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教子方法谈
19038600000007

第7章 教子做人方法谈(6)

(四)鼓励和支持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爱心教育活动

在参加这些活动中,让孩子耳濡目染,切身感受到爱心,并使这种爱心进一步拓宽、深化和升华。如,父母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看望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探视生病住院的亲朋好友;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如,给贫困受灾地区捐献钱物,参加义务植树或打扫环境卫生活动;让年幼孩子独立饲养一些小动物,给盆里的花浇水施肥;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赴贫困山区小学参观,参加城市小学与贫困山区小学共同开展的小朋友“手拉手”活动,等等。参加这些活动,有助于将爱心深深扎根于孩子的心田,并开花结果。

(五)注重用对孩子、对长辈和对他人的爱心来影响孩子的心灵

俗话讲,身教重于言教。要教育孩子孝敬父母,首先父母得要孝敬自己的老人。父母关爱孩子、关爱老人、关心他人,又懂得如何培育孩子的爱心,孩子通过耳濡目染,必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而成为具有爱心的人。

据报道,1960年冬,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的朱仁英嫁给农村小伙子陈其泽,不幸的是他们婚后10年内生下4个瘫痪孩子。1970年秋,丈夫陈其泽又因患白血病撒手归天。几十年来,朱仁英既当爹又当娘,以其撼天动地的慈母爱心,顶天立地地支撑着这个家,呵护着4个脆弱的生命,从而受到了人们的尊敬。而当2004年9月,身患晚期食管癌的朱仁英病倒急需手术时,瘫痪四兄妹以其深深的爱心,毅然写下了“卖身救母求救书”来挽救自己的慈母。这种爱心举动深深感动了方方面面的人们。在党和政府及众多好心人的鼎力相助下,朱仁英医疗及手术的全部费用都得以解决。(鞠九江等.《瘫痪四兄妹“卖身”救慈母》,《北京晚报》2004年11月15日)可以说,朱仁英以其慈母爱心培育了孩子,影响了孩子的心灵,4个孩子又以其高尚的爱心举动挽救了慈母,从而谱写了一曲生动的爱心培育互动之歌。

教育互动加示范良好习惯自养成——孝敬父母法

中央电视台一则公益广告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年轻母亲边用一盆水给年迈母亲洗脚,边亲切地交谈着。年幼儿子在一边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过了一会儿,年幼儿子也端来一盆水,边给妈妈洗脚边说:“妈妈,我给你讲一个小鸭子的故事。”此时,画面上清晰地显示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则公益广告虽然言简意赅,但却揭示了一种教子方法——孝敬父母法,即家长依靠言传、身教、互动、提醒和培育等多种途径,教会子女学会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父母的教子方法。

一、为什么有些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

但当我们面对现实时,却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有些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也不知道如何具体孝敬父母。有人做过一个调查,现在大多数父母非常重视为孩子过生日,不少未成年孩子之间也互相请客吃饭为自己过生日。但却有50%以上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能主动为父母过生日的则更少。(关鸿羽 著.《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界出版社)一些孩子只知道接受父母的爱,却不懂得如何去爱自己的父母。更有甚者,16岁的某中学生因憎恨母亲严格管教,竟残忍地将其杀害。17岁的某少年辍学在家迷上网络游戏,为了能偷一笔钱去网吧玩游戏,竟将自己的奶奶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成为了冷血“少年杀手”。

造成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家庭教育者而言,其关键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溺爱者,过分宠爱也。中国古人早就懂得溺爱子女的家庭,不会有“孝子”的道理。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指出:

“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因为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溺爱不是一种理性的爱,而是一种盲目的爱。它发展到一定限度,非但出不了“孝子”,反而会成为“败家子”。试想,在一个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六个大人围绕一个“小皇帝”转的环境氛围中,孩子接受的是“单项输出”式的近乎盲目过度的亲情之爱。孩子的心中只有自己,而没有他人;只知道接受父母的爱,而不知道爱自己的父母;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奉献。久而久之,这样的孩子怎么能不养成自私、任性、冷漠、无情的恶习呢?这样培育出来的孩子又有几个能够孝敬父母呢?

其次,是父母自身模范作用差,没有带头孝敬好自己的老人。有些父母,一方面对自己孩子溺爱,另一方面,又“心尖朝下”,不孝敬自己的老人,只顾孩子,不顾老人,不是“家有一老,胜似一宝”,而是把老人当作负担,冷漠无情。对此,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实际行动中模仿。更有甚者,一儿子婚后6年竟没有一次回家看望父母,逼得老人不得不将其告上法庭讨个公道。一位“七旬老人有六女,倒毙数日无人知”。当父母者如此对待自己的老人,他们又有何“资格”来教育子女来孝敬自己呢?又怎么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呢?众所周知,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久唱不衰,一则“今年爸爸妈妈不收礼”的广告风靡全国,不正是对孝敬父母这种传统美德的热切呼唤吗?

再次,是为人父母者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孝敬父母。尤其是年幼的孩子,生活不独立,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固定收入,一切依靠父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究竟如何孝敬父母,很值得加以研究。孩子孝敬父母的具体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父母也是需要孩子关爱的。但是,孩子孝敬父母并非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教孩子如何具体孝敬父母,这一重任自然就落在为人父母者自己身上。我们不能光埋怨孩子不会关心、体贴、照顾父母,而忘记了自己作为父母应尽的责任。

另外,有些孩子出生后不久便由老人或亲朋好友长期抚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有些夫妻常年在国外工作,或长期在外地工作,自己无暇亲自照顾子女,只好将子女送给老人或亲朋好友长期抚养。待孩子长到五六岁时,才接回家自己抚养。这时,孩子对亲生父母毫无感情基础,而对原有抚养人的深厚感情又被割断。俗话说,孩子谁喂养就跟谁亲。岂不知,对孩子进行感情培养是从零岁就已开始了。初始的情感培养是来自母亲对孩子身体和目光的接触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父母与孩子的亲密交往中,这种感情就会进一步加深、升华。孩子的情感培养关键是在人的幼年时期。错过了这一最佳时期,再进行孝敬父母教育,不能说不可以,但其效果则是事倍功半了。

当然,造成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的原因,还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以及孩子自身的原因,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二、未成年孩子孝敬父母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未成年孩子孝敬父母的具体内容是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变化的。在孩子发展的不同时期,孝敬父母的具体内容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敬父母,礼貌待人

孩子孝敬父母重点是在敬上。这种敬是发自内心的孝敬之情。它具体体现在:见到父母要主动打招呼,学会使用尊称和礼貌用语;父母回家或外出要主动热情地站起来迎送;个人回家或外出时要与父母打招呼;尊重、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尊重父母的人格、习惯和意愿,等等。

(二)关爱父母,经常与其聊天谈心

这是父母热切期盼的亲情交流。它具体体现在:了解和理解父母的情绪、兴趣,善解人意;熟记父母生日,善于用简朴形式向父母祝贺生日;关心父母健康,热心照顾父母的生活;有好吃的东西不“独吞”,先让父母吃;父母生病时要主动问寒问暖,端水送药,细心照料;经常与父母聊天,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等等。

(三)努力学习上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这是天下所有父母的最大愿望,也是孩子对父母的最大孝敬。它具体体现在:积极要求进步,学会如何做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独立完成家庭作业;爱读书看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遵守学校各项纪律,不让父母操心;对父母如实汇报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等等。

(四)力所能及地参加家务劳动,减轻父母的负担

这是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必修课,也是父母期盼孩子尽早学会自理、自立、自强的重要内容。它具体体现在:积极主动参加家务劳动,做父母的好帮手;经常想着为父母做点好事,不做便罢,要做就做好;逐步学会生活自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参与家庭生活管理,体谅父母生活的艰辛;逐步学会必要的家务劳动技能,增强自身的劳动观念;分担少量家务劳动,减轻父母的负担,等等。

(五)虚心听从父母的教导,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是孩子从小学会孝敬父母的必要条件。它具体体现在:对父母的教导耐心听取,不顶嘴,认真办;对父母的批评虚心接受,不顶撞、不任性;父母不答应自己的事能够理解,不强求,不胡闹;对父母有不同意见能心平气和地提出,不自以为是,不以自我为中心;懂得“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学会终身对父母感恩;努力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等。

三、如何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

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孝敬父母的习惯,是集言传、互动、提醒、身教与培育于一体的一种综合方法和艺术,需要家长从多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依靠言传,教会孩子懂得孝敬父母的道理

孝敬父母的道理,孩子不会生而知之,而是后天在父母言传中逐步懂得的。有些孩子之所以不懂得这些道理,其原因之一就是父母“爱而不教”。正如宋朝司马光在其《温公家范》中所讲的:“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清代黄宗羲也说过:“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让孩子怀有一颗孝敬之心》,《家庭教育导读》2005年第4期)因此,父母要适应孩子的特点,通过随机式、渗透式和寓教于乐式言教等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给孩子灌输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使其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及“生我育我,父母恩深;寸草春晖,铭记于心”等道理,自己长大后务必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适应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给其讲述古今中外一些名人,尤其是当代未成年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讲述1956年毛泽东主席回老家,亲自到父母坟上敬献花圈的故事。陈毅元帅担任共和国外交部长期间,百忙之中还亲自为瘫痪在床的母亲清洗尿裤的故事。据报道:湖南长沙的中学生李琴扬子5岁开始学拉手提琴。她不仅琴拉得好,而且学习成绩也出类拔萃。当下岗在家10年的母亲身患尿毒症急需换肾,父亲当维修工收入微薄,全家陷入极度困境之际,李琴扬子出于一片孝心,毅然走上边上学边上街拉琴挣钱救母之路,从而唤起了一曲爱心的大合唱,并最终挽救了母亲的生命。(叶洪.《女孩拉琴救母引动爱心合唱》,《北京晚报》2004年4月12日)这种举动精神可嘉,为未成年孩子树立了孝敬父母的好榜样。通过讲述这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孩子从小就在脑海中打下孝敬父母的深刻思想烙印。

(二)依靠互动,激发孩子产生孝敬父母的关爱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双向互动的。缺乏互动的爱是盲目的非理智的溺爱,而不是科学的理智的关爱。俗话讲得好,“娇生不能惯养”,“惯子如杀子”。溺爱不会使孩子产生孝敬父母的关爱,而只能使孩子变得更加自私、任性、刁蛮、无理和无情。因而,父母一方面要给予孩子以关爱;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孩子对父母的理解、感激和关爱。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没有父母关爱的孩子是有缺陷的孩子。同样,父母也需要孩子的关爱,没有孩子的关爱,父母也会饱尝“苦水”的煎熬。关爱既是一种互动,又是一种交流;它既是一种付出和奉献,又是一种索取和回报。

孩子只有在互动和交流中,才能真正学会理解和感恩,也才能激发其产生孝敬父母的关爱之情。

(三)依靠提醒,引导孩子掌握孝敬父母的方法

有些孩子之所以不懂得孝敬父母,另一原因则是父母从未教过、亲朋好友也从未告诉过他们如何具体孝敬父母。其实,父母在孩子懂得道理和关爱之后,就应不失时机地从身边点滴小事抓起,教孩子学会孝敬父母的具体方法。就是说,在关键时刻,父母要多提醒提醒。这种提醒点拨,既是一种引导,又是一种教育。例如,“母亲节”来临,爸爸要提醒孩子给妈妈送去一个节日问候,使得妈妈备感欣慰;父母过生日,要提醒孩子主动问好,并送去一个自己制作的生日卡;父母一时工作繁忙,身体劳累,要提醒孩子主动打扫卫生、刷刷碗、浇浇花,以减轻父母的负担;父母患病,要提醒孩子去问寒问暖,主动端水送药,等等。这些事情虽小,却体现着孩子对父母的关爱,是孝敬父母的一种实际行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举一反三,自然而然地掌握孝敬父母的具体方法。