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家庭心理健康新概念
19034700000008

第8章 常见心理问题(1)

一、谁都不可避免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心路历程,尤其在青春期阶段,逆反心理会显得尤为突兀。概括说来,逆反心理是指当事人的需要与客观环境不吻合时,会对某些事情产生反感的情绪,从而做出一些反叛行动的一种心理活动。本文我们就侧重青春期阶段的逆反心理进行介绍。

1.逆反心理的成因逆反心理的生成,主要是与人自身和外界的刺激有关,两者是一种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关系。

首先,从自身心理方面讲,青春期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可以说青春期肩负着人生“承上启下”的重任,它不仅承载着少年期的青涩、懵懂,也在帮助人逐渐向成熟过渡。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孩子,他们有着很强的独立意识,不想再依赖父母,希望能够独立处理任何事情,对自己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可与其心潮澎湃的想法相反的是,他们在思想和感情方面还非常稚嫩,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平,所以作为师长,又要帮助他们来处理问题,此时,就激发了孩子们的逆反心理,他们就想用一些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然后,一些外界刺激也会对逆反心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通常是采用“武力”手段,这种错误的教育方式,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用反抗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另外,还有一些教师,通常会以成绩的高低来判断学生的好坏,这也会促进孩子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2.逆反心理的表现虽然逆反心理在青春期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但它却不是在青春期时才产生的。其实这种反叛的心理在人的儿童时期,就已心理通常在6岁以后出现,其主要表现就是,“还不会走,就开始想跑”,换言之,就是对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反复追求。到了青少年时期,由于他们生理上的发育,使他们会误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自己的事情不要别人干涉。这时的孩子就不会轻易的顺从家长的想法了,而是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3.如何防治逆反心理面对逆反心理,作为孩子的师长不要惊慌,更不能“以暴制暴”,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做法:

(1)耐心说教:逆反心理对孩子的影响颇深,它会让孩子对周围的人产生敌意,把自己放在与别人对立的位置上,这样会严重地影响到孩子人际关系的发展,对他们的成长不利。所以,师长可以耐心的将这些危害讲给孩子,使他们理解周围人的好意。

(2)经常沟通:经常与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也是很重要的,对孩子错误的想法要耐心劝告,并将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引导;对于孩子正确的想法,应及时给予鼓励,这样才能使孩子信服,从而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过度自私会伤害他人

自私是一种比较难以界定的心理问题,因为这种心理每个人都会有,它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私也应该有个程度问题,过度的自私就会伤害到他人,同时对自己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概括说来,自私是指只顾自己,对他人、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的行为和心理。自私是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不易被人发觉的普遍心理。

1.自私心理的产生自私心理来自于人的私欲,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无限的私人欲望,所有人都想拥有很多的物质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不愿意与别人共同分享,只想独自拥有,这种心理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心理。

在现实的生活中,适度的私欲每个人都有,这种心理也是正常现象。如果所有人都没有私欲、私心,那所有的人便都成了“圣人”,所以说,自私心理是人天生的本能。

2.自私心理的表现前面我们已经不断强调过,自私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但是,这种天生的心理也要有个程度的问题,不能没有节制的延展下去,一旦自私过度,就会受到道德、法律、社会的约束。

过分自私的人,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不惜一切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还经常以侵占别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而且还没有一点自责,反而心安理得;甚至还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家人、朋友、祖国,来换取自己荣华富贵的生活。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一时的私欲,会给周围的人和社会造成多么大的危害,而且他们还会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种自私的表现就是一种病态心理,严格说来也算是一种人格缺陷。

3.自私心理的防治过分自私的人不仅会伤害他周围的人,而且还对自己的身心发展不利。自私心理的防治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要剖析思想根源,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自私行为和心理,认识到病态的自私是损人且不利己的做法。其次,要努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因自私心理怂恿所做出的事情,多做有利于他人的好事,要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得到乐趣,净化心灵,体味快乐。

三、悲观心理会令人失去自信

笔者曾听过一个故事,听后感触很大,现在不妨也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某个国家有个鞋店,有一天老板派出两名店员,去一个小岛考察市场,两人到了岛上,看到那里的人没有一个穿鞋的,而后返回自己所在的城市向老板汇报。其中悲观的店员说:“完了老板,那个岛上的人都不穿鞋,我看我们没有什么市场前景了。”而乐观的人却说:“老板,太好了,那个岛上的人都还没穿过鞋,这下我们的市场更广阔了。”

通过以上的故事,我们就能够大概了解到哪个人是具有悲观心理的人。概括说来,悲观心理,是一种不安、对未来缺乏自信,甚至经常对自己进行指责的心理活动。在现代社会中,悲观心理也是普遍存在的,本文我们就介绍一下悲观心理的产生、表现及防治方法。

1.悲观心理的产生导致悲观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

(1)总是将事情复杂化:一些人总是把简单的事情想得过为复杂,不断的给自己施加压力;并且将未来要发生的事情看得很严重,每天都过得很紧张,事事都小心谨慎,很怕自己出现错误。这些都会增加自己的压力和负担,从而导致悲观心理出现。

(2)自信心极度缺乏:诱发悲观心理的原因还有,一些人对自己的认识不足,自我评价较低,总是看到自己的短处,而不把目光放在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上。在处理事情时,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不可能做好,从而导致自己的实际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在失败后,有着悲观心理的人总会念念不忘,对自己的评价再次降低,这样的恶性循环,就会使当事人长期处于悲观情绪中,由此可见,缺乏自信心也会导致悲观心理。

2.悲观心理的表现有悲观心理的人,总是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消极的地方,而不关注积极的一面,明明很简单、很普通的事情,当事人总喜欢把它往坏处想,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另外,悲观的人,总是将失败归咎于自己,常常会认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才是导致失败的最终原因,令自己陷于深深的自责中。

此外,在面对问题方面,悲观的人所采用的方法也会与他人有所不同。例如,当具有悲观心理的人与他人发生争执时,在对方强势的逼迫下,当事人总会低头认错,而不会客观地判断究竟谁对谁错。

3.悲观心理的防治面对悲观心理的人,我们都有责任帮助他们从自己的阴影中走出来,否则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会对当事人的人生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为具有悲观心理的人,总结了几点防治方法,希望能够对他们有所帮助。

具有悲观心理的人,首先要注意,一定要正确的评价自己,经常看看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这样才能树立自信心。其次,还要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减少自己的消极情绪。最后,要记住的是,不要害怕面对问题,该来的躲不过,昂起头,正视问题才是最好的选择。

四、逃避现实等于自欺欺人

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对于挫折和挑战不敢迎头面对,而是像鸵鸟一样,将头深深的埋进土里,自欺欺人的逃避,期望能够躲开是非。以这种方式解决问题的人,我们便称其为具有逃避心理的人,它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体现了当事人的胆怯和自卑。那么如何面对逃避心理呢?

1.逃避心理的产生

首先,逃避心理是源于自信心不足,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心,那么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必然就很脆弱。一旦出现突发问题时,他便会觉得自己无法承担,于是就会选择逃避。其次,诱发逃避心理的原因就是害怕惩罚。一个人做错了事后,担心受到指责,而这种指责往往是当事人不愿面对的,于是他就会找出各种借口和理由推卸,有时还会采取欺骗的手段推委,希望他人不要追究,这也是逃避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

2.逃避心理的表现

(1)寻找诸多借口:具有逃避心理的人,通常都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于是他们在面对别人的指责时,往往都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推卸,例如:“我也不想这样”、“本来不是这样的,都怪某某某”等。这些话语听起来都表达了当事人无奈的心情,其实他们本意就是逃避责任。

(2)选择欺骗手段:因为没有按照他人的要求完成任务,除了寻找借口外,具有逃避心理的人还会以欺骗手段来逃避责任,例如,销售人员没有按照要求达到目标业绩,领导在询问时,他们会说出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来逃避责任和惩罚。

(3)归罪于客观环境:有逃避心理的人,在面对挫折和挑战时,总会在外部环境中寻找借口,或抱怨别人,亦或埋怨没有好的工作环境等。这些怨天尤人逃避现实的做法,是非常不好的,如果不及时矫正,任由其发展下去的话,就会使当事人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慌、自闭等。

3.逃避心理的防治

对于逃避心理的防治,我们可以采取自我宽慰的方法来开导自己。当事人可以这样想: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老天不会眷顾任何一个人,也不会刻意刁难任何一个人,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对于这些问题,起着决定作用的还是我们自己,逃避现实只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的一种不成熟的做法,勇于面对问题,迎接挑战才是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面对困境或生活的变化时,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来迎接挑战,做自己的主人,直面人生才是真正的勇士!

五、吝啬心理会被社会遗弃

吝啬,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小气,它所指的是有帮助别人的条件和能种心理的人,他会为了自己的利益,用尽心机、不择手段,甚至会不惜一切代价,损害别人的利益,也不愿让自己吃亏。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不仅会使当事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影响,由于他们冷漠的心态,还会遭到全社会的遗弃。

1.吝啬心理的产生吝啬心理的出现主要有两个因素,首先是来自于人的本身,它的产生与自私的出处相同,都是由于个人私欲膨胀,导致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人的事情漠不关心,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即便是自己有条件帮助别人,也不会伸出援助之手,主要是由于他们害怕损害自己的利益。其次,外界因素也是引起吝啬心理产生原因之一。例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到了负面的影响。也有的人是因为曾经经历苦难,没有得到别人的关爱,而留下的心灵阴影。有的则是因为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周围人都谨小慎微,不愿意轻易帮助别人。

2.吝啬心理的表现吝啬的表现跟自私相仿,吝啬的人不愿意帮助别人,恐怕自己吃亏,他们完全不顾及别人的苦难和感受,只为了自己过得快乐、富足,甚至连自己的家人都不闻不问。另外,具有吝啬心理的人,很少参加社会活动,总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中。吝啬的人,在物质上的表现是:看中钱财,对于金钱抱着只能进、不能出的态度,为了金钱可以六亲不认。在精神上,吝啬人会表现得极为冷漠,对别人的苦痛没有怜悯之心,有时候还可能有幸灾乐祸的心理和行为。

3.吝啬心理的防治吝啬的人,虽然能够满足自己的物欲,但是无形中他们却伤害了周围的人,一旦吝啬的人遇到困难,也很难得到他人的帮助,久而久之就会与社会脱节,人生前景非常不容乐观。那么,面对这一现象,吝啬的人应该怎么办呢?

(1)看清危害:吝啬的人自私、冷漠,人际关系搞得异常僵持,这样既不利人,也不利己,所以,具有吝啬心理的人,应重视这点,时刻想着,如果自己有一天遇到困难,得不到别人的帮助该怎么办。

(2)提高自己的认识:向具有崇高品德的人学习,使自己的思想品德也得到升华。

(3)学着帮助他人:在生活中,可以慢慢学着帮助别人,向有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体会到帮助人的乐趣,时间久了,就能够培养出帮助他人的意识。

六、报复心理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报复心理是一种极为可怕的扭曲的心理,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因报复而两败俱伤的例子,不仅被报复的人会受到伤害,当事人自己也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这种心理是万万不可有的。

概括说来,报复是人在受到委屈或伤害后,以攻击方式对施害者发泄不满的扭曲心理。这种心理对个人,对社会都具有极大的危害。

1.报复心理的产生具有报复心理的人,大多数都是因为心胸狭窄所致,他们事事都要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容不得自己所谓的尊严和面子受到损害,一旦被他人刺激后,他们就会感到不舒服,希望把对自己有威胁的人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