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文集
19038400000067

第67章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2)

4.建立大学生在线心理测评系统,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提供平台

在线心理测试是深受大学生青睐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这种方法寓试于乐,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网站可以将心理测试以动态网页的形式呈现出来,要求被试在网上进行即时的自我测试,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得出结果。在线心理测评系统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计分方法,并对结果客观地分析和解释,从而使咨询人员从繁琐的测评工作中解放出来。在线测评中获取的调查数据也可以自动归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测量数据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为今后科学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参考。

三、心理健康网站的构建方案

1.网站的简要框图如图1所示。

图1网站的简要框图

2.系统的功能分析

心理健康网站是大学生心理咨询网络化的载体,通过这一载体,使大学生不仅能够从中了解到心理健康的知识,也能打破传统咨询中的隔阂局面,达到快速、即时和无限的沟通。它应具有信息发布管理、留言系统、BBS系统、在线视频聊天、下载服务等功能。

3.系统的开发方法及体系结构

系统数据库可采用ACCESS,用户主页采用Dreamweaver MX开发,语言选HTML,网页和数据库之间的连接采用ODBC,动态网页的开发则使用ASP,系统的设计基于B /S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第1层客户浏览器,它是用户与整个系统的接口,浏览器可将HTML代码转化成图文并茂的交互式网页,允许用户通过表单提交给Web服务器,并提出处理请求。第2层Web服务器,它将启动相应的进程来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利用ASP动态生成一串HTML代码,把处理结果返回客户端浏览器。由于Web浏览器无法与数据库服务器直接相连,故Web服务器端需通过中间件技术来实现Web浏览器与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协同工作,常用的中间件技术有JDBC和ASP等。其中ASP技术与ADO相结合,可对数据库进行插入、删除和更新等操作。

四、结束语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强,也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高校在技术上的优势,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使之成为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

大学生人际交往双重价值观成因与对策探讨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黄渭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态、学习与生活的质量、人格的健全与成长,都与他们在校期间的人际交往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是个体从不成熟的儿童期向成熟的成年期过渡的阶段,人际交往表现为逐渐从精神上脱离对父母或成人的依赖,协调与适应新的友伴关系特别是异性关系,人际交往具有广泛性、自主性、易变性和异性敏感性等特点。艾里克森(Erikson,1974)对青年建立家庭以外的亲密人际关系进行了长期研究,他认为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使他们情感的焦点从家庭转向朋友,逐渐向社会寻求情感慰藉,如果人际交往紧张,就可能产生孤独、寂寞的心理体验,甚至导致同伴竞争和对抗的激化。

大学生友情、求偶、职业准备等一系列需要,使他们必须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通过交往建立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交往的核心成分是情感因素,即对人的喜欢与厌恶,因此大学生人际间的吸引与排斥是他们人际交往的主要特征,对于满足个体的人际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具有重要作用。笔者以已有的理论框架为基础,用评价、衡量的方式,对大学生人际间由喜欢到厌恶这两个极端的吸引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所持有的价值观具有双重标准。在个人发展问题上,大学生采取的是“利己”的态度,多以自我为中心,重视个人能力的发展,但却希望交往对象以社会为中心,同时还应具有一些良好的个性品质。这就形成一个价值冲突。探讨这种价值观矛盾和冲突的成因与对策,对于指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满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发展个体良好的个性品质,扩大他们的自我开放性,提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价值体现,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双重价值观。在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大学生在不断提高自身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同时,同样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利益膨胀的负面因素逐步升温,价值观念的天平向自身倾斜。在市场经济的资源竞争中,他们往往片面理解市场竞争,忽视或轻视集体、社会和他人的作用,使竞争变成实现自我利益的手段。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关系的异质性增强,社会活动加速,社会结构实现新的分化和重组,这一切都促使一定情境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念发生新的变动。

同辈群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双重价值观影响深刻。在大学范围内,友伴交往价值观的影响超过父母和成人,在学校里的同学是比父母更好的教育者。因为在同辈群体中,没有等级分明的权威体系,群体成员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大学生在这样一种群体中,自然形成彼此互相模仿、相互认同与合作的群体氛围和团队精神,从而形成某种相似的价值观念。

家庭对大学生交往双重价值观的形成影响长久而巨大。我国目前不少家庭的子女教育存在缺乏或消极的倾向,不少家长或因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或因受经济浪潮的冲击而压力增大,成天牢骚满腹、情绪低落,没有心情与孩子交流,或因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某些偏见,只给孩子灌输负面的东西。还有一些家庭父母关系恶化对孩子带来心灵创伤,使他们在价值观上发生偏差。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交往价值观影响的弱化。我国学校价值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思想道德教育,但德育的内容和方法落后于社会现实。近几年大学的马列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进行了重点改革,但吸收现代科技成果、适应时代要求还有差距,还未形成一个好的相对稳定的体系。在德育方法上,填鸭式的灌注仍占主导地位,采用先进的电化教学手段和建立稳定的德育实践基地还有欠缺,形式活泼、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目标一致的道德教育还不够深入,这些都使大学生失去了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交流渠道,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困惑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通过正确的价值引导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价值观是摆在社会、学校、家庭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双重价值观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完善主导价值观重塑。大学生人际交往价值观方面的困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价值观的多元化。解除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首先是社会在价值观念体系上必须确立和完善适应时代发展的主导价值观,这样大学生就有了一个主导的价值标准而不会无所适从。这个价值观体系不是只有一套完全一致的价值观,而是主导性和多元性统一的价值观体系。主导价值观的建立,一方面必须合理利用传统价值资源,另一方面必须借鉴西方价值观的合理成分,要用开放的和建设性的态度,批判地吸收各种外来价值观念,利用一切有利于建立现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的东西。只有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建设既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具有全球眼光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价值观念体系。

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发挥学校教育的阵地作用。解决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首先,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发挥各级学校的阵地作用。需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建立全方位德育格局,形成全员德育意识,增强德育整体效果,提高德育水平,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德育体系。其次,学校德育工作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适时的变革,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搭起理解和认识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用科学思想丰富学生头脑,提高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个人主义等消极因素的影响,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再次,必须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强化学校秩序环境,营造明朗、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为校园文化注入时代的特色和生机,完善学校的人际和舆论环境,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环境既能强化价值观的教育,也可以弱化甚至抵消价值观的教育。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就是因为他们感到现实生活与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和对立的。因此,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生活环境,使大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价值观教育与社会所奉行的价值观一致。

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要使大学生的价值困惑有所缓解,就必须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学生家长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多与孩子交流和讨论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促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形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和睦关系最后,建设文明家庭,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形成卓有成效的德育合力,共同把大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承担社会重任的接班人。

试析女大学生心理压力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周红伟

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女生与男生相比较,一般女生比较容易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敏感性较强,相对来说情绪体验要深刻些。女孩子在家父母关照顾多一些,而大学要独立地去面对生活、学习、交往等问题,有的女生感到害怕和不安。有的女生相对身体素质要差些,易生病,更易多愁善感。有的女生内向、敏感,一些小事也易成为消极源。有的女生胆小,害怕与不熟悉的人交往,到陌生的环境,没有安全感,特别是与异性接触。有的女生对自己的能力评价低,如学习、相貌、体型等,担心学业成绩和交往。有的女生面子重,担心、害怕做得不够好,被人嘲笑,出现过分的、不必要的担心。很多调查结果提示:女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有针对性,重视女生的情绪调节,增强女生的体能,指导女生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与异性的交往,很有必要。总之应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促进女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一、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

樊翠娟等使用“篇名/关键词”对1995年以来的关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的文献进行了查索,通过初步整理,发现研究者们多采用量表或问卷的形式把所收集到的数据与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常模做一横向比较,最终得出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具体状况的结论。有人采用人格问卷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结果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56.98%。有研究表明女大学生SCL-90检测总均分异常者发生率为46.18%;女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性、恐怖和偏执五项因子的平均分数高于正常常模,但总体上属于较高水平;胡庆成等人与史小力等人发现女大学生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偏执四个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总体分布上看,有近2/5的女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从症状上看,有相当学生的问题还比较严重,有10.4%的学生有失眠症状,有9.6%的有抑郁症倾向,有7.4%的学生对一切失去兴趣,还有10%的学生心理问题很多、很复杂,甚至于有12人有轻生心理,占总数的2.4%;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正常者占59.65%、欠佳23.29%、障碍17.06%,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入学适应不良、人际交往障碍、自我价值实现矛盾和情感困惑等方面;女大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不足。另有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在适应性、学习、人际关系、城乡生活差异、恋爱及择业这六个方而存在心理问题。分析以上调查结果可知,我国在校女大学生存在敏感焦虑的心理,在人际关系、恐怖、抑郁、自我意识及各种适应症上呈现明显的问题症状,部分女大学生的确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原因

研究者把影响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归为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

1.社会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利益驱动,使得不少学生在价值观念上产生了困惑,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在动摇,而西方的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等利己观念在逐渐侵入。同时,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就业压力增大,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而由于社会的偏见,女性自由择业比男性难度大。因此,她们希望参与竞争,又害怕失败,希望多些机遇,又患得患失。在这种困惑冲突中,许多学生迷失了方向,心理上失去了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