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子方法谈
19038600000011

第11章 教子做人方法谈(10)

孩子与人合作的品质不是生来就具有的,也不是单靠教育就能获得的,而是在与人合作实践中逐步提高的。与人合作过程为孩子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创建了机遇和平台,有助于他们学习他人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逐步提高与人合作的品质。例如,孩子要想参加其他小伙伴的集体游戏,就要迫使自己克服孤僻、自私、以我为中心的心态,遵守集体游戏的规则,学会与人合作的技巧;否则,他就要受到排斥、拒绝,游离于集体游戏之外。

孩子也只有在与人合作实践中,才能发现其他小伙伴的优点、长处,自觉不自觉地跟着学习、模仿,同时也在不断地克服自己的不足。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海姆金诺特所指出:孤僻的孩子需要有独立性较强的朋友;胆小畏缩的孩子应和比较勇敢的孩子交友;过于幼稚的孩子可以从较成熟的伙伴身上得到帮助;过于依赖幻想的孩子需要接受较为实在的孩子的影响;爱闹事的孩子需要有强健但不野蛮的孩子来制止。(治飞.《从小培养孩子社交能力》,《家庭教育导读》2003年第7期)总之,不同的孩子在合作过程中可以优势互补,互相学习。

再次,它也为孩子今后获得事业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当今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也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既存在激烈的竞争,也要求人们密切合作。一个人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仅靠单枪匹马地去干显然是不行的,必须学会与人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获得双赢。这种合作,不仅包括与父母、与长辈等人的纵向合作,而且也包括与同龄人、陌生人等人的横向合作。而这种与人合作的品质、方法和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出来的。《跟踪指导家庭教育初中家长用书》一书记载:

美国学者朱克曼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自1901年诺贝尔奖颁发以来的75年的286位获奖者中,有2/3的科学家是与人合作而获奖的。有人说过,21世纪没有著名的科学家,只有著名的科学家团体。也有人说,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科学研究需要与人合作,同样,其他工作也需要与人合作。离开了与人合作,我们在事业上将一事无成。正如一场优美动听的大合唱,只有多方面的互相合作才能演出成功。它不仅要求演唱者之间互相合作,而且要求演唱者与伴奏者之间、演奏人员与后台工作人员之间也要互相合作。离开了互相合作,这场演唱会就不会获得成功。总之,与人合作对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二、造成孩子不善于与人合作的深层次原因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非常聪明,但却异常孤独、任性、自私、不合群,很不善于与人合作,从而形成了鲜明的“三独”现象:一是“独食”。好东西总是自己独吞,谁也不给吃,包括自己的父母,分一点尝尝都不让。二是“独享”。我的东西是我的,你的东西也是我的,都应由我独享,别人不能享用,稍有享用,便连哭带闹没个完。三是“独玩”。一些独生子女,常常一个人待在家里玩,既没有兄弟姐妹一起玩,也没有邻居小朋友跟着玩。形成这种不善于与人合作现象具有多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闭式的家庭教育环境和不良教育方法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有着自己的要好朋友,自己的交往合作空间,以及自己的交往合作乐趣。家长应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孩子交往合作。但是,有些家长却出于种种原因,千方百计阻止孩子之间的交往合作。如,为了家庭环境安静一些,防止孩子来家造成麻烦,不许其他小朋友来家玩。

已经来家玩的小朋友也被家长以种种借口撵了出去,弄得孩子丢了面子、下不来台。又如,为了孩子的安全,免受其他小朋友的不良影响,宁可自己花钱雇保姆带孩子,或让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带孩子,也不让其进托儿所和幼儿园,因此错过了孩子之间交往合作的最佳时机。再如,为了抓紧孩子的学习,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硬是把孩子一个人关进房间活动,不让其到户外参加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活动,以及其他有益于孩子之间交往合作的实践活动,等等。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孩子的孤僻、任性、自私、不合群等,很难与其他小伙伴进行交往合作。

(二)家长自身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

有些家长自身就非常“小气”、孤僻、自私、心胸狭窄、不开朗、不合群等。在家中,夫妻关系紧张,婆媳之间不合,矛盾重重。在家外,与邻居斤斤计较,经常吵架。在单位,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也经常为一些小事纠缠不清,闹点矛盾,出点情况,等等。这种不善于与人合作的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使得孩子也不善于与人合作。

(三)家庭和孩子自身的某些缺陷

如,有些家庭夫妻分离,或夫妻长期分居两地,有些家庭成员因车祸或疾病死亡,还有的家庭成员下岗,收入低,经济情况不佳。在这些缺陷的家庭中,孩子受到负面影响而发生心理扭曲,其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长期处于压抑、冷漠和孤独状态,致使其极少与人合作。又如,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能力差,或患有某种疾病,因而造成某些生理缺陷,不便于参加某些集体活动;同时又受到伙伴们的嘲笑和歧视,因而挫伤了自尊心,造成了不合群,不愿与其他小伙伴合作的状况。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三、如何具体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

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家长做出多方面努力。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与人合作的实践活动

孩子与人合作能力是在与人合作的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家长就要积极鼓励他多参加一些集体游戏活动,多与其他小伙伴交往。如,与小伙伴一起玩“过家家”、捉迷藏、放风筝等。在活动中,小伙伴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矛盾,这是正常现象。家长要放开手脚,让他们在处理矛盾过程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又如,主动邀请小伙伴到家中看书、看电视、做游戏,让自己的孩子以主人的身份招待好小伙伴,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亲身感受亲情与友谊。再如,将适龄孩子及时送往托儿所和幼儿园,让孩子在更大范围内与小伙伴学习和玩耍。这对于孩子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总之,要从家庭交往开始,并逐步走出小家庭这一窄小环境,鼓励孩子参与家庭之外的同龄人和异龄人的交往,支持孩子多接触社会,让孩子在更大的空间内参加与人合作的实践活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活教材”培养孩子与人合作意识

对孩子进行与人合作教育,培养他的与人合作意识。应重视其教育方法。其方法要生动具体,灵活多样。要充分利用“活教材”,深入浅出地讲一些孩子能够接受的道理,并注重实际教育效果。如,在夏天,家长可以带领孩子仔细观察小蚂蚁集体搬动比其身体大得多的食物,让孩子懂得,一个蚂蚁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众多蚂蚁通力合作,力量才是巨大的。又如,带领孩子去参观建筑工地,让孩子懂得,一幢大楼单靠一个工人是盖不起来的,必须依靠众多工人通力合作。再如,与孩子一起观看相声表演,让孩子懂得,无论是双人相声,还是多人相声,都是演员互相合作的结果。演员离开了相互间的有机合作,即使单个演员的说学逗唱功夫再过硬,也不会有良好的整体演出效果。总之,现实生活中有众多的“活教材”,家长要充分利用它们对孩子进行教育。

(三)教会孩子掌握与人合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在与人合作过程中,孩子不仅要确立正确的与人合作意识,而且要掌握与人合作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如,要教会孩子尊重别人,平等待人,商量办事,不能自以为是,不能伤害别人的自尊心。又如,要教会孩子与人分享,懂得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不能好吃的东西自己“独食”,好玩的玩具自己“独占”,不与其他小伙伴分享,更不能纵容孩子搞特殊化。再如,要教会孩子懂得有关的社交礼仪和具体要求。让孩子讲文明礼貌,讲以礼相待,讲诚实守信。自己说过的话要算数,答应过的事情要如期办到,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及早说明。《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卢勤在其所著《做人与做事》一书中,从许许多多成功经验中总结出了“与人相处六大秘诀”,即一是尊重别人的意见;二是看到别人的作用;三是赞美别人的好处;四是学习别人的长处;五是感谢别人的帮助;六是原谅别人的过失。(卢勤著.《做人与做事》,接力出版社)这“六大秘诀”同样也是孩子在与人合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四)努力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氛围

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氛围对培养孩子与人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中,夫妻和睦,孝敬老人,并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

对于孩子的正当要求,如参加同学的聚会以及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等,要尽力予以支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要带领孩子积极参加打扫楼道卫生和清扫门前积雪。对于孩子在某些方面能力差,甚至出现生理缺陷,家长要给予充分理解与尊重,并创造各种条件,鼓励他参加小伙伴的各种游戏活动。总之,要使孩子在这种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中受到感染,提高其与人合作的能力。

(五)家长要为孩子树立与人合作的好榜样

家长与人合作的榜样作用,会对孩子一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孩子会自觉不自觉跟着学习和模仿。如,在家庭中,家长之间能够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在邻居之间,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在单位工作中,能够顾全大局,同心协力完成各项任务。上述情况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积极影响。

呵护孩子好奇心鼓励求新与求异——创新教育法

据《为了孩子》一书所载: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占15.47%;在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占28%。另外,犹太民族在经历历史上最深重的苦难过程中,不仅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经济奇迹,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诸如马克思、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其原因何在?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朗一语道破天机:这完全得益于犹太人对孩子的良好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他说:他的祖父和父母总是鼓励他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引导他自己知道为什么。这里所采用的教子方法,就是创新教育法,即家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对孩子进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的教子方法。

一、家长对孩子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作用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一论述对孩子进行创新教育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对孩子进行创新教育既是社会和学校的事,也是家庭的事。由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与孩子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以及家庭教育的突出特点,因而决定了家长对孩子进行创新教育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它有助于孩子确立初步的创新意识

新世纪新时代,是创新的世纪、创新的时代。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俗话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创新意识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在后天教育实践中逐步确立起来的。它始于家庭教育,离不开家长一点一滴地培育。而孩子的幼年和童年时期,正是创新意识确立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关键时期进行创新教育,使其确立初步的创新意识,他们就会产生求新与求异,增强自身的观察力、想像力和灵感,提高创新能力。错过了这一关键时期,或采用不正确的方法进行教育,就会造成孩子的创新意识逐步淡漠,创新能力逐渐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教育不仅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会影响到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二)它有助于培育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式学习

习惯家长如何科学指导孩子进行学习,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关系孩子一生的前途和命运。2005年,北京市《一百五十名教育专家给中小学生家长的五点建议》中,其中之一就是“要着力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要求家长“千万不要只关心孩子们的分数,更要关心他们是否爱读书,是否爱提问、是否爱观察、是否会讨论……只要他们真正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持久的学习兴趣,就不必担心他们一时的成绩高低,本固枝荣,习惯与兴趣就是学习之本”。这里的“是否爱读书”,指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爱提问、是否爱观察、是否会讨论”,指的就是孩子的探究式学习习惯。而家长对孩子进行创新教育,正是摆脱传统应试教育弊端的种种束缚,培育孩子的学习兴趣与探究式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实践也反复证明,有学习兴趣和探究式学习习惯的孩子,往往头脑中点子多,学习方法灵活,学习效率高,学习成绩也比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