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子方法谈
19038600000012

第12章 教子做人方法谈(11)

(三)它有助于提高孩子自身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孩子应具备的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能力。《中国教育调查》一书的作者齐欣、赵田峰曾感慨地讲:“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国际奥赛中屡屡得奖,却培养不出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是世界上最辛苦、学习时间最长、作业量最大的学生,又是十分缺乏创新潜力的学生?……关键在于我们缺乏创新的土壤。”从家长教子看,许多家长真正关心的是孩子的考试分数,而不是孩子的创新能力。他们的许多做法恰恰是扼杀了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孩子们不可能在家庭和学校学习一辈子。他们总有一天要参加工作,走向社会的。在工作岗位上,他们能否有新的建树、新的创新和新的成就,关键就在于能否真正掌握这一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正是从家长教子开始,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的。

(四)它也有助于逐步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这种创新精神集中体现在创新情感、创新热情、创新毅力和创新行为等多个方面。创新精神反映的是孩子创新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这种非智力因素是创新活动能否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一个孩子缺少起码的创新热情、坚忍不拔的创新毅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即使有好的创新思路,在实践中也是很难取得成功的。而创新精神的培育也始于家长教子,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和老师共同塑造的结晶。

二、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创新教育

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创新教育是一项难度较大而又具体细致的工作。它至少要求家长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思想观念,真正树立起现代家庭教育观

不可否认,在当前家长教子中,尽管素质教育叫得很响,但多数家长实际关心的是孩子的考试成绩及与此相关的知识掌握和考试技能,而对于创新教育并不十分热心。就是说,许多家长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让素质教育真正走进家庭,对于家长来说,是一场思想观念上的彻底变革,也是能否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只有真正树立现代家庭教育观,家长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方式,增大教育投入,创新教育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被称之“清华爱迪生”美誉的清华大学在校学生邱虹云,其科技成果之所以连续四届获大奖,并于2003年深秋创办中国第一家大学生高科技创业公司——“视美乐”公司,就在于有一位具有现代家庭教育观的被誉为“小诸葛”的父亲邱名丹的支持,是邱名丹以其“超前育子法”对独生儿子邱虹云的发明兴趣进行循序渐进的定向培养的结果。(柞轩.《“清华爱迪生”是这样炼成的》,《家庭教育导读》2004年第5期)

(二)善于解放孩子,点燃孩子头脑中的创新火花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讲过:“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求新与求异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喜欢问“为什么”、“怎么样”,常常有“意外发现”、“异想天开”,甚至是“质疑问难”,孩子头脑中不断涌现的创新火花时刻等待着家长去点燃。而且孩子之间的这种求新与求异又有着极大的个性差异。作为家长就要善于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和时间,让他们从种种束缚中解脱出来,并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孩子求新与求异,点燃他们的创新火花,让它燃烧。“清华爱迪生”邱虹云的父亲就是一位善于点燃孩子创新火花的引路人。当父亲发现孩子两三岁时模仿着在阳台的花盆里挖出小坑,把自己最喜欢吃的糖果“播种”下去,再煞有介事地撒尿施肥,异想天开地能培育出“糖果树”来,他意识到这是幼儿发明意识的雏形,首先称赞一番,接着才指出不当之处。当孩子把家中的各种玩具和电池、闹钟、三极管、半导体收音机、收录机等,不厌其烦地反复拆、卸,装了多少遍时,做父亲的却乐呵呵地认为:“小孩要探索知识,就得付出代价,这是有得必有失嘛!”这是一位有远见的善于点燃孩子创新火花的高明父亲。

(三)注重一点一滴地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方式

这些创新思维方式主要有批判性思维、逆向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等。家长对孩子进行创新教育时,不能搞抽象的空洞说教,而要从生动活泼的生活实际出发,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创新思维方式。要鼓励孩子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勇于向传统思想挑战。要教育孩子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朝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问题。还要告诉孩子不要被固有的思维定势所束缚,世界上“条条道路通北京”,而不能“一条道跑到黑”,有时候另辟蹊径,往往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来。曾荣获120项科研成果、7项国家专利及创办思维创新青少年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的沈琨,大力倡导青少年的创新思维。他没有像其他孩子家长那样,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而是鼓励女儿观察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告诉女儿:“向别人学习是模仿,向自然学习就是创造。”在他的影响下,上小学的女儿有了诸如“火腿肠切口器”和“注射式墨水瓶”等多种小制作、小发明,有的小发明还获得了国家专利。在沈琨看来,“真正有所作为的人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那些想像力丰富的人。知识能够在资料室和互联网上找到,而一旦失去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思维的时机,是很难找回的。”(郑勇.《沈琨:倡导青少年创新思维》,《北京晚报》2005年3月23日)

(四)注意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孩子的创新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而是要经历无数艰难曲折,克服种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的事情。为什么有些孩子年幼时创新热情高,甚至有一些小制作、小发明;而长大以后,这种热情反而逐渐消退,甚至完全熄灭,毫无成就呢?关键是缺乏一种持续的创新热情、创新意志、创新情感和创新动力,即缺乏一种持续的创新精神。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的人物之所以会获得成功,一方面固然归功于他们的智力因素;另一方面,更归功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即超凡的持续的创新精神。

(五)鼓励孩子在学习各学科课程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处于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孩子,毕竟不是专职的科研人员,多是在学校学习各学科课程的学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呢?对此,一位北京的名叫张海明的教师,提出了“问题——探究——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即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倡“探究式”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学科课中培养创新能力”。(兰宏生,李彦梅编著.《北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家长指导读本:为了孩子》,朝华出版社)作为家长,就要鼓励孩子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程学习中善于提出问题,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积极参加学习实践活动,以便使自己在自行探究中不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运用知识,有所创新,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鼓励和支持孩子参加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

孩子的创新活动及其小制作、小发明,仅靠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阔他们的视野,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

为此,需要家长在多方面做出自己的艰辛努力。

(一)鼓励和支持孩子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和青少年科技博览会以广泛接触各种新鲜事物

2004年7月,数以万计的孩子参观了主题为“青春、科技、未来”的北京青少年科技博览会。他们在信息技术展厅观看了机器人,并与机器人当面对话;现场观看了水车模型、地动仪、指南针等,使其在体验中学习科学,在发现中获得快乐。孩子们还与大科学家面对面对话,听他们讲解“亲自登上月球”、“用DV拍摄小蚂蚁”和“探月计划”等,尽享了一道道丰盛的科技大餐。(李莉等.《五大亮点让孩子尽享科技大餐》,《北京晚报》2004年7月16日)这对于开阔孩子的知识视野、激发孩子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它会在孩子一生中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另外,有条件的家庭,家长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带领孩子到农村住一段时间,到一些城市去旅游,认识不同城市的建筑、交通和文化等,以开阔孩子的视野,激发孩子的创新灵感。

(二)鼓励和支持孩子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

2004年,《当代家庭教育报》在北京市昌平自然保护区内创建了“中小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其项目有:科技制作班、工艺兴趣班、拓展训练类活动、避险、救护训练、民族文化、文学爱好班和几何魅力体验班等。孩子要积极主动地参加这种有益的创新实践活动。有条件的家庭,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工厂参观生产车间的工艺流程,支持孩子进行小型科学试验等。

“清华爱迪生”邱虹云的父亲邱名丹就是这样做的。邱虹云喜欢化学和物理,每到星期日,父亲就带着他到氮肥厂去参观生产车间的工艺流程,什么试管、试剂、电烘箱、玻璃器皿等,应有尽有,技术人员的操作也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回到家后,孩子对照化学书籍,在父亲指导下做化学试验。就这样,邱虹云小学阶段就把初高中的所有化学试验都做得差不多了。不仅如此,刚上初中不久的邱虹云还以一篇《用花青素作指示剂》的论文获得“四川省少年百科知识大赛”论文优胜奖,并参加了四川省“我们爱科学夏令营”活动。上高三时,他又搞出了集显微、摄影及天文观测于一身的“超常焦距变焦镜头”的系列发明,荣获四川省青少年发明竞赛一等奖。

鼓励孩子交朋友交往之中给指导——朋友交往法

孩子从小不能没有朋友交往。朋友交往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也是心理发展的需要。据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的不完全统计,在学生咨询的问题中,有50%以上涉及人际交往的问题。(陆士桢主编.《我们怎样做家长:中学生家庭教育的9堂必修课》,中国言实出版社)而朋友交往法,即家长采取多种措施和办法,鼓励孩子从小交朋友、在交往之中给予孩子具体指导,提高孩子与朋友交往能力、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的科学教子方法。

一、为什么要鼓励孩子从小交朋友

家长之所以要鼓励孩子从小交朋友,就在于它有助于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长,具有多方面的好处。

(一)它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俗话讲:“人生不能无群。”人是社会中的具体生动的人,而不是脱离社会的孤立抽象的人。孩子从小时就开始与人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交往范围也逐步扩大。开始时是与父母等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和儿时伙伴交往,之后扩展到老师、同学和要好朋友交往,再扩展到与其他社会成员交往。孩子在交往过程中,结识了许多朋友,消除了封闭孤独心理,获得了身心愉悦,并逐步形成了独立、自主、宽容、合群、与人为善和乐于助人等良好思想品质。与其相反,那些在朋友交往方面受到家长过分隔离、过多限制的孩子,不仅朋友交往面极其狭窄、少有或没有朋友,而且会逐步养成依赖家长、孤独内向、自私任性、忧郁焦虑和待人冷漠等不良心理素质。据北京地区一项“独生子女社会适应性”的调查显示,有35%的孩子经常感觉孤独。另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试验课题组”进行的心理监测发现,约有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表现。(陆士桢主编.《我们怎样做家长:中学生家庭教育的9堂必修课》,中国言实出版社)

(二)它有助于孩子与朋友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和取长补短

孩子与朋友交往,不仅可以获得身心愉悦、心理健康,而且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和取长补短。世界上十全十美的孩子是没有的。孩子各有其所长,又各有其所短。孔子曾讲过:“益友者三,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就是说,交友要交三种“益友”:一是正直诚实之友;二是能谅人之友;三是见多识广之友。这对于孩子成长进步是有益的。谢觉哉在其《交朋友的道理》中也告诫我们:“和好人交朋友,受到朋友的帮助,自己就随着好了,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坏人交朋友,受到朋友的侵蚀,自己就随着坏了,所谓‘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所以我们要知道‘择交’,要交‘益友’,不交‘损友’。”这对于孩子进行朋友交往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三)它有助于孩子自理自立的人格塑造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一般来讲,对家长依赖性较强,自理自立能力较弱。而朋友交往则是孩子提高自理自立能力的最佳方法。因为孩子在与朋友交往中,家长这根“拐棍”丢掉了,逼着自己去独立地进行“择友”、“交友”、“帮友”和远离“损友”。成功了,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成人感和愉悦感,深切地感受到自我影响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另外,交友过程中,不可能没有矛盾,一帆风顺。孩子正是在处理这些矛盾过程中,学会了人际交往,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自理自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