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文集
19038400000066

第66章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1)

江汉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刘宽子

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失衡状态。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危机事件的不可避免性决定了心理危机的不可避免性。一般来说,危机具有两面性,危机意味着危险与机遇并存。它包含着危险和机遇两层含义。一方面,心理危机是危险的,如果危机严重威胁到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的其他成员,而个体又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它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病态,包括杀人和自杀。另一方面,危机也是一种机会,因为它带来的痛苦会迫使危机面临者寻求帮助,如果危机面临者能够利用这一机会,则危机干预不仅会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个体学到新的应对技巧,从而使个体心理恢复平衡,能够帮助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也就是说,心理危机孕育着成长和变化的机缘。

心理危机干预是采取某些措施来干预或改善危机情境,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的自身潜能,帮助个体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以防止伤害处于危机情境中的个体及其周围的人们。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某些措施来改善危机情境,调动个体的自身潜能,帮助其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大学生会遇到学业、就业、恋爱等方面的危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在危机发生时,就可能产生心灵扭曲、行为怪异,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上的错位,甚至可以诱发具有内、外两种指向性的破坏性行为或破坏性行为倾向。

一、立足教育——大学生学会自助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一定要立足教育,着眼发展,重在预防。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危机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应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性的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

(1)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列入学校教学计划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性、有效性的最好办法。

(2)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危机预防及消除知识。

(3)结合学生社团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应对方式,学会自助方法。同时,也可以通过发放应付方式和自助方法知识手册让学生全面了解各种应对方式和自助方法的利弊;通过举办心理沙龙、应付方式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训练大学生的问题解决技巧、沟通技巧、决策能力等。

二、加强研究——师生协同助人

大力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掌握心理危机高危人群的特征、危机事件发生的规律和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对有效防范严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大有帮助。因此,必须对心理辅导老师和学生心理委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提高处置心理危机的能力。

(1)研究心理危机的对象。必须在研究心理危机高发群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危机预警评估指标体系确立的重点对象,使心理危机的防范更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的、高效能的运作。

(2)研究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的规律。对抑郁症的研究表明,其症状的出现与时间、空间、环境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许多自杀者往往选择在凌晨或夜间结束自己的生命。开学、学期结束或入学和毕业前后是心理危机的频发时期,宿舍、教学楼等是心理危机的频发地方。深入研究心理危机出现规律,有利于选择一定的时间做好重点预警和教育疏导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做好防范工作,避免为自杀者或其他危机事件的实施提供场所。

(3)研究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心理干预方法

①定义问题。从受害者角度确定心理危机问题,这特别需要使用心理咨询中的倾听技术。

②保证受害者的安全。把受害者对自己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伤害降低到最小的可能性。

③提供支持。与受害者进行沟通与交流,积极、无条件地接纳受害者。

④检查替代解决方法。大多数受害者会认为已经无路可走,要帮助受害者了解更多问题解决的方式和途径,充分利用环境资源,采用积极应对方式,使用建设性的思维方式,最终选择和确定能及时解决问题的方法。

⑤做出计划。在制订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受害者的自控能力和自主性,与受害者共同制订行动计划以消除其情绪失衡状态。

⑥获得承诺。回顾有关计划和行动方案,并从受害者那里得到诚实、直接的承诺,以使受害者能够坚持实施为其制定的危机干预方案。

三、建立系统——学校形成体系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形成体系。这一体系包括: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1)建立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建立同学、老师、家长等社会关系组成的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利用社会支持系统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对于提高危机干预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会支持系统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可以提供以下帮助:①及时传递信息。在校园危机服务过程中,信息的及时传递是最重要的。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了解信息,以有助于正确评估危机信息。②确保危机个体安全。在危机事件发生的时刻,专门的危机干预工作者通常不在现场,这就需要在危机个体身边的社会支持系统成员能够果断有力地保障。③提供情感支持。社会支持系统成员与危机个体的关系往往更加亲密,因此,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危机干预工作者要善于分析个体所拥有的支持性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给危机个体提供直接的情感帮助。

(2)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建立由早期筛查、中期评估、定期警报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早期运用心理学量表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筛查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初步确定重点关注人员,反馈信息给各学院辅导员,进一步观察,做好深入排查工作;经过几轮反复后,进行中期评估,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①评价危机个体的严重程度;②评估个体目前的情绪状态;③评估替代解决方法、应付机制、支持系统和其他资源等。最后,确定可能发生严重心理危机的人员,定期警报,重点防范,及时干预。

(3)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建立由学生心理委员、各学院辅导员、心理辅导老师构成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这个系统要求心理危机干预的各环节之间协调合作,要有畅通的信息保障。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建立之后,要加强联系,以提高危机突发时的合作能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运行的途径和渠道有:①设立危机救助热线电话。热线电话能够提供简单的支持性治疗和相关信息,实施转诊服务。②网上心理干预。网络对话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网络对话相对热线电话来说具有更高的心理安全度和自由度,更能被大学生所接受。③面谈方式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专业人士介入,使心理危机干预走向专业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初探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陈丹文

网络是信息的海洋,它为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提供各种有用信息,为人们展现自我、互相交流提供一个虚拟空间。缤纷的网络,给大学生们架起了一座连接社会和外部世界的桥梁,让他们拥有比较宽广的国际视野。据调查统计,目前大学生的上网率为84%,而发达地区,如北京地区大学生的上网率更是高达97.6%,大学生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上网群体。网络社会已悄然而至,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一、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1.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1)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征,为大学生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和信息服务中心,大学生们可以超越时空和经济的制约,以最快的速度查找学习资料,学习更多课堂以外的知识,从信息中获取养料,完善知识结构。

(2)网络的发散性,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帮助大学生甩掉狭隘、死板的固有思维,使他们正确的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网络能开拓大学生全球视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上网使大学生的政治视野、知识范畴更加开阔,从而有助于他们全球意识的形成。网络的出现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把大学生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通过网络,大学生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种现象、思想观点、文化思潮,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顺利参与社会生活。

(4)网络为学生提供了角色实践的舞台,它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个性,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

2.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络改变了大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及生活方式。上网使大学生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方式,集体意识淡薄,个人自由主义思潮泛滥。

(2)网上的垃圾信息弱化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有关专家调查,网上信息47%与色情有关,六成左右的大学生在网上无意中接触到黄色信息。还有一些非法组织或个人在网上发布扰乱政治经济的黑色信息,蛊惑大学生。这种垃圾信息对于大学生“三观”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3)网络的隐蔽性,导致大学生不道德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增多。少数大学生浏览黄色和非法网站,利用虚假身份进行恶意交友、聊天。网络犯罪日以增多,例如,传播病毒、黑客入侵、通过银行和信用卡盗窃、诈骗等。与现实生活相比,在“反正没人认识我”的数字化世界中,伦理道德的约束性较小,非道德行为漫行,这对传统交往中应遵循的“诚实”、“守信”等伦理道德价值标准有较大的冲击。

(4)对部分学生的学业和学习态度提出了挑战。少部分学生因通宵上网,影响身体健康,最终荒废学业。

(5)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在现实生活的圈子里,人际关系网复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小心翼翼,在互联网上容易得到情感的认同与满足。这种对网络的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容易延展成为对现实的厌倦与冷漠,这样就容易形成自我封闭和网络双重人格。

二、充分发挥高校技术优势,建立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占领网络前沿

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日益受到网络的影响,使得高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显得更加重要。我们既不能因为网络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对大学生发展的巨大正面作用,而忽视它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作用而敬而远之。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技术优势,建立适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占领网络前沿,这样一方面我们能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心理健康常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我们也能间接地了解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动向与发展。

1.开拓在线心理咨询服务,培养大学生和谐健全的人格

在线咨询服务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兴行业,是指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巧,吸收相关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平等、真诚和自然的氛围中,通过倾听、讨论、移情和挑战等方式,达到咨询对象正确认识自我,开发自身潜能,适应社会,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目的。咨询对象通过网站了解咨询专家的个人信息和专业特长,通过E-mail或留言板预约,并在预约的时间内到“咨询室”与专家展开“面对面”的咨询方式。这种咨询采用全封闭的方式,内容只限于咨询对象和专家知晓,咨询过程可以通过视频了解双方的表情特征和态度举止。由于咨询过程采用全封闭和匿名制,咨询对象感到更为安全和舒适,因而受到了咨询双方的一致好评。通过网络咨询建立起良好的咨询关系以后,咨询对象还可以进一步在网上预约,或选择到现实中进一步咨询与治疗。

2.设立心理论坛、心理信箱,通过网络信件的方式达到咨询者的自助和互助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学会的。心理论坛、心理信箱正好为大学生在网络中提供这样的观察学习的机会。在论坛中,大学生可以就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求助于其他网友,也可以就他人的心理问题与他人沟通和交流,通过学习他人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方式,获取将来自己解决同类问题的宝贵经验。论坛可以根据网友不同的需求设立不同的专题板块,使不同兴趣和需要的人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也可通过网络信件向心理咨询专家求助,从而帮助自己树立信心、认清自我,做出正确的判断,最终走出心理困境。

3.开辟网络心理知识学习园地、普及心理健康和保健知识

许多心理学知识虽然可用性、指导性较强,但晦涩难懂,不易在现实生活中推广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可以利用网页的生动与便捷,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复杂、深奥的心理学知识用动态、鲜活的形式展现给大学生,从而达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