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回族经济研究
19030200000076

第76章 上海地区的回族及其经济活动概述(2)

(二)清真食品业

这是同回族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传统行业。它是由牛羊菜馆业、鸡鸭熟食业和清真茶食业组成的,是近代活跃在上海市场的三大服务性传统行业。所经营的内容和品种无不与都市人民(包括回族在内)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上海回族经济活动中最有活力的行业,它在整个上海回族的商业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由回族经营的这三大行业总数为469户,占回族商业总户的38.63%。

1.牛羊莱馆业。这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牛羊业作坊发展的基础上兴盛起来的比较有影响的清真行业。起初牛羊业叫做“牛庄业”,当时的牛庄业既宰牛羊,门市供应,又兼营面点、饭菜。据回族老前辈回忆牛庄业作坊和摊号,全市有百余户,其中屠宰、批发20余户,挎篮走街串巷、零售摊位80余个。它的兴起,使上海的回族穆斯林食用上有清真“刀口”(阿洪诵经宰的)的牛羊肉,同时也为牛羊肉菜馆的货源渠道提供了重要保证。

民国以后,随着上海的市场经济繁荣,回族经营的牛羊肉菜馆日益发展起来,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上海回族开设的牛羊肉菜馆、摊柜等280余户(绝大多数为牛羊肉面点和饼馒摊柜),其中有不少馆子设在沪上繁华地区。今金陵东路及其两侧一带,当时为华商批发号集中地区,一位叫展镇元的回民在这里开设了鸿兴泰清真牛肉铺。1915年完工的今延安东路,是以洋行著称的商业大街,此街附近就开设了好几家清真菜馆店面,著名的洪长兴、青梅居、群丰、回风阁等清真牛羊肉馆都兴起于此。还有繁华的东新桥(浙江中路一带)、南市的方浜路、民国路(今人民路),以及消费层次比较低的沪西曹家渡、小沙渡等地区,回族都先后开设了清真菜馆和不同层次的摊柜等。当时为增强清真牛羊肉菜馆业实力,扩大清真菜馆业的影响,在沪上各清真寺教长及伊斯兰教社团的支持下,该行业的回民店主走上了联合之路。据当年的一则报道称,1936年成立了“清真牛肉饭菜业同业公会”,并隆重召开了成立大会。市商会负责人出席成立大会,表示支持。浙江路清真寺教长哈德成大阿洪、福佑路清真寺教长达浦生大阿洪,以及上海回族知名人士宗棣棠、杨莲生等出席成立大会,表示祝贺。当时参加同业行会的回族会员已有70余户。可见其实力和影响之大。

近代,上海回族从事清真牛羊肉菜馆业的著名馆子有10余家,大多是在民国以后至1936年前后创办起来的。所谓名馆子、名店,是指烹饪技艺高超、风味别具一格、清真特色浓郁等。可以说这些馆子比较集中反映了中国三大清真菜系的主要精华,即以炸、煮、烤为主,口味醇香浓厚的西北地区菜肴;以涮、爆、烩为主,操作精细的北方(长江以北)菜肴;以风味多样、南北交融为特点,口味清淡的南方沿海地区菜肴。三者虽然都以牛羊肉为主料,并代表了各地风味的清真菜,但是,因较长时间落户上海,海派饮食文化的魅力,对清真菜肴不能不产生影响。所以,上海的清真菜已融会了南北风味,继承并丰富了清真菜的内容,其用料不仅仅是牛羊肉,而多偏重于海鲜、河鲜如鱼虾之类的沿海地区菜肴。故时人称其为“海派清真菜肴”。

2.鸡鸭熟食业。这是近代上海回族传统的清真行业之一。它始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到了民国以后,上海回族从事清真鸡鸭熟食业的店面逐渐扩大到全市。据统计,近代上海的主要鸡鸭熟食店,几乎全系回民开办。到新中国成立时,全市的清真鸡鸭熟食店尚存34家。

上海的清真鸡鸭熟食业,源自南京,绝大多数是南京籍回民开设的鸡鸭店铺。他们带着名师传授的技艺来到沪上,有的总店在南京,上海设分店,字号不变。这是因为南京的清真鸡鸭业,自明代以来就闻名全国,如饮誉全国的南京板鸭,白净而胚肥。今河南路上的“恒源东鸡鸭店”,店主是南京马恒源字号的老板,被称为上海清真鸡鸭业的“先驱”,每天经营的有清真“刀口”的零售熟货,冠于全市同行业。逢冬季,南京板鸭应时上市,恒源东的货源全来自南京总店,所以上海的清真鸡鸭熟食业与南京的同行业历来就有密切的“亲缘”关系。除了南京籍回民操此业外,还有镇江籍回民,他们在上海也分别开设了一些鸡鸭熟食店铺,其技艺和风味,在沪上也属于一流。从20世纪30年代至上海解放,上海的清真鸡鸭熟食店、摊,已遍及全市,南市九亩地一带,清真熟食店盈街满巷,字号林立,并不断向周围地区扩展,进入到法租界、英租界,以及沪西小沙渡地区。

3.清真茶食业,亦称清真糕点业,其影响虽不如牛羊肉菜馆业、鸡鸭熟食业那么大,但在近代上海回族经营的清真食品业中也是值得一提的。据统计,上海回族从事这一行业的店面为54户(其中茶食19户,炒货35户)。早在清咸丰年间,南京籍回民马大兴在今金陵东路上创办了上海最早的一家经营苏式糕点为主的“清真大兴食品店”。该店内设工场,自产自销,所经营的黑麻松饼、桂花蛋糕、酥糖、薰鱼、鸡饺等品种,闻名江南。一直相延至今,仍兴盛不衰。抗战时期南京籍回民在今延安东路开设了桃源村茶食店、镇江籍回民在九亩地开设了春申阳茶食店,此外还有南京路上的北京翠文斋、西藏路上的九龙斋、沪西小沙渡的魁元斋等。这些茶食店,早年可称为沪上清真名店。他们制作的糕点全部使用植物油,配料考究,品种繁多(据称有二三百个品种),别具风味,不但深受回民喜爱,而且对许多上了年纪的汉民也颇具吸引力。

北京翠文斋的清真糕点,兼南(苏式)北(京式)风味,尤以京式糕点闻名全国。它在浙江中路63弄内设有加工工厂,该厂原厂长李贵斌是北京朝阳门外“饽饽李”的第四代传人,1930年迁来上海,在今延安东路上创办了宝兴斋茶食店,自研配方并吸收沪上先进工艺,使其糕点名噪上海茶食业。后入盟北京翠文斋,声誉大振。其自制的百果提浆月饼,皮薄色深,醇香味浓,堪称佳品。“京八件”为该店的特色产品,其外形似如佛手、枣花、桃子、苹果、花瓣、蝙蝠、风云、荷叶八种花色,这原是宫廷招待上宾的点心,民国后才流传到民间。该店的名点还有蜜三刀、茯苓饼,以及各类茶点150余种,都是市民所喜欢食用的。

此外,从20世纪20年代起,凡是与回族生活习惯、传统行业无关的经济活动,上海回族也能参与进去,并有所作为。

进出口贸易方面,一部分回族知名人士于1910年在上海成立了外贸公司——上海协兴公司,这是由回族商界知名人士马晋卿会同刘彬如、杨福洲、哈德成等九位阿洪及姻亲合作创办,是上海回族经营海外贸易的一次尝试。该公司以东南亚地区为主要市场,设总公司于上海,另在香港辟中转站,并在锡兰(今斯里兰卡)的科伦坡设立分公司。出口产品以中国丝绸、山东府绸及茶叶、瓷器为大宗,兼营爆竹及一部分中药材等;进口产品以水晶、燕窝、西洋参、红蓝宝石及国内所需西药材为主。协兴公司的创办,其目的是以贸易盈余为本集资兴学,翻译《古兰经》,振兴上海的伊斯兰教事业。故公司在10余年的经营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1930年初公司关闭。在对外经贸活动中,曾作出过贡献的还有上海中国磨钻厂(1927年建厂)的创建人回族马鹤卿,于1931年在上海九江路、江西路开设了中国贸易进出口公司。主要目的是把外国磨钻技术引进中国,同时寻找中国钻石产地,以国产钻石和磨制工艺,出口创汇,在国际市场争得一席之地。马鹤卿为此奋斗了一生。回族知名人士阮镜湖从事的禽羽业,其经营业务发展为进出口贸易,这在上海回族的经济活动中是一个突出行业。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上海回族所从事的一项卓有成效的经济活动——五金业、电料业,是由镇江籍回族兴办起来的。随着上海工业建筑业迅速发展,五金、电料的需求量增大。上海回族商界人士看到了市场的需求,便苦心经营,在五金、电料行业中争得了一席之地。他们除在上海经营门市外,还为长江沿岸各城镇代办进货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