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善于抓住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人们经常讲,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要从早抓起,从娃娃抓起。为什么?
就因为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有一个关键期。许多学者专家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认为3~12岁,即学龄前阶段和小学阶段是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年龄阶段.(肖春生著.《古今名人教子70法》,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354页)在这个阶段中,孩子认识事物逐步深入,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长能的欲望非常强烈,各种习惯正在形成但尚未定型,极易接受家长的教诲和训练。此时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往往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务必从早抓起,从娃娃抓起,切莫错过了孩子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三)从一点一滴抓起,进行良好习惯的严格训练
孩子的良好习惯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它体现在一个个日常生活、学习和活动的小事上。比如,“早睡早起”、“饭前便后要洗手”、“写不完作业不能出去玩”、“对人要有礼貌”等,都非常具体,可操作性也很强。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要靠教育,而更重要的是靠训练,靠实践,靠养成。一是从一个个小事抓起进行严格训练。一遍不行,再来一遍,甚至重复多遍,直到养成良好习惯为止。二是从一个个“第一次”抓起进行严格训练。孩子的一个个习惯培养,无一不是从第一次开始的。第一次做好了,就开了一个好头,再有第二次、第三次,重复若干次,就形成了良好习惯。如,上学后第一次做家庭作业,家长就要明确告诉孩子“写不完作业不能出去玩”,并监督孩子这样做。以后坚持若干次,就形成了习惯。如果孩子贪玩,非要先玩后做,家长又一次次地迁就退让,这个第一次就没有开好头,第二次、第三次也做不到,良好习惯也就很难形成。三是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无论是肯定评价,还是否定评价,都是行为习惯的一种导向,是要孩子明确何种行为是正确的、何种行为是错误的。只有导向正确了,才能使孩子从小养成一个个的良好习惯。四是对孩子的不良习惯要勇于进行纠正和限制。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孩子没有做到,家长就要求他必须做到。总之,只有从一点一滴做起,进行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习惯。
(四)善于给孩子提供良好习惯的示范和表率
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问题上,家长的示范和表率起着关键性作用。年幼孩子的行为习惯,一般来说都是在模仿、学习家长行为习惯中逐步养成的。家长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声的命令,也是一种行为示范。孩子在无意识状态下就不知不觉地被熏陶出一些行为习惯,而且,不同的家风熏陶出不同的行为习惯。据报道:王根同学之所以荣获全国青少年最高奖励——“宋庆龄奖学金”,其名字被刻在“中国少年榜”上,与其父母的示范和表率作用息息相关。他的父亲是一个大型企业的董事长,其热爱事业、尊重同事的做法,潜移默化地教育了王根。其母亲是哈尔滨市卫生学校副校长,尽管事业的担子很重,但对家庭生活也是尽职尽责,凡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自己首先做到,从而为王根树立了榜样。[晏红.《孩子的习惯是怎样逐渐形成的》,《当代家庭教育报》2005年7月(合刊)]但由于年幼孩子知识缺少,经历短浅,缺乏是非辨别能力,所以,他们往往是未曾理解消化就机械地进行模仿、学习。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孩子要模仿、学习;而其不良的行为习惯,他们也跟着模仿、学习。豆豆的爸爸没有睡懒觉的习惯,而其妈妈喜欢睡懒觉,平时的言谈中也经常流露出对双休日睡懒觉的盼望和回味。在这种情绪感染下,豆豆也从小养成了懒床的习惯。因此,家长务必提高自身素质,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真正为孩子提供良好习惯的示范和表率。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批评教育法
批评教育法,即家长针对孩子思想行为上存在的问题,采用否定的方式做出评价,以教育孩子改正缺点错误的教子方法。它是家长教子中经常采用的最普遍、最常见的方法,也是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批评教育的特殊作用
当前,在家长教子中存在一种倾向,即过分夸大表扬、赞扬、肯定、夸奖和赏识等方法在教育子女中的作用,而忽视、贬低批评教育的特殊作用,甚至提出要实施“无批评教育”。这种倾向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批评教育在家长教子中具有特殊作用,是表扬、赞扬、肯定、夸奖和赏识等方法所不可替代的。批评教育的特殊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辨是非的作用
俗话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正确和错误,都是可以一分为二的。成年人尚且如此,未成年孩子更是这样。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许多缺点错误,并非都是有意而为之,而常常是不明是非而为之。即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思想行为是错误的,也不懂得它可能造成的危害。例如,小孩子第一次看到划着的火柴,觉着很好玩,就会伸手去抓火苗。这时,他并不知道火苗还会烧手。而批评教育作为一种方法,它可以明辨是非,告诉孩子什么思想行为是正确的,可以做,也可以坚持;什么思想行为是不正确的,不可以做,也不可以坚持。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告诉孩子为什么某种思想行为是正确的,坚持下去有什么好处;某种思想行为是错误的,坚持下去有什么坏处,从而使孩子懂得是与非、正确与错误的界限。从这个意义上讲,批评教育是一种说理的方法,也是一种思想行为的正确导向。
(二)纠错治病的作用
孩子有了缺点错误,就如同自己身上有了病一样,需要请医生治疗。
孩子有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有病而不知道有病;有病后千方百计掩盖病情,怕让人知道有病;有病后讳疾忌医,怕忍受“打针、吃药、做手术”的暂时痛苦,从而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致使小病发展为大病,大病发展为绝症。批评教育的另一作用,就是纠错治病。简言之,即纠正错误,治好疾病。它是批评教育最普遍、最常见的作用。俗话讲:“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个“良药”和“忠言”不是别的,就是批评教育。雷锋同志讲过:“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锈。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而随时清洗和检查思想行为上的毛病,“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其有力武器就是批评教育。
(三)教育警戒的作用
教育警戒有两层涵义:其一,是指说服教育。即家长采用讲道理的方法进行教育,使孩子明辨是非,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其二,是指警示戒备。
即孩子从自身或他人所犯错误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以后不再犯同类的错误。批评教育的教育警戒作用的发挥,是亲子双方互动的产物,也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它首先要求家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说服教育能力,提高批评教育的质量效果。其次,也要求孩子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善于接受家长的批评教育。可见,批评教育具有重要的特殊作用。它不是被忽视和贬低的教子方法,更不是被取消的教子方法,而是要加强和改善的教子方法。
二、批评教育务必重视“六个注重”
在批评教育中,家长处于主体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加强和改善批评教育,关键是要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为此,就要求他们务必重视“六个注重”。
(一)要注重选择批评教育的位置角度
就是说,作为家长,你是站在关心爱护孩子的位置角度?还是站在主观的过高期望值的位置角度进行批评教育?有些家长不从实际出发,对孩子有着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值,期望孩子永不犯错误,永不做坏事,期望孩子考试成绩永远名列前茅,考上重点中学、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孩子无论如何努力也达不到这个要求。于是,他们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想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批评教育,甚至进行无休止的训斥。这种批评教育是主观主义的,脱离孩子实际情况的,因此也是没有不失败的。而站在关心爱护孩子的位置角度进行批评教育,首先要从孩子实际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和要求。其次,要诚心诚意地替孩子着想,既要允许孩子犯错误,更要允许他们更正错误。再次,要满腔热情地帮助孩子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以及改正错误的具体办法。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正确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注重选择批评教育的最佳时机与场合
要不要选择批评教育的最佳时机与场合呢?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不管孩子大与小、男与女,他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人,都有着自己的感情、心理、脾气、性格和喜怒哀乐等。选择最佳时机与场合,有助于提高批评教育的质量效果。
一般情况下,孩子有了缺点错误,家长应及时进行批评教育,这是对的。但是,孩子与孩子是有区别的,孩子犯错误时的具体情况也是千差万别的。因而,选择批评教育的最佳时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如,在孩子情绪好、心情平静时进行批评,在孩子受到表扬、奖励后提醒他应改正不足之处,在与孩子游戏玩耍时提起他的过失,这时的批评教育效果往往会是好的。而在饭前、饭中和睡前大谈孩子的缺点错误,在孩子情绪不好、正在发火时进行批评教育,在孩子正忙于做作业时唠叨他的过失,在孩子考试成绩下降、情绪低落时不停顿地数落他的过错,这时的批评教育效果往往会不佳,甚至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拒不接受批评教育。因而,不妨“避一避”、“缓一缓”后再进行批评教育。
一般情况下,孩子有了缺点错误,家长应在单独场合下进行个别批评教育。地点可以选择在家里,也可以选择在花园里,还可以选择在散步时边走边谈。就是说,要“人后教子”,进行批评教育。这样做,孩子乐于接受,批评教育效果也比较好。我们应忌在当着孩子的老师、同学、伙伴、邻居和亲戚的面批评教育孩子,忌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教育孩子,忌在全家人吃饭时批评教育孩子。就是说,要忌在“人前教子”,进行批评教育。在这样的场合下进行批评教育,往往会丢了孩子的面子,伤了他的自尊心,产生各种批评后遗症。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两个12岁的孪生兄弟因为在书店没有付钱就拿了两张光碟,遭到保安训斥并被扣押在办公室。随后,保安当着孩子的面,向闻讯赶来的孩子母亲索要几百元钱做保证金。两个孩子回家后,不忍重负,竟然一起从10层楼跳了下去。(王炼.《夺命的光碟》,《中国电视报》2004年10月25日)这一惨痛教训再次证明,批评教育要注重选择教育时机与场合。
(三)注重批评教育的以理服人
俗话讲:“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孩子之所以有缺点错误,往往事出有因,其缺点错误背后必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自身原因和家长原因等,对此要多加分析。家长进行批评教育时言之有理,以理服人,孩子才能“入耳、入脑、入心”,乐于接受。为此,就要求家长要具体分析,重在说理。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摆事实,讲道理,查原因,谈危害,让孩子真正懂得自己为什么会错,今后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要平等待人,互相沟通。家长对孩子要当“诤友”,不当“局外人”;要做知心朋友,不做“审判官”;要进行平等的思想交流,不搞“一言堂”,“一锤定音”。要交流交心,注意“两忌”。即忌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
(四)注重批评教育的恰当适度
它包括:言辞表达要恰当适度。即对孩子的缺点错误言辞表达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应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批评的程度要恰当适度。批评程度过重,孩子接受不了,易造成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走下坡路。实践中并非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批评得越重就越有效果。
批评程度过轻,轻描淡写,孩子不当一回事,引不起重视,也达不到批评教育的目的。批评教育“过了”当然不好,而批评教育“不及”也是要不得的。
另外,批评的次数也要恰当适度。孩子有了缺点错误,批评一次,改正了,就不要再进行批评了。如果对同一错误接二连三地进行批评,或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缺点错误批评得过多过频,也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认为家长故意找茬整人,因而拒不接受批评教育。总之,批评教育要恰当适度,孩子才能乐于接受,勇于改正缺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