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的特殊地位及其职能运作的开支,决定了它有多渠道的经济收入。天课制度和瓦克夫制度是真主安拉赋予清真寺的经济来源之一。“课功”是以真主的名义向教民征收的一种宗教课税,是穆斯林必须遵守的五大功修之一,它旨在使穆斯林通过交纳天课来洁净自己的财产,《古兰经》说:“你们从他们的财产中征收赈款,你借赈款使他们干净,并使他们纯洁。”(9:103)“瓦克夫”收入是能给清真寺带来利润的财产,诸如能租赁耕种的土地及用以出租的房屋等,这方面的收入是清真寺较稳固的经济来源。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也是清真寺的一项收入。除以上固定收入外,清真寺还能得到多项来自教内、教外的额外收入。历史上,统治阶级为笼络民心,巩固统治,以敕赐清真寺来表现其宽宏的胸怀。如“明洪武初,敕修清真寺于西、南两京及滇南、闽、粤,御书《百字赞》褒扬圣德”①,中亚穆斯林阿里·阿克巴尔也记载了“中国皇帝在汗八里(北京)为穆斯林修建了四座清真寺。中国境内共有90座清真寺,都是政府为穆斯林建造的。”②上层社会态度如此,必然带动社会世俗力量的大量捐赠。此外,有财力的回族穆斯林也经常向清真寺捐献。据传民国年间,北京城内的回族珠宝玉器商人铁宝廷曾“捐助了一箱珊瑚,价值相当可观”。③同时,清真寺的自我运作的收入,也是清真寺进行经济活动的前提条件。财富的不断积累使清真寺的投资成为现实。通常清真寺的经济活动主要通过土地经营、房产租赁以及由围寺而展开的一系列饮食、商贸、服务等活动来实现的。另外,宗教节日和宗教法事活动也是寺院收入的重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回族穆斯林更愿意在这种时刻向寺里捐赠乜贴以获得更大的宗教善功。
随着时间的推移,清真寺在商业上的职能也日益突出地表现出来,这是和伊斯兰教的经济功能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伊斯兰教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一种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有着紧密的联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现实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着宗教的内容,而宗教对经济基础也有能动的反作用。伊斯兰教自身有发展经济的内涵和素质,它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伊斯兰教的经济思想直接影响回族穆斯林个体的经济活动,继而促进社会的物质生产。首先,伊斯兰教的经济思想影响了回族穆斯林经济观念的形成。穆罕默德指出:“最尊贵的营生是自食其力,所有的买卖都应是正当的。”历史上,回族有善于经商的传统,凡有回族穆斯林的地方就有商业经济活动,通常回族穆斯林穿梭于农业区与牧业区之间,以“茶马贸易”为核心,进行粮食、皮革、盐等商品交易活动,并由此在农、牧区之间产生许多贸易中心。其次,伊斯兰教教义准许穆斯林进行买卖的同时,也规定了穆斯林必须遵从的商业道德,这有力地维护了商业秩序。诚实守信、互惠互利、公平交易、合理竞争、严禁重利,在《古兰经》中多次予以体现。比如,在青海循化县和民和县商业经济较发达的地区,阿訇经常宣讲回族穆斯林在经商活动中应遵从的海拉姆(使不得),其中有称时不公使不得,货物掺假使不得,霸占强占使不得,贿赂贪污使不得,这不仅给穆斯林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利润,而且使买卖双方建立了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促进了商业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清真寺的商业运作是回族穆斯林商业活动的组成部分。在回族穆斯林的经济发展中,清真寺作为隐性的经济实体,也对经济发展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这一点是我们应该予以充分注意的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我们今后应当予以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清真寺在文化教育上的价值,早就在多方面展现出来。从清真寺产生的时候起直到现在,它一直是回族穆斯林社会十分重要的文化活动的场所。回族穆斯林有自己众多的传统宗教节日,其实,宗教节日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而宗教节日大都是在清真寺度过的,无论是开斋节还古尔邦节,回族穆斯林都要到清真寺参加会礼,其他如圣纪节、登宵节、盖德尔夜、法蒂玛忌日等,其庆典都要在清真寺举行。回族穆斯林经常参加礼拜等宗教活动,已经成为他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他们的一种文化行为。作为一种文化,都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伊斯兰文化也是这样,它必不可少地也具有整体性,而这一整体性特征正是通过清真寺得以表现出来的。同时,清真寺建筑队本身又是一种文化,可把它称为物质文化。在清真寺举行各种活动中,回族穆斯林按必须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或社会行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本身也就表现为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可称之为社会文化或行为文化。构建在伊斯兰哲学这一精神文化的基础之上,当然也对各种各样的文化产生影响,而社会文化或行为文化必不可免地包括在内,可以说清真寺是伊斯兰文化的综合反映。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一种文化既具有整体性,也会产生变异性,从清真寺的建筑发展史看,正好反映了这种变异性的特征。原来,清真寺建筑庄严简朴、圆顶尖塔,而中国的不少回族清真寺则富丽堂皇,带有鲜明的中国建筑特色,这种建筑结构和风格上的变异是一种文化上的交融,体现着清真寺的文化功能。
清真寺在教育上的作用,早已受到人们的注目,历来有不少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对其教育功能是完全肯定的。历史上,不少清真寺都被当作传授知识和智慧的学校,早在公元859年,摩洛哥非斯城的卡拉因清真寺就创办了教育机构,到公元983年,在开罗爱资哈尔清真寺的基础上,建起了爱资哈尔大学,在我国的不少回民清真寺,也附设有学校,为培养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人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国的经堂教育,就是在回族穆斯林的清真寺里举办的。自经学家胡登洲开创经堂教育以来,这种教育制度在我国世代相传,延续至今。经堂教育中所学的《古兰经》、《圣训》、《教法学》,所开设的阿拉伯文、波斯文,都是由清真寺里的有学问的回族阿訇承担的。有的清真寺不仅是一所学校,而且是一座图书馆,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住宿扬所,而且提供学习费用,培养了不少传播伊斯兰教的知识分子,经过“穿衣挂幛”而成为阿訇者,在回族穆斯林聚居区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①余振贵著《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页。
②余振贵著《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页。
③《河北文史资料》1989年第2期,第165页。
主要参考书目
1.宛耀宾主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
2.肖万源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
3.胡振华主编:《中国回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4.勉维霖主编:《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5.余振贵著:《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第1版
6.冯今源著:《中国的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
7.张永庆等著:《伊斯兰教与经济》,宁夏人民出版1994年月1月第1版
8.王正伟著:《回族民俗学》,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9.杨永昌著:《漫谈清真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
10.杨启辰主编:《〈古兰经〉哲学思想》,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
11.杨启辰、杨华主编:《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12.杨启辰、杨华主编:《中国穆斯林的礼仪礼俗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13.李振中编著:《马坚传》,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编后记
对(回族文化新论)一书,我在一边阅读、一边进行编辑加工的过程中,深感这本书有许多新意。作者用严谨而细腻的笔法,从多方位、多视角的角度,描述了回族文化的层层面面,反映了开创性的研究精神和严肃认真的态度。
在国内,对回族文化有很多人在进行研究,而本书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其研究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把很多问题提到文化学、哲学、伦理学、宗教学、民俗学的高度,从而使研究工作富有开创性、创新性、启发性,理论上的加工提炼做的是相当成功的,新思想、新视野所取得的成就不时闪烁于字里行间。作者从内容到文字上的加工花了大量时间和功夫,因而使人读起这本书感到别有一番滋味,这就为理论论述增添了光彩,反映了作者的智慧和功力。
本书力图提供一条回族文化的主要发展线索及其丰富内容和深刻思想,融理论性、知识性、通俗性为一体,具有相当的社会价值、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希望大家都来读读这本书,一定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教益。
杨毅平
2001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