴,人口繁殖,创置田亩,启建屋宇。”全省各地回族也开展了马帮贸易,经几十年的奋斗,出现了一批资金雄厚、信誉卓著、作风诚实、经营灵活的外贸大马帮、大商号。

1.马帮对外贸易

滇西:保山的马应才、闪春福、李行兰等马帮,每个马帮拥有骡马最少一百匹,最多的二三百匹,往来于昌宁、镇康、耿马与缅甸间进行贸易。腾冲县观音塘解放前38户,除5户搬到缅甸做生意外,其余33户男人都到缅甸挖玉石、开饭馆,乌索坝回族农忙时在家生产,农闲时挑些土特产品到缅甸做生意。施甸县西山回族村解放前全村62户,几乎每家都有几匹马,全村马帮200~300匹,除一户务农外,每户都有人常年在缅做生易。凤庆县营盘镇的回族解放前70%的户靠马帮到缅泰贸易。永平县曲碉回族乡792户,三分之二人家以赶马驮运为生,每户有10多头骡马,少的也有三五头,往来于保山、腾冲、缅甸,营运或帮商号驮运棉花、洋纱、布匹、石磺等商品。巍山回族一半以上是马帮对外贸易,他们驮药材、石磺、土布、土碱等到缅甸销售,运回棉纱、煤油等,获利甚厚,回族经济很快发展起来,重新买回“叛产”土地。据统计1949年前全县有马帮150多个,其中回族经营的马帮100多个,拥有马匹5600多头。仅回辉登一村1920~1945年间,到缅泰等国外贸易的大户朱映堂、米文彩、忽德成、朱玉秦、马明宗五大马帮,每个马帮拥有250匹以上,每个马帮的资金均在万元以上半开。解放前夕该村大地主兼大商人忽超龙一户拥有骡马90多匹,每次经营棉纱、茶叶、大烟达数百驮,拥有资金滇洋100多万元,成为该村巨富[16]。楚雄回族聚居区马家庄、金家屯和勤粮桥一带,也擅长马帮“走夷方”贸易,他们驮着土特产品从南华、景东到思茅,进入缅甸、泰国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